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释学与中国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解释学 (Hermeneutics,又译诠释学 )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的日益深入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本诠释的方法 ,它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除了译介和阐发伽达默尔、利科尔等解释学大师的理论之外 ,海内外学者也试图在普泛化理解的背景下 ,把解释学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 ,并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论体系和诠释学方法。下面我们以傅伟勋、成中英、黄俊杰、汤一介等 4位先生的工作为例 ,来看一下这股趋势的一般状况和可能的发展前景。一、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在华人学者当中 ,傅伟勋教授 (1 933- 1 996 )是…  相似文献   

2.
“本体诠释学”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创立的哲学理论.这一学说的基本理论特色在于:在哲学内容上,它要整合西方传统的知识哲学和中国传统的价值哲学,从而统一科学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在哲学方法上,它既要保有中国哲学“机体理性”之圆融与统贯,又要吸纳西方哲学“机械理性”之明晰与条理.其理想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未来整体性的“世界哲学”.本体诠释学的提出,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拟从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视角,对本体诠释学作一评析.限于篇幅,再加之国内学界对本体诠释学已有相当了解,本文将不对本体诠释学的具体内容加以系统梳理,而只是在论述中随文点出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3.
2002年9月21-23日,由武汉大学哲学系和台湾宜兰哲学学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两岸近二十所大学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武汉大学萧(?)父教授、刘纲纪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他们高度评价了傅、韦二人的思想建树并深情回忆了与他们的真诚交往。与会学者围绕傅伟勋、韦政通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所作出的贡献等相关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儒学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说汉语的哲学界正在高谈阔论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和现代化(成中英,1983),中国哲学对西方的挑战,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傅伟勋,1985),满怀信心地讨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杜维明,1989),儒家哲学对现代工商业文明的人的生命意义的拯救(刘述先,1966,1980),相信中国哲学将有伟大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在《周易》与“世界哲学”之间──论本体诠释学的哲学路向李翔海面对中西文化的撞击,力图融合会通以创立整合中西的理论学说,成为现代中国哲学家的共同特色。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国际易经学会创始人、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中英教授就是其中颇有理论建树者之一。他“深入西...  相似文献   

6.
普氏提出的诊断“一种蛋白,两种构型”粗看起来,很象中国类似的哲学判断“一分为二”。但细细想来,又很不一致。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普氏词汇中PrP一词的内涵很不确定,连他自己都不敢为之定义:有时颇似PrPc,有时他就干脆说它就是PrPsc。但始终没有一处他说过PrP是PrPc和PrPsc的前体,因为他们近30年的研究中始终没有涉及前体问题。而中国哲学中的“一分为二”,“一”指的是前体,它分为二,“二”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看来这个中国哲学判断并不适用于普氏的“一种蛋白,两种构型”的论断1 双面博士…  相似文献   

7.
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述评潘德荣诠释学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再次突破了语言的界限,向着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蔓延开来,一批海外华裔学者首先对此作出了反应。他们或是发掘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特征,或是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诠释学,成绩斐然。近来,一些国内学者也开始探索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问题。凡此种种,拉开了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之序幕。中国思维传统中的诠释特征美国天普大学教授傅伟勋先生认为,中国的经学注疏有类似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特征。他指出,“以儒道佛三家为主的中国思想史乃是一部我所云创造的解释学史(ahistoryofcreativehermeneutics),譬如儒家与大乘佛教的思想发展,可以说是分别对于早期儒家的原先观念(如仁义礼智,天命天道)与原始佛教的根本理法(如法印、四谛、缘起等)所作‘解释再解释,建构再建构’的思维理论发展史。””他通过对老庄、郭象与禅宗的比较研究,凸显了中国禅道哲理中隐含的诠释传统产出于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体认,傅先生创立了“创造的解释学”。创造的解释学共分五个步骤:()“原作者(或原思想家)实际上说了什么?”(2)“原作者真正意味什么  相似文献   

8.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成中英教授,是在国内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海外华裔学者之一。他自1956年赴美留学时起,就立志要“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以“重建中国哲学”。他所创立的“本体诠释学”,力图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并进而探寻创建未来“世界哲学”的道路。1992年6月19、20日,笔者随导师方克立教授在北京访问了成中英先生,就有关本体诠释学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问题同他作了比较充分的交谈。下面是这次谈话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9.
1999年8月12—15日,全国首届“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在昆明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及社会政策比较研究中心与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联合举办,来自祖国大陆和香港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邱仁宗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陈筠泉研究员发表了演讲,他强调了分析哲学的方法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性,阐明了分析哲学的价值及其对于研究中国哲学的意义。他指出,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不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中国哲学和分析哲学的研究都有促进…  相似文献   

10.
海外及台湾部分学者论新儒家及文化重建(续)龙佳解(湖南大学)二、中国文化重建的哲学省察傅伟勋自叙其尝试中国文化重建课题的哲学省察的直接成果是:一是获致了“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论”的结论,作为中国文化重建的立场;二是构想出“生命的十大层面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当代信息哲学的背景、内容与研究纲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钢 《哲学动态》2002,(9):17-21
一门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科“信息哲学” (philosophyofinformation ,简称PI)不久前在西方哲学界问世了。当代信息哲学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哲学家F .弗洛里迪 (Floridi)完成了耗时数载 ,经过广泛辩论的工作 ,并在西方哲学界权威性期刊《元哲学》 (Metaphilosophy)上发表了《什么是信息哲学 ?》的论文。[1] 在这篇纲领性的文章中 ,他详细论述了信息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何以成为可能。现在我们便就其产生的背景、内容和研究纲领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下当代信息哲学的情况。一、信…  相似文献   

12.
成中英论伦理与管理庞世烨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是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思路上,他不再明确倡言前辈新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而是切实地讨论如何使中国哲学与文化具体...  相似文献   

13.
历史哲学的解释贯穿马克思的理论工作,不仅表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体现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种在形而上学上要求很高的历史哲学,“对象性类本质的哲学人类学”是其历史哲学总构想的核心资源。在1843-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语境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历史哲学,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历史哲学构想辩护。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尚未完全把经验的-偶然的因素与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试图在批判的社会哲学形式中确定因果运作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的类本质得以在经济过程中经验地实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分析彰显了他的历史哲学构想。马克思断然反对“概念的-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简单同一。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生史的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自然主义的方法(TheNaturalisticApproach)自然主义的方法已成为一个在认识论、科学哲学和逻辑哲学方面的一个主流方法。这个方法最近在伦理学的研究亦日益受到重视。正如在认识论等领域一样,自然化伦理学(naturalizedethics)的兴起,是源自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如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和进化生物学)的频繁交往和互相影响的结果(May,FriedmanandClark,1996;Goldman,1993;Johnson,1993)。作者认为这种科际…  相似文献   

15.
“田野哲学”是美国近来兴起的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新理念,它的出现与当今美国哲学界倡导的跳出书斋、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新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田野哲学”不是“田野调查”方法向哲学领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为哲学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部门,而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哲学层面的思考。“田野哲学”的定位是元哲学层面的哲学方法论,它主张对哲学进行“去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路,以非哲学家人群为读者对象,增进哲学的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16.
说不尽的康德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是法国哲学群星灿烂的时期,显示了一种世纪末和世纪交替的特色。这时的法国哲学家每有新的精彩议论,常使人在眼花镜乱中惊心动魄。但法国的这些哲学新星,都有深厚的学问基础;他们是“现代的”、“后现代的”,但他们并没有把“古典的”抛开一边,而是认真地研究它,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的创新在理论上厚实起来。这是“学问”之道。德罗兹(GillesDeleuze)是法国哲学新星中的一员,思想相当激进,但1963年,他出版过一本论康德哲学的书,叫“LaPlilosophieCritiquedeKaut”。这本书1984年被译成英文出版。我最…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9月 2 3日 ,历时三天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研讨会在武汉大学落下帷幕。这次研讨会由台湾佛光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举办 ,海峡两岸 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其中大多数是中青年学者。本次会议以傅、韦两位先生的学术为例 ,试图从新的侧面推进当代中国哲学与思想研究的学术事业 ,从而构成与当代新儒家、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等相呼应的学术研究主题 ,也是对林毓生等学者在 1 970年代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命题的跨世纪回应。会议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余日昌 《学海》2005,(5):88-92
1987年傅伟勋先生发出了“当代中国存在着文化断层”的警告。这个问题意识引起了中国学者在时间纵向角度更为深入的思索:当代中国传统哲学是否为一脉相传、延绵至今的思想体系?过去与现代之间是否存在文化断层?如何弥合?的确,中国传统哲学经历过“五四”革命性断裂和“文革”毁灭性断裂,形成了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断层”。它们源于对前苏联哲学方法论模式的移植,表现为将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界定为唯心论,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界定为唯物论。以阶级论为背景的经济决定论模式一度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的人本主义精髓抽空,使得中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共同主办、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协办、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政治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4月 2 7-2 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世界 1 3个国家和地区的 1 0 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大会由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院长邢贲思教授担任主席 ,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戈尔丁爵士 (SirMarrackGoulding)担任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 ,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英方委员会主席、英国牛津大学的布宁博士(Dr.NicholasBunnin)担任学术委员会…  相似文献   

20.
A.J.肯尼把维特根斯坦称作“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G.H.冯·赖特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J.N.芬德雷虽然反对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但也把他说成是一位“有重大影响和独创见解的思想家……思想深奥……才华横溢”。类似的说法在论述维特根斯坦的文献中比比皆是。 任何一个人读到这类高度评价,自然都会以为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实际并非如此。为说明这一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指出:在维特根斯坦生前和死后,除了他的少数学生所做的工作外,哲学界的大部分活动恰恰是维特根斯坦著作所贬斥的东西,也就是说,哲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正是那些他所说的在人们充分注意语言之后就会消失的“哲学问题”。事实上近年来大多数当代分析哲学家根本不同意这种主张。实践表明,他们完全没有接受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弗雷格和罗素的哲学遗产对他们所起的作用超过了他的影响。因为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们仍然属于维特根斯坦力图否定的哲学传统主流。这对了解维特根斯坦在当代哲学中所占的地位是件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在前面各章已经看到,他对哲学传统的否定就表现在他对该传统所指定和界定的哲学问题的否定上。除了他自己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