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蓓晔 《心理科学》1997,20(3):226-229
本研究对青少年后期的中国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特征作异质分析。实验一,让198名17—18岁的独生子女被试接受内外控制中心县表的测试,结果发现,“非明确倾向独生子女”较具“外控者”的特点。实验二,教师和8位同伴用一个自我中心─—社会性量表评估实验一的每个独生子女。同伴评估表明,“非明确倾向独生女”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征,表现出比较强的合群愿望;而“非明确倾向独生子”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教师评估却未反映出性别因素和明确倾向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上升为社会的普遍问题。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实施教育这一课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国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本世纪初就已开始,近十多年来更是一个热门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他们从医学和个性心理学角度出发得出独生子女在性格方面必然比非独生子女差的结论。二是认为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他们同广泛的家庭环境联系起来认为独生子女并非“天生”、“必然”具备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前一论点停留在独生子女本身的研究,后一论点注意用联系、发  相似文献   

3.
胡蕾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93-194
择偶观是指人们在挑选配偶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和态度倾向。本研究采用自编量表对独生子女研究生的择偶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研究生的择偶观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这也标志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终结。这30余年中,独生子女数量超过了1.5亿,社会各界对独生子女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从个性到教育,再到社会化,独生子女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对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独生子女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青少年应对风格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采用天津师大编制的应对风格量表对江西省4072名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了解青少年应对风格现状及其发展特点,以及性别、独生子女、城乡等因素对应对风格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而言,青少年应对风格倾向“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较少采用“注重情绪表达的策略”;在初一年级前后,个体采用的应对方式最为多样化;男女生的应对风格差异在高中后较为明显,男生更倾向于采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女生更倾向于采用“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城镇学生的应对方式比农村学生更为多样化,并且更倾向于针对问题本身的策略;家庭收入只对“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产生影响,高、低两端收入家庭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是否独生子女在应对风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李祚山 《心理科学》2001,24(4):445-448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196名初中生进行测量,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依次是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对人焦虑;性别因素只在心理健康的学习焦虑、养育方式上的父亲的惩罚、严厉、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父母的拒绝、否认等因素上表现出了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子女比较,在恐怖倾向以及惩罚、严厉的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离异、下岗等因素,只有母亲的职业状况因素对心理健康构成了影响;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将使学生的焦虑增加,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将使学生的焦虑减少。  相似文献   

7.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成就归因上的差异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林致  赵鸣九 《心理科学》2000,23(3):355-356
1 引言  独生子女是否具有特异性的问题 ,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国内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总的认为 :独生子女智力水平比较高 ,非独生子女的性格大多优于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情绪稳定性 (不稳定 )、情绪强度 (强 )、主导心境 (乐观 )、独立性 (强 )、自制性 (差 )、坚持性 (差 )、果断性 (强 )、聪慧性 (强 )、求知欲 (强 )、灵活性 (强 )、权衡性 (差 )等十一项人格特征上 ,与非独生子女都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从成就归因角度来考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可以说是从另一个侧面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探索。2 研究方法2 1 样…  相似文献   

8.
高层次社区独生子女心理卫生的调查与分析丁绪芳,寿季卿,王国良自从我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中日两国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中国孩子暴露出的许多弱点,更...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时的年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社会,"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核心家庭结构成为主要形式。"新空巢"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空巢家庭"是指随着最小的孩子长大,因求学、就业、结婚或其他原因离开家庭,使原有家庭进入大部分时间只剩下父母两人单独居住或夫妇中的一人居住的阶段[1]。"新空巢家庭",则是指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后出现的一批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的中年"空巢"家庭[2]。  相似文献   

11.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已有的研究得到了许多不同的结果.有的研究者发现独生子女除智能优秀外,其它方面如健康状况、社交能力等均不如非独生子女.在性格上也存在特异性等;而有的研究者根据对成人独生子女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智能、性格特点、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均比非独生子女要好.我国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是近十年才开始的.现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内部存在个别差异,其差异程度甚至超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本研究旨在这一结果基础上,研究独生子女内部的差异与家庭中哪些因素相联系的,以便为寻找独生子女差异性形成的家庭内原因及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滚雪球式方便取样方法对城市的100位成年独生子女和100位成年非独生子女进行了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测查。结果发现:(1)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亚维度——生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呈现异质性,表现出显著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差异;(3)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独生子女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Y—G人格测验量表对高中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具有许多共同的人格特质,如乐观、自信、开朗活泼,干事效率高,喜好人际交往,具有社会指导性等优点,但也明显存在主观性强、合作性差的弱点。二者人格特质的差异是,独生子女在神经质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合作精神却比非独生子女差;在人格类型上,独生子女B和B'型人格少于非独生子女,问题行为者较少。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是否有差异的问题,是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自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先驱、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首先揭示独生子女人格特异性以来,美国的霍尔(S·Hall)、德国的内怀特(E·Neter)和苏联的布隆斯基等人的研究,无一不强调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异性,视独生子女为“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与父母间有着一条扯不断的亲缘纽带。父母对我们的关注是天经地义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我们的关注倍加,这无疑是对我们成长、教育的一大幸事!然而大多数父母却只把关注的热情投放到我们的学习成绩上,这又是对我们成长、教育的一大不幸!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与父母间有着一条扯不断的亲缘纽带。父母对我们的关注是天经地义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我们的关注倍加,这无疑是对我们成长、教育的一大幸事!然而大多数父母却只把关注的热情投放到我们的学习成绩上,这又是对我们成长、教育的一大不幸!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成长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父母的心理是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由于亲子之间强烈的感情,容易使父母对子女的感受、评价、态度产生偏差。因此,研究父母的心理及教育行为,克服不正确的倾向,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观察发现,当今独生子女的父母常常表现出如下值得注意的教养心态。  相似文献   

18.
上级反馈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永丽  时勘 《心理学报》2003,35(2):255-260
采用2×2(反馈方式、反馈对象)两因素组间实验设计,选取303名被试考察了上级反馈对员工积极整合行为倾向、冲突行为倾向和中立行为倾向的影响,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Singelis、Triandis等人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框架基本适合中国被试,个体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反馈的效果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领导的反馈方式、反馈针对的对象对员工的行为主效应都显著,上级的表扬会增加员工的中立行为倾向,针对个人的反馈会引起较强的冲突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由于家庭溺爱、社会过分关注等各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出现一定的偏差,心理问题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而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必修课题。  相似文献   

20.
张永红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1,34(5):1183-1188
对张永红、黄希庭提出的企业中层管理者时间管理倾向的结构进行验证,并揭示其时间管理倾向的特点。被试为我国6城市企业中层管理者,工具为自编企业中层管理者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研究一选取205名被试测量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好的结构效度。研究二选取258名被试进行特点研究,表明其时间管理倾向得分处于中值以上,其中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较强,时间监控能力相对较弱;时间监控能力有显著性别差异,时间管理倾向得分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民营企业中层管理者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最高,国企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