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道德生活领域表现出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特征,在道德认识、道德选择、道德评价上,人们普遍存在着困惑和偏见。这促使很多人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呼声最大的如道德人格再造、道德法制化、道德制度化等等。虽然它们选取了道德建设的不同角度,但道 相似文献
2.
信息权利已经成为当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但其实现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法律与道德体制的滞后与权力至上等传统观念的深入人心,极大地阻碍了公民积极维权的步伐.为此,从伦理层面上,应该通过信息伦理文化观念的建设、加强相关的伦理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培养和鼓励公民的信息维权意识,还应不断完善道德赏罚机制,适度引导公民形成积极维权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取向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是对情境的道德领悟与解释,典型地反映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对这个概念的性质和内涵理解存在能力观和经验观等不同观点;该概念也常操作化地为道德觉察、道德意识、后果意识、确认道德问题等;它与伦理敏感性、道德直觉等相近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4.
薛宏 ' target='_blank'> 李成立 ' target='_blank'> 陈佳莉 ' target='_blank'> 徐科朋 ' target='_blank'> 张姝玥 ' target='_blank'> 《心理学探新》2022,(6):483-489
道德困境决策中的忽略偏差效应是指在道德困境中,当作为和不作为都会造成消极结果的情况下,个体认为作为导致的消极结果比不作为导致的消极结果更不道德,从而使人们在道德决策时更倾向于不作为的现象。由于传统道德决策研究范式存在义务论决策倾向性和一般性不作为反应倾向相混淆的局限,道德困境决策中的忽略偏差效应尚未做进一步探索。本文梳理了道德困境决策中忽略偏差效应的表现,通过CNI模型提出甄别和测量道德困境决策中忽略偏差效应的策略:创设研究情景; 分离不作为倾向性和忽略偏差效应; 综合探索忽略偏差效应的群体和个体特征。针对CNI模型的局限性,结合CAN算法和漂移扩散模型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现代都市生活的特点、网络事件的强烈刺激以及道德焦虑心理是网络道德惩罚发生的原因.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谴责性言论、顶帖、网络通缉令、对现实生活的干扰以及排斥等.公正的网络道德惩罚具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善.由于群体极化、绝对化的要求以及道德盲视的作用,网络道德惩罚有时会有失公正.鉴于此,可以通过给予话语权、从容的推理以及行动前的反思来确保网络道德惩罚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赏罚:道德生活的急切呼唤黄明理长期以来,人们依据道德的含义,往往只强调教育、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很少把道德与赏罚联系起来,有的甚至把赏罚完全排除在道德生活之外。我认为这在理论上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上也会影响道德作用的发挥。道德赏罚... 相似文献
7.
道德退行是指由较高水平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降为较低水平的现象.放弃式、推诿式、对抗式和享乐式等是几种典型的道德退行现象.频繁的道德挫折、道德践行意识缺乏以及道德发展能量的弱化是导致道德退行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化解道德挫折、促进道德践行意识以及为道德发展准备能量来防范道德退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道德破窗现象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由尚未修复的伦理道德溃口 所引发的群体性负面道德模仿与个体性道德自弃现象,它是“破窗效应”在伦理道德生活中 的现象呈现,在生活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伦理现象。从表面上看,道 德破窗现 象滥觞于失序环境的强烈暗示和其中道德主体的从众模仿,但事实上,它形成于情境中主体 道德知识的缺乏、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实践判断能力的阙如以及有效监督及惩罚的缺位。 道德破窗现象不仅成因复杂而且危害巨大,它有可能在私利的驱使下使恶行驱逐善行,导致 作恶合理化甚至普遍化,使伦理道德规范失灵,引发道德文明衰退。对此,可从四个方面进 行治理:推进社会教化与加强个体积习并举,减少道德无知和盲从;树立坚定的伦理道德信 仰,以防止主体价值观扭曲与义利迷失;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在复杂境遇中 的实践判断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完善道德监督和赏罚机制,消除“失序”及其带来 的负面暗示,彻底铲除道德破窗现象产生、存在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自由可划分为观念自由和实在自由,观念自由因仅在主体意识中产生,总是表现为对各种限制的力图超越,而实在自由因需在主体与对象的共在关系中形成,则必须正视和承认各种限制.道德作为一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者,必然具有基于各种关系限制的约束性,但由于道德是人的内在需要,因而其约束性也会表现出一种自觉自愿的主动特征.道德自由作为自由与道德的概念组合,既是自由的道德与道德的自由之内在统一,也是约束与任性的统一,当主体成为纯粹的道德主体、主体之性完全成为道德之性时,约束即为任性,任性即为约束.此时,主体便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