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洋务运动起,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近代新式学校陆续成立。面对传教士的基督教宣传,晚清政府以儒学为圣教,明令禁止教员在公立学校教授基督教。禁令虽没有遏制住传教士在公立学校传教,但传教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多不信基督教。清政府对教育主权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基督教在公立学校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袁琴 《宗教学研究》2024,(1):200-208
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初期,受禁教政策的限制,大量活动于中国的边陲地区。经过雅裨理的考察,美部会开教于东南亚,主要包括暹罗、新加坡、爪哇岛及婆罗洲等地。美部会通过印发宗教书籍和册子、开办诊所施药治病、聚集民众宣讲福音以及开办教会学校等方式,传教于东南亚以及当地的华人移民,以期间接对中国施加基督教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上述传教方式均遭遇了困境,传教活动未能达到预期。鸦片战争后,美部会逐渐将传教力量转移至中国本地,其对华传教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南亚地区是美部会乃至整个基督教团体早期对华传教的跳板和后方基地,在中国基督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部会针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传教策略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无神论》2021,(2):49-55
自韩朝分治之后,源于对共产主义、朝鲜社会制度的否定和对朝鲜宗教政策的不满,韩国基督教界随即开始通过对朝传教进行自我主张的表达。其传教理论主要历经北进统一论、对话型传教论、吸收型统一论与共存型社会福祉传教论4个阶段,通过广播传教、建立专门针对对朝鲜的传教组织、气球传教、脱北者传教及经第三国传教等手段,至今为止已达70年之久。总的来说,韩国基督教界的对朝传教不仅无视朝鲜的宗教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朝鲜半岛局势走向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综合分析多种数据,本文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基督教组织宣传的猛烈,但仍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研究。基于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基督教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在中国高校的传教力度较大而且偏好精英学校。被传教已成为相当部分学生大学经历的一部分。传教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基督教的了解和理解。高校在校生中自称信仰基督教的比例比总人口中对应的比例更高,基督教信仰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其他人群。但总体而言,学生对基督教所知甚少,面对传教活动比较谨慎,防御心态较强,深入接触并大规模皈依基督教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国际动态     
柬埔寨禁止当街传教 1月1日,柬埔寨宗教事务部最近发布公告,禁止基督教团体在柬埔寨当众进行散发宗教宣传品等传教活动,以避免发生宗教冲突,破坏社会安定。公告指出,一段时期来,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到柬埔寨居民家叩门传教、散发宗教宣传品,并宣称“上帝来了”。这是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和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必须加以禁止。柬埔寨宗教事务大臣谢萨伦说,柬埔寨是个佛教国家,一些基督教组织派人在金边挨家挨户进行宣教活动,要求居民信仰基督教,这种行为已引起柬埔寨人的反感,容易引发宗教冲突。 …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在川康民族地区的医疗传教活动(1939-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杰 《宗教学研究》2012,(2):183-188
教会人士认为,传教事业与医疗事业并行不悖,互为依存。基督教在华医疗传教事业于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迁过程,并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基督教医疗传教习惯的影响,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边疆服务活动中,将医疗卫生当作在边民中传教的重要手段,并在服务边民的事工中加以广泛应用。医疗传教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参与观察法和个案访谈法在H市开展关于大学生基督教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在逐步提高,有组织的传教活动频繁,传教意愿强烈,社会联系广泛,善于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宗教活动。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活跃对高校校园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一定干扰,构成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因此,高校及主管部门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构建多方联动机制,直面大学生信教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协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应对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人坚守"叶落归根"、"祖先崇拜"等传统观念,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并不多。遥远的新西兰淘金华工与基督教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基督教史上特殊面相之最。淘金华工信仰基督教引发了新西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海外传教热情和拓展行动,确定华工的广东故乡作为新传教地区,逆性"回向"地开拓传教地区,成为中国基督教史上惟一一例。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华侨信教人数竟高达1/5强,堪称海内外华人信仰基督教比例之最。传教士与华侨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华侨得偿所愿最终留居新西兰提供了重要帮助。通过宗教,打破了新西兰华人社会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成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运用当代基督教传教学的重要理论来分析19世纪新教传教运动,在对博施等人提出的传教学理论作一简要介绍后,又依照这些理论来分析孕育这场传教运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对新教传教思想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这些影响造成的传教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刘大鹏、席胜魔的个案分析,探讨了近代山西传统文人对基督教的反应。由于宗教的和非宗教的各种原因,刘大鹏坚决拒绝和排斥基督教;席胜魔则接受基督教,并积极传教布道,对基督教在近代山西的传播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先生认为1620年后中国知识阶层全部转向仇视基督教,这一论点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从基督教形成之初,就有传教士的活动,如使徒时代的保罗、巴拿巴等人在基督教的发源地小亚细亚传教。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群众性传教活动还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当时欧洲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欧洲经济强国找到了海外资源和新的市场,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传教提供了历史的机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向北美、非洲和亚洲拓展殖民地,传教运动也就是在这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而开始的。近代以前的一些传教士如利玛窦(P.Matteo Ricci)…  相似文献   

12.
从基督教形成之初,就有传教士的活动,如使徒时代的保罗、巴拿巴等人在基督教的发源地小亚细亚传教。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群众性传教活动还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当时欧洲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欧洲经济强国找到了海外资源和新的市场,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传教提供了历史的机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向北美、非洲和亚洲拓展殖民地,传教运动也就是在这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而开始的。近代以前的一些传教士如利玛窦(PMatteo Ricci)、汤若望(…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与其形成的负面形象同步而行,在西南边疆的云南省亦是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已进入云南传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美国势力的深度介入,美国传教士在云南的活动更加活跃,成为推动云南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力量。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传教士在滇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传教伊始聚居在边境沿线,然后逐渐向内扩展,同时加强在省会昆明的活动。在1950年之前,美国传教士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等地,最终与其他国家传教士"二分天下",这一格局至今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教事业,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被视为“骑在炮弹上”传播福音。近代中国是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传教士们推动的文教事业,以文化征服为主要目的,遭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抵制。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是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批判。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基督教徒走上了“爱教必定爱国”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历史上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机构青年学生为基础、鼓励他们志愿到国外进行传教事业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运动将这些学生的三分之一都派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传教事业.受其工作理念和方式的直接影响,中华基督教学生立志传道团于1910年成立,促使许多学生接受基督教并成为神职人员,是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在30年代以后消失于无形之中.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史上产生于学生界和知识分子界,面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布道,劝导他们成为教会神职人员的团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有关内容的简单比较,肯定佛教道教传教活动所遵循的“随缘”规则,并以此劝诫基督教。同时,贬抑基督教“以神制人”的原始办法:褒扬儒学“以人治人”的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我国学界关于近代基督教在西藏的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地评述。近20年来,学界主要围绕西方传教士入藏传教的动机、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基督教在西藏传播的失败原因、基督教与藏传佛教的交流和冲撞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内动态     
第五届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讨会在香港举行4月26—28日,“自西徂东——马礼逊牧师来华二百周年纪念暨第五届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执行副秘书长梅康钧牧师、中国基督教协会副总干事阚保平牧师应邀参加会议,并分别作了题为“浅思中国教会的传教背景及传教观”和“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的演讲。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音思想产生于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神学思潮,并伴随而生相应的社会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音思想经由海外传教运动入华,通过演讲布道、会议、文字出版物、基督徒知识分子间讨论等方式在中国基督教界广泛传播开来,推动着许多基督教团体和基督徒参与到社会改良活动中,对基督教在华传播和中国社会改良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榕腔圣经》作为19世纪来榕传教事业的重要成果,深深打上时代和传教运动的铭印。它是基督教和福州区域文化交流融洽的产物,亦是来榕传教的主要媒介,在译经的过程中遵循本土化原则,适应福州民众的语言习惯,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福州语地区发挥着巨大作用。以《榕腔圣经》作为本土化译经之探究案例,从文化认同到深层互动,最后互为补益,藉此启迪我们对今日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