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3岁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假设的问题情景和两难故事,对我国儿童对父母权威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儿童服从父母的主要因素随年龄增长有所变化,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儿童对父母权威的评价及服从强制性有所不同;而在公正-父母权威冲突判断中,年幼儿童不能分辨公平与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为追求公平和考虑其它因素的服从。  相似文献   

2.
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目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者较早开始研究的课题之一。已有的资料表明,这一课题的早期研究者美国巴恩斯(E·Barnes,1894,1902)和夏伦伯格(M·Scnal-lenberger,1894),曾分别采用问卷法和间接故事法,研究7—16岁儿童对惩罚问题的看法。结果发现,在年幼儿童心目中,惩罚通常被认为是公正的,因为这些惩罚都来自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不同情境下儿童分配行为的年龄差异以及资源价值和数量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第一方分配情境下,与年幼儿童(8岁)相比,年长儿童(10岁)倾向于做出不平等分配。在第三方分配情境下,与年幼儿童(8、10岁)相比,年长儿童(12岁)倾向于做出平等分配,并且这种行为随着资源价值的增加或数量的减少而增加。由此得出结论:在平等与效率冲突的分配情境下,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方分配情境下利他的不平等分配增加,儿童分配的效率提高;第三方分配情境下平等分配增加,儿童分配的公平性提高。同时,资源价值和资源数量影响儿童的资源分配,资源价值较高或数量较少会导致不平等分配增加,即儿童的分配更高效;而资源价值较低和数量较多会导致平等分配增加,即儿童的分配更公平。  相似文献   

4.
儿童对图画兴趣和表征发展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兴趣的动态变化及表征的发展。被试年龄跨度为 4岁至成人 ,均未受过美术训练。通过他们各自根据线条画中所含的颜色或主题或情绪的特性匹配的特点 ,来发现内在的规律。实验发现年幼儿童以颜色为匹配标准 ,年长儿童和成人则以主题或情绪为主。中国儿童比英国儿童对图画中的语义联系 (表达的情绪 )更敏感。在主题 /情绪匹配中 ,中国 1 0岁儿童和成人都侧重情绪特征 ,而英国儿童随年龄发展由主题特性转向情绪特性这一兴趣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应用当代有关图画表征发展的理论对实验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在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响儿童兴趣变化及表征能力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操纵资源价值与数量的比例关系,形成互不影响的数量平等与价值平等,考察5~10岁儿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中公平分配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1)6岁以后儿童公平分配发展存在数量平等“消”和价值平等“长”的特点;(2)与第一方卷入情境相比,在第三方卷入情境中9~10岁儿童公平行为发展存在差异,而公平认知不受卷入情境影响;(3)儿童公平认知发展能正向指导公平行为表现,但会受卷入情境、年龄和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儿童在不同利益对比情境以及与己利益无关情境中的公平行为,研究呈现了自我任务的劣势博弈、优势博弈、冲突博弈以及第三方任务博弈四种分配情境。自我任务中儿童需要为自己与另一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第三方任务中则需为两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结果发现:(1)劣势博弈中所有年龄组均倾向于选择公平方案,而非劣势方案;(2)优势博弈中,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优势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3)冲突博弈中,4岁、6岁组选择优势方案的人显著多于劣势方案,而8岁、10岁组均无显著差异;(4)第三方博弈中, 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不公平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4岁~6岁儿童尚未真正获得公平观念,且以获得个人利益为主;而8岁是真正获得公平观念的转折年龄,8~10岁儿童对人对己均坚持公平原则,且表现出利他倾向。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 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 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岁儿童无显著差异; 实验2, 130名5~8岁儿童在第三方情境下给来自特定群体的两名儿童分配资源,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显著高于5~6岁儿童。两个实验均发现儿童的分配行为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6岁儿童比7~8岁儿童更明显。并且, 5~6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内群体偏爱, 但在7~8岁组无性别差异。此外, 只有7~8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表现出卷入情境上的差异, 他们在第三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 但5~6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并无情境差异。综上可见, 比起年幼儿童, 年长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公平行为发展得更好, 并且在两种卷入情境下受内群体偏爱的影响均更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儿童道德义愤的发展及其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实验1考察106名幼儿园大班、小学2年级和4年级儿童的道德义愤在年级以及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上的差异;实验2考察57名小学儿童在有无代价条件下,其道德义愤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义愤呈现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增强的趋势;儿童由数目不公平分配引发的道德义愤得分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幼儿园大班和2年级儿童在数目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均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而4年级儿童在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诱发道德义愤的儿童更多地做出第三方公正行为,并且更愿意选择补偿受害者;在不同诱发道德义愤条件下,是否需要付出代价都不会影响儿童的第三方公正行为。研究说明儿童的道德义愤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并影响第三方公正行为。  相似文献   

9.
R·格尔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她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很多研究。她认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年幼儿童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他们能做什么。她还认为,年幼儿童有很大的潜在能力。本文就她对年幼儿童数概念方面的研究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0.
公平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取博弈实验范式来考察学龄前儿童公平意图的发展情况。以往对儿童公平意图的博弈研究中,选取的儿童年龄跨度大且研究范式并不适应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而学龄前期可能正是公平意图开始发生及发展的时期。因此本研究选取108名4-6岁学龄前儿童,在实验一中采用独裁者博弈(DG),实验二中改进mini-最后通牒博弈(mini-UG),分别从提议者和回应者的角度考察学龄前儿童公平意图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4岁儿童已经能初步辨识对方的公平意图,但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在他们行为决策时占的比重更大;5到6岁期间公平意图的影响更大,是儿童公平意图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6,38(6):849-858
以152名4~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判断选择任务探查他们对植物繁殖的认知。结果发现,①4~7岁儿童对植物繁殖的认知可分为不理解、部分理解和确切理解三种水平,儿童在入学后7岁能依据对植物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与非生物;②通过降低材料难度和任务形式要求的难度,可以有效地发掘年幼儿童的认知潜能,即大部分6岁学前儿童就能够理解植物繁殖;③任务难度的改变对处于部分理解水平的5、6儿童影响更为显著:使他们在选择任务上的认知成绩优于访谈任务,对有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优于无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奖赏公平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富熹  王文忠 《心理学报》1994,27(4):354-361
采用信息加工研究途径并假设故事情境探索小学儿童对奖赏公平性的社会认知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与成人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7,9岁儿童容易将"均等"与"公平"混淆,还没形成一个稳定的分配模式,而12岁儿童已能运用"努力"、"成果"、"能力"等规则较为稳定地作出公平奖赏决定或评价,但还没达到对更高层次的社会准则的理解和掌握。儿童这一发展制约于他们的信息加工能力以及获得有关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范式,探讨了7~10岁普通话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语义一致和不一致情况的加工表现。被试分为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实龄匹配儿童和语言能力匹配儿童三组,结果表明7~10岁的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与年幼的语言能力匹配组儿童一样,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条件下的加工快于不一致条件,两组儿童的表现均符合词汇体假设;与此不同,实龄匹配儿童的加工速度整体均快于以上两组儿童,且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加工速度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普通话7~10岁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合法性的习得仍不成熟,语法体的加工仍受词汇体影响,处于语法体能力发展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取了两种方法研究学前儿童学习需要的发展特点,其一是“魔术房”(magishouse),这是在N.I.Berline(1950)的对新奇事物的反应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修改设计的;其二是“童话故事”,在这个方法中,实验者提供1到4个童话供被试听,被试必须选择一个童话,教师对两组儿童即30名3—4岁儿童(年幼组)和30名4—7岁儿童(准备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指出,年幼组和年长组(即准备组)之间在学习倾向上有新的变化:从对新刺激的被动反应到主动努力了解新事物.这是好奇心发展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认知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7~17岁)在与权威(父母、教师与社会上的成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所处的认知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对有关权威的规则与命令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服从与不服从,而是依据自己对权威的一种认知而行动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处于一种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水平不同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对象差异。  相似文献   

16.
公平是人们社会交往中采用的一种综合考虑自我和他人利益的策略,幼儿依据何种标准进行资源分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解,体现为公平认知;二是应用,体现为公平行为,儿童对公平的理解和应用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实验1,采用独裁者博弈范式考察4~8岁儿童公平认知与实际分配行为差距。结果显示:4~8岁儿童均已具有公平认知,公平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直到8岁儿童公平行为与公平认知趋于一致。实验2,探索社会比较、不公平程度和有无代价对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者对儿童分配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影响,儿童宁可付出代价也倾向于避免自身处于不利地位,和确保自己相对有利。结论:儿童公平认知与行为存在显著差距,儿童公平决策的发展包含了克服使别人得到比自己少的强有力的社会比较过程,社会比较对分配行为存在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7-12岁儿童反应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应时间的测验是实验心理学最早研究的课题。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工作者对影响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有着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不多,对不同年龄儿童反应时间的发展更是很少涉及。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我国7—12岁儿童的反应时间的发展规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谦虚的道德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傅根跃  陈伟伟 《心理科学》2000,23(5):581-585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314名7、9、11岁儿童对谦虚故事的道德评价及其评价理由,试图以此初步揭示儿童谦虚观念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没有谦虚观念的儿童人数比例显著减少,9岁和11岁有谦虚观念的儿童比例显著高于7岁儿童,且11岁儿童出现了一种后谦虚观念--认为人做了好事就应该承认,没有必要谦虚.  相似文献   

19.
5至8岁儿童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儿童的时间知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经历哪些主要阶段?这是发展心理学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国外,斯迈思,戈德斯通(E.J.Smythe,1957, S.Gold-stone,1958)等人曾研究过6—14岁儿童对以秒计的主动时间估计和被动时间估计,认为8—14岁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比较准确,时间观念已渐趋稳定,并能利用有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公正与自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肃 《学海》2004,(2):15-20
自由的本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 ,政治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具有明确的含义 ,它并不离开常识很远 ,主要指社会制度所加于个人的限制的范围应尽可能小 ,并且以合理性为条件并向选择性开放。罗尔斯等政治哲学家对自由都作过详细的论述 ,包括自由与平等、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以及只能以更大的自由为理由来限制当下的自由。一方面 ,服从良法可以捍卫公民的自由 ,但另一方面 ,正如洛克所说 ,法律的目的不是否弃或限制自由 ,而是保护并扩大自由。法律与自由在此原则基础上一致了起来 ,不应片面地只强调一个方面。自由与社会整合关系密切 ,不尊重公民个人自由选择权的整合是表面的、难以持久的 ,真正的社会团结是以负责任的个人的充分自由选择为基础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扩大公民自由选择权、加强社会整合的一个实例。自由与公正关系密切 ,公正分为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 ,实质公正强调的是分配结果的平等 ,而程序公正则要求分配标准的普适性 ,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程序公正看起来比实质公正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强调的是竞争起点的平等。就可行性而言 ,以程序公正为主、实质公正为辅 ,看起来是更现实合理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