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民族精神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际上提出了研究民族精神的概念及其与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复兴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分别做了概要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民族精神作为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和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 ,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始终支撑着人类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需要坚持与弘扬民族精神 ,更需要孕育和培养符合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本文就学术界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 ,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一、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自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我国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讨论 ,不断深化了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尚未形…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必然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新形势下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明确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积极探索其在师范院校中弘扬与培育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族精神若干问题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 ,关于民族精神的内涵应当区分客观形态的民族精神与作为弘扬和培育对象的民族精神。前者是中性的 ,既包含积极因素 ,也有历史的局限 ;后者则是适应实践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文章根据对民族精神积极内涵的科学概括 ,分析了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并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处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坚持真理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要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加大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资源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两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十分重要的文件在论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明确要求“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  相似文献   

9.
弘扬雷锋精神要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弘扬雷锋精神与实现时代主题 ,特别是同与时俱进紧密结合起来 ,是全社会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时代的主题已经党的十六大确定 ,这就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围绕这一时代主题 ,学习雷锋的活动可以并且应该与时俱进做多方面的工作。第一 ,弘扬雷锋精神要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紧密结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号召: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  相似文献   

11.
尹东平 《美与时代》2013,(12):12-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博物馆作为先进文化与历史文明的传承者,在弘扬民族精神,启迪民族智慧、凝聚民族力量,培育共同理想,为三个文明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中华民族是我国当前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民族。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弘扬、振兴。近百年来,探讨中华民族精神一直成为时断时续的文化热潮中的基本课题。本文拟就民族精神的界定与实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高扬与提升三个问题,略叙管见,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曾建平  韩玲 《哲学动态》2004,(12):36-37
2004年10月19~24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伦理学会第12届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和井冈山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110多篇.会议围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探讨.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对民族的每个成员的成长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形势下,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阐发,突出地强调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问题,对于我国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晓明  孙江文 《学海》2003,(6):10-14
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这是民族精神的基本特性和内在品格。要有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就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有必要从把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关系入手 ,加深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解决一些人们容易产生困惑的深层次问题 ,即 :宽与窄、古与今、旧与新、内与外、名与实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增强价值观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提出了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的重大命题,清晰地展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主线。从其内在的深刻思想逻辑上厘析,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要以增强价值观自信为根本前提,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为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阐发、弘扬和传承、"四个讲清楚"等系列讲话精神及对文物工作做出系列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山东省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将"齐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工程区的建设"纳入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近些年来,考古发现与考古学研究成果突飞猛进,在满足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研究历史文化传统、树立文化自信中,做出了诸多贡献,考古学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 1 1月 1 4日至 1 7日 ,山东孔子学会在曲阜师大日照校区举办了“孔子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暨‘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 ,约 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选出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 ,刘蔚华先生继续当选会长。会议围绕“儒学与民族精神”这一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民族精神的界定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刘蔚华先生指出 :民族精神之所以重要 ,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和牢固性 ,就在于它与民族的生存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精神生产关系问题的研究,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尚未把精神生产关系放在社会生产的系统中,从主体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分工的角度进行唯物史观的考察。因而,笔者在此略陈管见,以求教读者。问题的提出与精神生产关系概念的界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交往是人类真正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人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劳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