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之自由,是继生命之后,最为宝贵和最值得珍惜的;因而,也就成为最被人拥护的事业;当涉及到某个人的自由时,应当从有利于自由的角度去作出反应和判断。这个格言同样适用于黑人和印第安人。”──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论文集》1552美洲的黑人我们美洲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非洲大陆对于拉丁美洲文化和人种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对自己历史中这样一种重要的因素并不熟悉,而甚至是从心态上就不想承认它的存在:这是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欧洲人的心态所导致的种族情结之延续。其实,美洲人文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揭示拉丁美洲文…  相似文献   

2.
承认非洲对美洲文化的贡献涉及到接受一份遗产 ,这份遗赠既是民族传承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各自社会的认同与文化形象的组成部分。通过鼓励这一文化传承与我们历史的完全融合 ,这一承认还包括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而最终将使遍布大陆的数百万非裔美洲人参与到创建未来的过程中来。这一文化传承一旦被恰当地予以承认 ,便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混合(m啨tissage)形式 ,进而形成多元化。罗杰·巴斯泰德用美洲黑人一词来指由非洲人创造并由他们的后裔保留下来的文化。当我们以同样的含义使用非裔美洲人一词时 ,我们的意思涵盖了所有黑人所创造出…  相似文献   

3.
15、16世纪交替时期 ,世界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葡萄牙人到非洲海岸探险 ,西班牙人到西印度群岛探险 ,岛上的印第安人遭到灭绝 ,黑奴被输入伊比利亚半岛 ,随后是黑奴贸易在美洲殖民地的蔓延———简言之 ,被大肆颂扬的欧洲海外殖民地开拓正式开始 ,与之俱来的则是大量令人发指的事实。对于所有这一切 ,人们似乎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 ;因此本文不想复述这段历史 ,甚至也无意对这段历史进行概括。不过 ,如果编年史在这里尚有什么价值的话 ,那就是它表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虽然对阿拉瓦克人和加勒比印第安人的屠杀曾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 ,以致在此后…  相似文献   

4.
李明岩 《法音》2012,(2):52-55
加拿大是美洲北部的一个移民国家。国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南与美国为邻,东接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国土南北跨越4600公里,东西则相距5200公里。总人口约三千多万人。在加拿大历史上,中国人民向加拿大提供了无私的支持和援助,著名的太平洋铁路就是中加友谊的最好象征。早在19世纪末,大批华人铁路工人进入加拿大  相似文献   

5.
门罗主义     
本期本刊评论员文章《以史为镜,可以知错》引用了梁启超的话:“那牢牢关住大门在家里讲门罗主义的美利坚,竟会大出风头,管对面大海人家的闲事。”这里说的“门罗主义”是怎么回事呢?门罗主义是指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致国会咨文中阐述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宣言精神。其主要内容是:欧洲各国不得对美洲进行殖民侵略,对美洲各国的任何侵略干涉都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门罗主义的口号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而美国自封为美洲的领袖,因此这个口号的实质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当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企图独霸西…  相似文献   

6.
范德莱乌的宗教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德莱乌的宗教分类高师宁将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种种宗教,按照它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是宗教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地理学的分类,是以宗教在地理上的分布状况为根据。将宗教分为近东宗教、远东宗教、印度宗教、非洲宗教、美洲宗教、大洋洲宗教、古希...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欧洲人对于社会和文明的反思中,美洲"野蛮人"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对于约瑟夫·德·梅斯特而言,借助"野蛮人",他反驳了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布丰等启蒙思想家,强调<旧约>所载历史的真实性,论述了人的双重本性,并进而讨论了文明化的问题.通过这些论述,他试图警告法国乃至欧洲的文明社会正面临野蛮化的危险,并试图指出真正的文明化力量.  相似文献   

8.
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辉明 《学海》2002,(2):16-20
人道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源渊流长 ,其影响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尤其深刻。可以说 ,除马克思主义之外 ,它是最具影响的一种社会学说。在当代 ,一些左翼政党和学者提出 ,要挖掘马克思学说中的人文因素。这里所说的马克思学说中的人文因素 ,是指马克思关于人、人的本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自由平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这些重要思想。概括地讲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 ,即马克思以前关于人的学说的主要理论形态是人道主义。因此 ,我们今天研究人学必须深刻理解人道主义 ,包括历史上…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半岛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物种——美洲鹰。它们长年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岛屿上,也一直与当地人和谐共存着。可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美洲鹰的价值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为了高额的利润,当地人开始大规模地捕杀美洲鹰。一段时间之后,在不计后果的捕杀下,美洲鹰彻底绝迹了。当人们为这一物种的绝迹叹息不已的时候,阿&#183;史蒂文却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下的一个岩洞中找到了美洲鹰的踪影。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生物界,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16至18世纪,耶稣会士对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探险,成为最早科学认识美洲的欧洲人。耶稣会士是“天主教启蒙运动”或“耶稣会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和参与者,是殖民地元老级科学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和精神领袖。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伊比利亚美洲启蒙运动未经历欧洲式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体现出明显的宗教与科学二元融合特点。耶稣会伊比利亚美洲科学探险为欧洲殖民开拓了路线,奠定了殖民的知识基础和统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美洲原初的科学成就渐渐边缘化,欧洲科学文明借助美洲本土知识在美洲大陆形成具有美洲特色的科学文明。天主教亦借助科学在伊比利亚美洲发起了一场宗教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1.
在复数的“我们”与被排斥的“他人”之间——美洲的土著与诸人种群体阿马里尔·钱纳迪美洲人种的混杂性在《我们与他人——法国人关于人类多样性的思考》一文中,茨维坦·托多罗夫提出了下述问题:“我们能够和应该怎样对待不属于我们同一群体的人?”[1]对于研究能促...  相似文献   

12.
美洲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几年,技术现象,成为西方现代化的明显特征,在美洲哲学家中间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从1965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尔巴拉“民主研究所”召开座谈会之后,大家可以看到,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学术科目在美洲出现了,继而召集会议,开设讲座,出版专刊和书籍目录等等,专门讨论这种新学科。由于观点不同,我们要介绍的美洲作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上:技术与价值,科学和技术在价值上的中性问题,技术社会和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3.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这个哲学上的断言,是他论述宗教问題的基调。这种彻底的宗教批判的结果势必导致一种激进的无神论,马克思试图用自己的人的哲学论证这种无神论的合理性。一般来说,马克思设想人的本质在特征上既是历史的,在结构上又是社会的。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人自我创造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自然服从于人类。然而,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人与自身和世界相异化。因而,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目标是把人从宗教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最初认为人的异化的原因在于宗教  相似文献   

14.
田单与田横     
田单与田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分别生活在战国末年和秦朝末年,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两人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两人及其所处历史时代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两人的成败得失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5.
1492年后,在贵金属从新西班牙运到欧洲的同时,美洲的植物也大量引进欧洲。有些植物可能是由习惯了美洲新奇口味的某些印第阿诺有意带回的。另一些植物则是藏在航船的某个隐蔽的角落里,或者混在大帆船返回旧大陆时所装的压舱物中不请自来,而非有人故意所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风力的作用下,或由于鸟类和人类本身的活动,种子和植物随遇而安,散落在地中海流域沿岸的山岗上。在它们被引种到这些地方500年后的今天,这些植物同周围景色结合得浑然一体。以致于在回来寻找其故里景物的罗马公民眼里,可能已难识旧景了。美洲植物在欧洲出现之初,并不很受欢迎。有的植物得不到信任,只是因为它们同欧洲人已经知道的那类致幻植物相似;另一些植物为了能够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一篇访谈。访谈人是诗人、小说家及文学批评家路易-菲利普·达朗贝尔。受访者是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尼埃尔-亨利·帕若。在谈话中,帕若向读者阐释了自身的诗歌写作生涯及诗歌与小说写作的不同之处、异国经历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美洲文学和文化的参照。帕若还就身份问题和《第欧根尼》专刊标题"通道,边界,混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间佛教就是近现代中华大地上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佛教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探索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方法,发挥人间佛教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由香港佛光道场赞助,  相似文献   

18.
“儒释调和”,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是佛教传入中土后长达几百年间的大规模文化交流的果实,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影响很大。但这却是一个畸形的果实。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哲学、逻辑学(因明)、语言学、史学等众多领域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从意识形态发展的总体  相似文献   

19.
今天,在论述欧洲社会的历史演变的著述中,充分强调了饮食习惯的历史侧面。但人们仍然会吃惊地发现,在中世纪末的普罗旺斯,橄榄油并没有像人们始终试图赋予它的在这个地区的那种重要意义;或者说,法国西南部爱吃扁豆烧什锦的人也将惊讶地得知,他们的祖先直到美洲发现(和菜豆属的扁豆引进欧洲)之后,才得以品尝这道佳肴。在非洲,这个领域的画面更加凝固呆滞,无论在集体想象抑或专业著述中都是如此。口头传统将构成今天的农业遗产的各种逐步累积的贡献整合于一体,从而赋予了它们以某种永  相似文献   

20.
宗教势力的发展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的社会现象。世界上80%的人信仰宗教,中国13亿人口中就有1亿多宗教信仰者。调查数据表明,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宗教组织和90%的信教群众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地区,宗教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着影响,甚至已经影响和干扰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