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理史学的发展给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带来如下启示:心理学史专业工作者应加强史学修养,明确自己的史学研究立场和原则;心理学史不只是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从拒绝到接受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史学研究方法的态度转变,蕴涵着当代人文社科研究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2.
最近,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杨鑫辉教授的专著《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一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确是我国心理学界、特别是从事《中国心理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同仁所由衷感到高兴的事!本来,十多年前由潘菽、高觉敷两位老一辈著名心理学家亲手组织起来的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队伍人员就不多,出版的专著也屈指可数。现  相似文献   

3.
1978年以前,中国心理学史基本上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心理学史工作者对它很少问津,只有很少的自发与分散的研究工作。1949—1979年,报刊正式发表的论文只有10篇左右。 1979年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一年,上海师大燕国材与陕西师大杨永明等不约而同地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和《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心理学遗产的研究》的论文,揭开了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序幕。此后,这门学科以加快速度发展,十年来发表论文500余篇,并受到了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心理学史》这本供全国综合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出版之后,为了配合《中国心理学史》的学习以及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公室又委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燕国材教授(主编)、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杨鑫辉副教授(副主编)和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室朱永新副教授(副主编)编写了《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这套4卷本的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卷(先秦部分)和第二卷(汉至唐部分)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这套书的责任编辑,有幸最先通读了全书。觉得这套教学参考资料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及目前发展现状,然后主要地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取向:心理学史的角度,当今社会环境,以及异文化研究。文章强调,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及泛文化的知识互助在本土化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车文博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推进了中国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是中国理论心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2) 推动心理学史的研究,在东、西方心理学史及比较史研究方面均成就斐然;3)重视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并积极推进了中国心理学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八月上旬在庐山召开了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心理学史大纲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学术顾问潘菽教授首先就如何编好中国心理学史作了重要讲话,主编高觉敷教授作了“怎样贯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专题报告,杨鑫辉同志代表大纲起草小组作了《中国心理学史编写大纲》(草案)的草拟说明。与会代表根据“双百”方针的精神,对大纲草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补充、修改意见,最后通过了这部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的编写大纲。全书将分为四编  相似文献   

8.
秦金亮 《心理科学》2001,24(1):117-117,103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以研究心理学发生、发展规律为目标的心理学史近几十年来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从20年代至90年代国内外出版的心理学史著作可渭汗牛充栋。这些心理学史著作是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其编纂的依据是什么?这就是心理学史编纂中的方法论问题。事实上心理学史家在编纂心理学史时,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其必有编纂的依据、编纂的立场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本世纪以来,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种曲折过程必然反映到心理学史的编篡工作中来。本文就以中国心理学史的编篡工作看中国心理学史的发展和所著书籍的轮廓。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教材编篡情况和南京师大心理学史研究室的工作在本文中一一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我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可是,长时期来,“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人家。”对于中国心理学史,却很少有人问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藩菽、高觉敷二位教授的倡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编写了《中国心理学史》这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供全国高等学校的心理专业、教育专业和哲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为了配合《中国心理学史》的学习以及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国家教育委员会文科教材办公室又委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燕国材(主编)、江西师  相似文献   

11.
艾伟的阅读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伟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对中国科学教育心理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发现其运用最新的测验、实验与统计技术在阅读心理领域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不仅内容丰富,涵括默读心理、阅读兴趣及辞句学习,而且为当时中小学国文教学改革进程的科学化提供了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12.
The history of religious thought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so the study of Chines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history of Han Chines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in three st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sychology. In the accumulation stag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debates about “human nature” were central to a psychology of religion. We hope that this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Chines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相似文献   

13.
Building on Maton, Perkins and Saegert’s framework on inter-disciplinary work related to community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wo questions about community psychology 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ial, health and educational sciences: (1) What can community psychology learn from other disciplines? and (2) What can community psychology uniquely contribute to other 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岚  李资渝  张莉 《心理学探新》2001,21(1):38-42,53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其学科的独立性愈加明显,研究课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且表现出所受当代心理学新理论影响的敏感性。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来跟踪与评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强调了中国文化作为教育心理学重要资源的意义,提倡了一种东西方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心理学是否仍然具有理论魅力和教化力量,心理学者是否真的在思考和创造,关键在于心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是否发生真正的改变。中国心理学传统以关注人生命的完整性、目标的人本性和价值性以及方法论的关系化取向,在与科学心理学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中,成为科学心理学高举"反思之刀"实现自救和新生的重要学术资源、创新资源和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17.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allegedly decontextualized and ahistorical traits in positivist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by examining its emergenc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empirical education. Edward Lee Thorndik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analyzed as a case in point. It will be shown that Thorndike’s positivis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tressed the need to account for the reality of schooling and to produce knowledge of the actual contexts of education. Furthermore, a historical analysis informed by Michel Foucault’s 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 reveals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historical temporalities involved in Thorndik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is allows a new critical angle to be taken on positivist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contexts of empirical education turns to examining the way th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for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education involve practices of contextualization as well as paradoxical and self-defeating elements.  相似文献   

18.
经过文献查找,作者发现中华心理学会成立于1921年8月□日。中华心理学会成立之后,创办了亚洲第一份专业期刊《心理》杂志,在北京召开纪念会并留下合影,并陆续召开了几次学术演讲会。1927年学会停办。1937年1月中国心理学会在南京重新成立,半年后又再次停办。待到1949年之后中国心理学会才再次经过筹备,于1955年8月正式成立。1956 年 11 月《心理学报》创刊, 1966 年 5 月停刊。1977年11月,中国心理学会再次恢复活动,并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中国心理学会,随着中国政治的动荡而起起伏伏。自1977年以来,中国心理学走上了健康而迅猛发展的道路,也必将成为国际心理学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笔者经由回顾自己如何走上本土理学研究的道路,介绍了本土心理学的由来,本土心理学中的研究进路的选择,以及如何使用本土进路选择研究课题.进而提出应该将社会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三者结合起来开展华人心理的研究,为华人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声和为人民的社会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The psychology of practice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psychologi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keynote speakers at the 2nd Asian Association for Social Psychology Meetings were aske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scholarly fields known as cultural psychology, indigenous psychology an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Are they three names for the same thing? If not are they complementary or antagonistic enterprises? Does one approach subsume the other(s) or make the other(s) possible? What follows is my own general view of the “three psychologies” issue. I suggest that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 are kindred approaches, which differ in significant ways from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A distinction is drawn between the study of “mentalities” (the proper unit of analysis for cultural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 and the study of “mind” (a non‐cultural phenomenon). Cultural psychology is a type of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social practice which asks, “what are the `goals, values and pictures of the world' with reference to which this behavior might be seen as rational?” The essay describes the assumption of rationality and the place of cultural critique in interpretive analysis. Is there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all between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 One aim of cultural psychology (“globalizing the local”) is premised on the view that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may have relevance outside their points of origin. How open is the indigenous psychology movement to the idea that (e.g.) a psychology with a “Chinese soul” might illuminate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members of non‐Chinese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