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礼治思想的合理因素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主张的“为国以礼”,是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这样的政治实践可以称为“礼治”。然而对于传统的礼治思想 ,人们以往多持批评态度。如何用现代学术的眼光和方法对这一重要的传统思想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清理 ,使之对现代文明的进程有所裨益 ,应该说是一个十分有意义且重要的课题。本文所要着重论析的 ,便是礼治如何通过道德教化的内在机制 ,实现其稳定社会秩序的功用 ,并通过对此机制的分析 ,揭示传统礼治思想的合理因素 ,以期对现代社会的稳定与现代文明的构建有所裨益与借鉴。一、礼治、法治与人治——问题的提出在讨论法…  相似文献   

2.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国家之间、当政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取之有度,以及“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理论,对于解决人与大自然及世间万物共处共存、和谐发展的问题,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今天,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也决不可忽视了儒家生态观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内涵方面说,儒家和谐观注重不同因素之间良性的交互感通,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整体健康的发展变化;从价值基础说,儒家和谐思想立足于生命的体认与感通,认为人要通过对自我生命本质的体认,感通了悟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生命本质,使个体生命积极的融入到群体生命、宇宙生命之中,展开的基本思路是由己及人,由内到外,从修养自身和谐做起,再推衍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地的和谐;从现代价值来说,源远流长的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儒家从社会整体出发,以人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等级结构系统,而个人,首先是国家领导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管理的关键。文章着重分析了儒家关于“群”的概念,指出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分”与“和”,是儒家管理理论的基础,而“仁”和“礼乐”则是“分”与“和”在管理学中的具体化。作者从信息论的角度对孔子的正名理论做了新的阐发,认为孔子重视“诗”,力主“正名”和远佞人,直接目的是为了使民族语言具有统一和确定的语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系,实现有效的管理。而那种认为孔子“正名”本身即在于恢复礼制的传统观点,缺乏根据。本文提出,儒家社会管理学的特点是:重视社会整体调节,注意利用心理因素和制约机制;在等级制度的范围内允许个性发展;启发人的廉耻,防重于治;尊重曾使我国原始社会特别昌盛发达从而留传下来的血缘观念。  相似文献   

5.
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晏子名婴,历史名相,事灵、庄、景三公皆顺,尤以节俭名于世。治国以民为本,尚礼治。他认为,国家的兴衰,与礼治的行与废有着密切的关系。《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晏子曰:“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者久矣,与天地并。...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礼治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荀子十分强调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因而极力宣传和推行他的礼治思想。他主张要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中的儒家“和谐”思想大连市金元大酒店医务室(116600)王承东“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提出“和为贵”并建立了关于人际关系的协调,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学术思想,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昌盛进步,人类的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 贾谊对秦暴政的批判,向为人们所注目,但他对秦与汉初“乱政”的抨击,却常常被忽视,或者是将上述两种批判归而为一。这导致了对贾谊礼治政治思想的不能深入理解。一尽管对“汉承秦制”理解不同(见朱永康文《“汉承秦制”说质疑》,《上海师大学报》1987年2期),但无论怎样看,那都不是一句毫无根据的虚辞。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多次指出,古代中国的帝国往往是先创造一个中央政权,而后向全国笼盖过去。其中  相似文献   

10.
儒家不仅阐发了角色责任伦理,还建构了名分责任伦理和位分责任伦理。儒家传承发展了《周易》关于"位"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位分"和"位责"的主张,阐释了当位、正位、立位等观念。先秦儒家文献没有"名分"概念,但分别从"名"和"分"两个维度把握"名分"问题;儒家很注重名位、名号、地位、身份等名分,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正名的责任伦理思想传统。儒家鲜明地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等一系列角色责任定位。儒家伦理既是一种德性伦理又是一种角色伦理,无论是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还是其他学者彰显的儒家德性伦理学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兼容并包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诚信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刚  杜振吉 《管子学刊》2006,(4):84-86,103
在孔子思想中,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每一个人而言,它是人自身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基础和条件;就人们之间的关系而言,它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友好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就经济和商业活动而言,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障其健康有序运行的前提;就社会政治领域而言,它是基本的立国立民之道,是一个社会文明繁荣、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天,在诸多生活领域出现所谓“信用危机”的情况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传统诚信资源,确立诚信观念,对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克服经济活动、人际交往和政府行为中的信用危机和失信现象,对于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13.
14.
15.
“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作为核心议题,和贯穿于儒家学术讨论的各个层面。“和”在字源上与音乐相关,其主旨有别于“同”,与德行修养、政治教化、生活实践相关联。儒家多在天人关系的语境中阐述“和”,认为天人在根本上是和谐而非对立的。依据对天的不同理解,儒家天人和谐思想呈现为两大主张:人与主宰之天合一、人与自然之天协同。同时,儒家关于和的论述并不仅仅是一种探寻形而上之奥秘的理论尝试。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化解冲突、建立秩序的实践性功能。作为一种救治方案,和道在人的领域具有人我、家庭和国家三个向度,追求一种动态的有序。  相似文献   

16.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The core argument of Chenyang Li's new book is that harmony-understood in particular through the categories of "deep harmony" and "creative tension"-is the central idea of classical Confucianism.  相似文献   

18.
经济伦理与社会和谐--兼论经济伦理学的宗旨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保持利益与美德的和谐发展,经济伦理学的宗旨与使命正是通过确保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相互和谐,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推进利益与美德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经济伦理学建构和谐社会,特别是论证与研究当前国内外效率基础上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