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督教信仰的"信"有着多层含义,主要包含"单纯的信心"、"敬畏不惧怕"、"信靠"和"盼望";"行"主要指"爱"和从信而出的好行为.信与行的关系即马丁·路德理解的"因信称义",但由于人类的思维倾向及从"信"到"行"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许多现实问题.因此,考察信与行的关系要以其关系的内在根据为出发点全面把握,同时不能回避实际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知信仰     
知·信·仰王书楷圣教会把对天主的信仰称为信德,这在我早年时是不大理解的。我们对事、对物、对事物之理的信与对天主的信有何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教会信理学习的进一步深化,疑窦渐开。尤其近年来,读了社会文化界不少有关宗教研究的著作,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739名社区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及评价,探讨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社区门诊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平均知晓率较低,但总体上仍倾向于支持这一制度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有部分社区门诊患者反映买药比原来变得困难或更愿意选择去大医院就医.  相似文献   

4.
有一对农民夫妇,他们的一个十几岁的儿子被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失手致伤而死,但这对农民夫妇在了解到对方的家境和自己一样贫寒,且伤人少年是主动承担罪责,是一个有良知的少年后,就主动将赔偿金额数由9万元降至6千元,并以受害人父母的身份,要求法院为该少年减刑。在返乡之日,他  相似文献   

5.
爱的知与行     
今天在本地的晚报上看到一篇专访,是写进城农 民工的。文中真实展示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披露了 城里人对农民工的态度。农民工的状态,概括地看, 可以用几句话表现:工作繁重劳累、工时长,收入 低,常被拖欠工资,衣食住行条件非常差,文化生活 极为贫乏,而最糟糕的一点是,许多城里人对他们模 视乃至歧视的态度。用农民工的话说:城里人的白 眼,是他们最难忍受的,比贫寒的生活和精疲力竭的 劳动更沉重的负荷,就是人格上的不对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志愿者安宁疗护知信行和培训需求测量量表”,抽样调查和比较社会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对安宁疗护的知信行和培训需求状况。发现志愿者对安宁疗护知识的总体掌握较好,但实践参与少(仅占22.3%),且行为得分不高[(20.93±4.26)分];态度平均(74.54±8.58)分,其中社会志愿者更积极;志愿者培训需求迫切但资源可及性差,需求最高的是沟通方法和技巧、国内外经验和做法、灵性关怀和身体症状管理。亟需构建专业化的志愿者培训体系,靶向开展多元化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安宁疗护实践,提升团队协作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植根于人性之中并且是人之生存、思考和行动的基础。研究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含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信仰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终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宗教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宗教信仰具有个体性、选择性、神圣性等特征。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为人生提供终极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中的“应当的应当”;对道德进行聚合和圣化;给人生带来无限的希望;使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民间信仰总体上呈现出"政规教(信)随"的发展常态,普遍存在着以"遗产化"为特征的"信俗共建"的现象。而非遗化的"信俗"事实上也是多样化的"信俗主义"(信仰民俗主义)实践或"遗产性记忆"建构的产物,其中主要表现为政治化、族群化、经济化等不同场域的信仰记忆形态,显示了中国民间信仰与当代的基层社会和政治制度、族群关系、跨境网络的紧密关系。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民间信仰走向弱化"宗教性"的信俗主义实践虽有其历史惯性和内在驱力,但是相应的"遗产性记忆"建构难免也将迫使等级化的民间信仰陷入"内卷化(过密化)"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9.
静波 《法音》2024,(1):16-17
<正>制定和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举措,作为一名爱国爱教的僧人,应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关于学习宣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共同倡议》过程中,不乏反思、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深入挖掘和阐述佛教教理教义中爱国爱教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雷玉明 《天风》2012,(10):22-23
弘扬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是全体广东人努力的方向。广东乃至全国的基督徒都可以从基督教伦理道德之要求出发。来践行这种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信行创立的三阶教,是佛教诸宗中唯一被判为"异端"的教派,而且存在时间极为短暂,故人们对它知之甚少。本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矢吹庆辉(1879─1939)在敦煌文书中发现许多三阶教经籍残卷,后又在日本发现有关它的部分资料,并撰成《三阶教研究》一书。此后又有其他研究著作出版。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对创教人信行和三阶教典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解决当前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合不足问题的途径,本文在分析心理学课程思政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传统的知行观、知信行理论和态度形成与改变等理论,构建出具有心理学特色的“知-行-信”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为心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耕心 《天风》2022,(10):前插1-前插1
曾经有人如此评述基督徒信仰不进则退的情景:信主一年,主在眼前;信主十年,主在天边.此话的口气虽然略显绝对,但对每一个基督徒来说,耶稣是谁?倒是一个值得终生思考,且需时常做出回应的问题.这是基督徒信仰养成与安身立命的根基,耶稣在世传道接近尾声时,选择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与门徒独处,曾直接与其跟随者进行问与答(参太16∶13-17).  相似文献   

14.
王以诺 《天风》2004,(9):4-5
"平衡"是相结合的意思,因此,我们基督徒既要身体健壮,又要灵命健壮,既要信、知、又要行。既要爱神,又要爱人。  相似文献   

15.
读了《天风》1993第二期“不如不知”一文后,颇有所感,心潮汹涌。今提出不成熟意见如下。 首先,我认为“不知”是不存在的东西,而你  相似文献   

16.
邪教不仅使部分农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发生歪曲,还成为阻碍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因素。部分农民对于邪教的狂热膜拜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信"的发生、"信念"的生成、"信仰"的确立。农村反邪教工作应着重从治理和预防两个层面来实施精准化分类策略。在治理方面,采取"先破后立""边破边入""先立后破"的分类策略来帮助邪教信好者驱除邪教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科学信仰;在预防方面,从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重视农村民间传统信仰、提升农村宗教知识普及度等三个方面来增强农民群众抵御邪教的免疫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村群众的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17.
今天酿成诸多当代冲突的宗教偏执,导致我们重新思考产生自神学和哲学争论的宽容观念。伴随或者说挑起这些争论的乃是16、17世纪的政治一宗教学说论战和战争,史家统称之为“宗教战争”。“宗教战争”一词概括了在欧洲造成各派宗教彼此对立,或者以宗教及信仰的名义进行的无数战争:历次中世纪战争,十字军东征,  相似文献   

18.
19.
德育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极大的过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行规范影响的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盼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从此认为,德育教育中只有能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做到预期的德育效果。一、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们知道,以人为本,如果只单纯地对学生说教师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但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所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20.
福柯《主体的诠释学》不断提及爱比克泰德,并试图通过“看护自己”(epimeleia heautou)与“认识你自己”(gnōthi seauton)的关系,描述古希腊哲学向基督教观念的转换以及“主体的现代模式”之生成。而爱比克泰德也是中国人接触西方思想的起始,利玛窦的《二十五言》便是编译其《道德手册》。利玛窦撰写《天主实义》是“引用中国经典来说服士大夫”,《二十五言》则似乎要借助爱比克泰德勾连中西之间的教化传统。然而如果以利玛窦和福柯对爱比克泰德的读解互为参照,并虑及利玛窦《交友论》和《二十五言》的编译由来及其与王学弟子的交往,那么,“知行关系”究竟是落实于道德践履、还是通过“行”而重构一种理解结构?其中的意义或许在“语内”和“语际”的比较中更为清晰,并当在“相互批判”中得到“双向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