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代的景教,主要在来华的外来族群中传播,除粟特人外,波斯人中也有不少景教徒。1980年1月,西安西北国棉四厂职工子弟学校操场出土了波斯人李素及其夫人卑失氏的墓志铭,这为了解唐代波斯人入华提供了实物资料。经荣新江教授的考证,李素不仅是波斯的贵族,而且是景教徒,这更把对波斯人宗教信仰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介绍的实际上是两方墓志,分别是《李素墓志铭》和他的夫人《卑失氏墓志铭》。从《李素  相似文献   

2.
新发现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及幢记》石经幢提供了关于唐朝景教经典与教徒的重要资料。本文将此经幢后半部分《经幢记》中记录的洛阳大秦寺三位来自中亚米国和康国的高级教士,与西安《米继芬墓志》中的大秦寺僧思圆联系对比,并且初步考察了《经幢记》中记录的移居洛阳的一个安国景教家族,证实8-9世纪景教已经在中亚地区具有相当的基础,移居唐朝的粟特人中不仅确有信仰景教者,而且东都洛阳的景教领袖全部是粟特人。  相似文献   

3.
正唐代景教文献已逐渐引起学者们的不断关注与研究兴趣,但与景教有关的资料绝不只是这些,被人忽略的景教徒墓志铭,应该是对景教资料的绝好补充,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西安的《米继芬墓志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55年,《米继芬墓志铭》于西安西郊三桥出土。墓志呈方形,盖顶长约47厘米,宽45厘米,上题篆书"大唐故米府君墓志铭";盖四周线刻四神纹饰。志石长48厘米,宽47厘米;阴文行书,共20行,每行20字至26字不等;志石四侧,线刻有十二生肖图案。  相似文献   

4.
<正>2006年,《洛阳景教经幢》因盗墓在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为一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整个经幢缺少了幢顶、幢体下半部和幢座。残存部分包括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以及完整的十字架、天使等图像,内容十分丰富。这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特别是残存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与敦煌残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可以互补,使人们对这一景教早期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6.
包兆会 《天风》2018,(12):36-37
新疆古城阿力麻里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在元代曾是景教活动中心之一,这里曾出土了十多件叙利亚文的景教墓石。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和群众陆续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叙利亚文景教墓碑,有的收藏在霍城文管所和新疆博物馆,有的存放在伊宁市伊犁地区博物馆。这些碑刻的形制不仅与在中亚七河流域出土的六百多件景教碑刻相同,其十字架形制也与七河流域附近的克什米尔地区出土的粟特文、梵文景教十字架形制十分相似,都是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底座有个弧形托住十字架(见图1、图2)。另外,七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有若干注明墓主籍贯为阿力麻里的墓碑铭文,这表示七河流域的景教徒与阿力麻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它们有可能属于同一景教区。  相似文献   

7.
徐晓鸿 《天风》2017,(1):20-22
正《序听迷诗所经》~1是敦煌出土的唐代景教重要文献,一般学者认为它是唐代景教文献中译成汉文最早的经卷,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出自那位"翻经书殿"的首位来华景教名僧阿罗本之手。1923年,日本人高楠顺次郎(Takakuso,1866-1945)从一位中国人手里买到了它,经羽田亨(1882-1955)、佐伯好郎(1871-1965)的推动,一度在日本形成对景教文献研究的热潮。国内较早研究《序听迷诗所经》的是辅仁大学校长陈垣  相似文献   

8.
徐晓鸿 《天风》2015,(3):68
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因盗墓在洛阳出土,经幢为八棱石柱,底部受损。该经幢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唐代景教石刻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经幢分为两部分,包括《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文和"经幢记",经文部分与敦煌残本可以互补。今存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洛阳景教经幢是粟特移民后裔刻勒者为其母亲"安国"安氏夫人所建造的,经幢题刻将"母爱"提到一个主题,将神性"圣爱"与人伦"母爱"结合。经幢上镌刻有景教《宣元至本经》,但祭母的大悲悯揭示了世俗爱的伦理道德,整个经幢没有表现宗教忏悔心理,而集中表现的是教徒祭母时"母爱"情怀,甚至大秦寺寺主亲自参加教徒母亲的移坟仪式,既有利于信仰的凝聚力,也易为当地百姓所认同,与中国人孝顺伦理与儒家"仁爱"理论有着相通性。这说明景教在"不拜祖先"信仰原则上采取了敬父爱母的迂回策略,赢得了民众的认可。特别是景教入华后将基督教十诫中第五条"当孝敬父母"提前到第三愿,其伦理优先顺序发生变化,适时极力宣喻与自己教义相符的人道思想,开辟了新的获救型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2006年7月初,洛阳豫深文博城出现了一件唐元和九年(814)十二月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据了解,这是前不久在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的。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  相似文献   

11.
包兆会 《天风》2018,(2):40-41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2006年在洛阳出土,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重大考古发现,现藏于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正>基督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从历史的角度看,基督宗教曾四次传入中国。景教虽然早在唐朝就已传入中国,然而对于大唐帝国而言,这些"夷寺""外道",始终是不入流的,流行的对象也主要是波斯人、粟特人、回鹘人等,虽然那时的传教士们也想进行中国化的努力,如翻译经典,在宫廷中讲论,但始终未融入主流文化,最终在武宗灭佛的影响下在中原消失;元代的也里可温包括了景教和来华的天主教,但由于选错了  相似文献   

13.
这次会议的英文名称为Research on Nestorianism in China Central Asi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由奥地利萨尔茨堡(Salzburg)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并受到奥国教育、科学和文化部的资助。会议举行了6天(5月20日到26日)。受到邀请的中国学者共10名。实际出席会议的只有4名。中国学者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是《扬州出土叙利亚字母古代突厥语景教碑研究》(英文)(中央民族大学耿世民)、《中国出土著居民3-14世纪景教碑研究》(新疆大学牛汝极)、《元代蒙古后妃的景教信仰》(北京唐莉士)、《泉州的景教遗存》(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等。 此外,会…  相似文献   

14.
专家学者纵谈《中国景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家学者纵谈《中国景教》当代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的遗著《中国景教》自出版以来,已引起学术界的反响,国内外学者都发表了一些看法。最近东方出版社组织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了一次笔谈会,学者们围绕此书发表了看法。再将内容介绍如下: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15.
芮馨 《美与时代》2016,(10):131-132
随着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探索和近代考古学的勃然兴起,墓志的出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书法家的关注。墓志是我国古代一种很重要的石刻形式,风格不一,美不胜收。单纯对于书法而言,墓志书法和许多书法名作一样,都是瑰丽多姿、形式多样,并且也是众人所临习书法的好模本,如司马昞墓志铭、刁遵墓志铭等。从目前人们发现的墓志来看,上自汉魏,下至现代,每一品墓志都各具特色且分别代表着每个时代的书风。而在这些出土的墓志当中,洛阳北魏所出土的墓志不仅仅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也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由于墓志书法艺术是一个较大的课题,现仅从墓志的来源、作用、形制、文体以及北魏时期墓志代表作品进行浅谈。墓志书法艺术是博大而精深的,因而对于墓志书法的研究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元代泉州信奉景教者多为波斯人、中亚人、蒙古人。景教传至泉州有海路和陆路两个路线,海路从波斯伊朗港口登船出发,走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泉州;陆路则由西域或北方南下,到达泉州。据学者牛汝极统计,泉州出土的20多方景教石刻中,有文字碑刻的有19件,其中9件叙利亚文、5件中文(或双语)、4件八思巴文(蒙古语)、1件回鹘文。  相似文献   

17.
<正>《阿罗憾墓志铭》出土于洛阳,具体时间不详,最早见于1909年,端方(1861-1911)在《陶斋藏石记》卷二十一中,刊布了阿罗憾墓志的录文,这方墓志字迹不是很清楚,端方的录文缺少了7个字。1995年,林梅村先生发表的论文,根据上下文补录其中的五个字,我们用()表示林先生的补字。墓志共18行,每行约17字。  相似文献   

18.
<正>《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是唐代景教敦煌文献的一篇赞辞,全卷18行,每行约14个字,总共199个字。有人认为,按卷末所记作者应是景教徒索元;也有人认为,索元只是本经卷的抄录者。对索元本人,我们已无可考证。据日本学者佐伯好郎(1871-1965)考证,它应是纪念"耶稣登山变相日"所用的诗歌,若果真如此,那它就是一篇实用的唐代景教赞美诗了。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7,(12)
正关于《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名,大秦是指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景教在多数学者看来是基督教的一支,即聂斯托利派。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一个叫阿罗本的传教士"贞观九祀(635年),至于长安"。"三威"指圣父、圣子、圣灵,"蒙度"是得蒙救赎的意思,"赞"是一种可以歌唱的诗歌体裁,类似今天的赞美诗。所以,《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实际上是唐代基督徒的赞美诗。这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景教是我国唐朝时传入的基督教一支,曾受到唐太宗、高宗和玄宗等5位皇帝的优渥礼待,因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达到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旺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教在内地传播了200年后,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惨遭殃及直至元朝时,又卷土重来。17世纪《大秦景教碑》在西安出土,对景教的研究随即展开,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人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