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建伟 《天风》2023,(2):25-26
<正>《利马礼仪》是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产物,它的出现是要把普世教会的合一理念寓于崇拜礼仪之中,借着共融祭礼让普世教会拆毁藩篱,打破宗派的围墙,在圣礼中走向合一。建基于普世教会合一的初衷,围绕着互相接纳、彼此相爱的圣经明训,《利马礼仪》最大限度地吸纳各宗派原有的崇拜传统与要素,融汇成四叠框架的崇拜程序,与普世教会绝大部分主流宗派的崇拜结构认同,分简化版和原初版,以适应教会不同场合、不同主题以及不同节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4,(3):5
<正>编者按:圣服,始于旧约时代,在教会历史上早已有之,它承载着特殊的信仰和文化内涵。在进入"后宗派"时期的中国教会,崇拜时圣职人员是否一定要穿圣服?对于这个问题,教会比较宽容也并无定论。然而在目前主张穿戴圣服的礼仪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既不合教会传统,又缺乏神学内涵,更不符合现代精神的比较混乱的情况。对此,不少同工纷纷发表意见。本期话题我们约请了四位对这方面有所关注的中青年同工,他们见仁见智,在对崇拜礼仪中如何穿圣服方面,具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认识。需要解释的是,其中引经据典所涉及的某些宗派礼仪传统,只是为了阐述问题而已,与对某些宗派有否倾向性全然无关;对于不主张穿圣服的教会和信徒,也采取了尊重的态度;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本期话题旨在追求合一的精神之下达成相对一致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忠成 《天风》2014,(2):13-14
作为教牧人员,我们应当明白教会担负的重要使命和事工,包括崇拜、教导、团契、服务和见证。目前,教会信徒流失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农村教会的中青年信徒很大一部分外出工作或到城市创业,只留下了年老体弱的"留守信徒"。而城市教会从近几年的统计来看,虽然人数不断上升,但在主日崇拜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城市教会一方面是信徒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不时有人悄然离开。  相似文献   

5.
张忠成 《天风》2014,(2):13-14
作为教牧人员,我们应当明白教会担负的重要使命和事工,包括崇拜、教导、团契、服务和见证。目前,教会信徒流失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农村教会的中青年信徒很大一部分外出工作或到城市创业,只留下了年老体弱的"留守信徒"。而城市教会从近几年的统计来看,虽然人数不断上升,但在主日崇拜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城市教会一方面是信徒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不时有人悄然离开。  相似文献   

6.
阎树梁 《天风》2011,(11):46-47
今天教会中,似乎刮起了一股“敬拜赞美”风,各个教会争先恐后地在崇拜或团契中增加“敬拜赞美”元素,仿佛没有“敬拜赞美”的教会就是没有属灵生命的教会一样,但现实情况却令人颇为忧心:虽然都是“敬拜赞美”,唱的歌曲也基本一样,但不同的教会,得到的效果却不一样:有的教会通过“敬拜赞美”吸引了更多的信徒,而有的教会则因为“敬拜赞美”流失了信徒。即使同一间教会的信徒反响也不一样:年轻的信徒非常喜欢,而老年信徒则眉头紧锁。更有甚者,有的信徒在形容他们的敬拜赞美时说:“眼睛开着是教堂,闭上眼睛简直像歌厅。”  相似文献   

7.
谭静芝 《天风》2012,(2):40-41
一般的信徒关心崇拜是出于一颗敬虔的心,到教堂做礼拜是表示神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教会的领袖大多关心安排崇拜各环节由谁负责担任,只要“负责人”各就其位——诗班、指挥、领唱、司琴都有了,那么崇拜与音乐就会顺畅自然地发生了!教会诗班可能关心献唱的水平、参加崇拜的信徒是否爱听;司琴关心诗歌有否弹错;指挥可能关心诗班在献诗时表达是否充分反映排练时的修正结果,或信徒会怎样评价自己的表现等。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在神学院参与了三期教会音响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实践学习及课间与音响老师的交谈过程中,收获满满。现在绝大部分的教会在崇拜聚会中使用音响。信徒参与教会崇拜,期待在良好的崇拜氛围中遇见神,并与基督的肢体在爱中彼此团契,然而有些教会并非每次都能提供这样良好的环境。部分原因是由于在教会崇拜中时常出现音响方面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为了使入教的贫困妇女得以谋生,并增加女子教育经费的投入,来华女传教士在潮汕地区引入了抽纱工艺,并在不同宗派、教派内部逐渐形成了以教会管理和信徒经营两种经营方式。这不但增加了教会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对潮汕地区的教会在经济自立、组织扩张、社会影响力增强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随着这种工艺在信徒和非教会人群中的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业——抽纱业,其中亦不乏政府部门支持女学教育中设立相关课程所产生的助力,这些都使得抽纱业对20世纪潮汕地区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路平 《天风》1995,(6):48-48
香港基督教联合会以赞美感恩庆80周年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于4月8日隆重举行80周年纪念感恩礼拜,与会者有香港各宗派领袖、教会机构代表及神学院院长等。主席廖志勤牧师指出:联会通过举办各项联合事工,促进了不同宗派教会的相互了解和合作,间接加强了信徒之间的互助互爱精神。  相似文献   

11.
《赞美诗(新编)补充本》将于明年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 《天风》2008,(24)
自从《赞美诗(新编)》出版以来,已经印行超过1700万本。在这20多年的教会崇拜中,对中国教会的信徒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随着教会的发展,400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弟兄姊妹在敬拜中的需要。从2003年起,全国两会就计划出版一本适用于正式崇拜、能够满足信徒在崇拜中赞美神之需要的《赞美诗(新编)补充本))(下称《补充本》),很多教会的弟兄姊妹也都在盼着它早日出版,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出版,何时才能见到这类诗集出版?目前有何进展?带着不少问题,笔者趁《赞美诗(新编)补充本》编辑委员会会议在沪召开的机会,采访了负责这一事工的相关同工。  相似文献   

12.
王茕 《天风》2011,(10):44-45
公共崇拜中的献乐与唱诗,来源于圣经中古代以色列人以及初代教会中应用音乐的形式。圣经虽然对音乐在集体崇拜中的应用未有确切的教导,却也记录了大量前人用音乐来抒发赞美上主的史实,告诉后人用歌唱来赞美主是信徒灵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折射信徒灵命状况的镜子,因此在公共礼拜中利用音乐来崇拜上主是有正面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天风》1998,(5)
各地教会姊妹响应98公祷 全国两会发出参与1998年公祷活动的通知后,各地教会热烈响应。3月6日公祷崇拜中,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教会请妇联同志就“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作专题讲座;有的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有的教会则针对今年“谁是邻舍”的公祷主题,发挥信徒特长,会后上街为群  相似文献   

14.
王广发 《天风》2006,(23):25
在这秋高气爽、稻谷飘香的季节里,河东教会教堂落成了。信徒从四面八方来到新建的礼拜堂参加庆典。教堂坐落在浑河北岸,水岸绿化长廊显得格外醒目,高高的十字架闪闪发光。占地面积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总投资199万元。弟兄姊妹济济一堂,引吭高歌,谢主宏恩。来自全市各教会、聚会点的代表近4100多人参加庆典。河东教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信徒队伍不断扩大,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增加,成为一支声誉很高的宗教团体。原教会只有336平方米,信徒不足300人,发展到现今信徒达到3400多人。原教堂不能满足信徒主日崇拜的需要。为此经请示市政府,并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教会扩大了200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郭峰 《天风》2014,(3):6-8
<正>穿着特定的袍服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自外于信徒,而是摆明身份,接受信徒的监督和帮助,彼此服侍,兴旺福音。最近英国的《独立报》报道,今年2月,英国圣公会总议会将讨论一个议案,议案如果获得通过,那么英国圣公会的牧师很快就会被允许在圣餐崇拜中脱去传统长袍,改穿休闲服。消息传出,有人欢迎,也有人反对,赞成者认为:"在各行各业中,人都普遍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有时不拘小节是好的。"反对者也直言:"圣袍法衣是教会传统中非常古老的部分,它们可为崇拜带来庄重氛围。"  相似文献   

16.
魏悌香 《天风》2010,(4):10-13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图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天风》2009,(4):54-54
教会祷告会的出席人数往往是教会活动中最少的。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所作的调查中,提到在港信徒参与祷告会的人数比例只是崇拜人数的10%。个中原因有许多:对祷告会缺乏认识,或有错误的认识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圈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9.
李燕峰 《天风》2014,(2):5-7
<正>如何构建一个既有教会传统,又融合时代元素的整全的教会文化,将成为教会在当下的最大挑战。自二十世纪80年代教会复堂以来,中国教会,尤其是城市教会,信徒人数快速增长。这是众肢体所喜闻乐见的,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挑战便是:当教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瓶颈"——明明有很多新的信徒加入教会,可信徒人口基数增长却并不显著。由此,不少人戏称教会是"铁打的牧师,流水的信徒"。可见,现今的教会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信徒流失问题。而对于信徒的流失,农村教会和城市教会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0,(7):37-37
<正>爱丁堡:百年会议顺利举行2010年6月2日至6日,超过一千名来自全球包括圣公宗、福音派、正教会、五旬宗、新教、天主教、独立堂会及联合教会等不同宗派的教牧信徒,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