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景物为情思"以虚写虚,则为超脱虚无之虚;以实写实,人之僵,而物必死;故唯有以实写虚,化实为虚,方能达无穷之境,意味深远悠长。其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呼唤着当代人潜在的"人文情怀",让美学这一理论不再高高地凌驾于形而上的体系中,而是让其回归到生活中来,体验生活的真谛与鲜活,关注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2.
释昌如 《法音》2015,(2):4-9
<正>在汉语系佛教中,"缘集"一词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只有在世亲的《十地经论》中有使用"因缘集"一词。因为地论学派以弘扬与阐释《十地经论》为中心,所以"缘集"一词或许是这个"因缘集"的省略用语。在《十地经论》中,"因缘集"一词与"十二因缘"同义,但在地论学派的语系中,"缘集"并不是指向"十二因缘",而是指向其特有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众多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追求互动性效果,使作品不再是艺术家单纯的个人情感的宣泄,也不是纯粹对具体物体的真实再现等,而是融入了观众的参与与思考,使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互动,让艺术创作这个原本属于艺术家的"独乐乐",成为观众广泛参与的"众乐乐"。  相似文献   

4.
正总是听到一些酸溜溜的话:别满嘴精致生活,有钱谁不想?追求高品质,还不得有好家底撑腰?没钱,还穷讲究什么小情趣?或许在很多人眼里,"精致"被错认为是用最奢侈、顶级的东西,过高高在上、疏离人间烟火的日子吧。反倒是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更接近"精致生活"的本意。他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  相似文献   

5.
陈亮的政治思想并不是对儒家传统道德哲学的背叛,而是通过思维起点反思和思维方式跃迁,使天理的必然性在思维的逻辑中得以继续,让政治生活的道德法则在功利的追求中得以保留。陈亮批判朱熹理学"不免于二"的命定分裂,揭露出"理一"和"气异"的逻辑矛盾,展示出形上天理作为至善尺度的消极边界;用"体一"代替"理一",使有限绝对的天理获得了整体性超越,实现了道学逻辑起点的更替;以"定"为中介将分殊组织为"体一",达成了思维方式从两极向中介的转变。陈亮重新发现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自我规定,使道德和功利在政治生活中得到和解,在公利中使道义政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6.
长筌子词具有浓厚的文人化特质。其传教词善用曲笔,建立了一套理景交融的传教策略与象喻式的传道话语。长筌子的写景词可分为"有我"之词与"无我"之词,前者书写一己的隐逸生活,充满生活情趣与个人风采;后者则多为说理而设,难见自家性情面目。长筌子词体现了主动追求文人化的文学自觉倾向。具有注重章法、铺排意象、善写细节等特点,是全真词文人化的重要表现。长筌子词在全真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应一直被忽视。  相似文献   

7.
灵感速记     
正一北岛有一首诗,题目是"生活",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网。人称"一字诗"。我觉得这首诗并非一个字,而是三个字,单是一个"网"字不能成诗,必须将题目"生活"也加进来。陶渊明称世俗为"尘网",北岛描述现实生活为"网",两大诗人所见略同。"网"字字形由小篆演变而来。书法家写小篆,基于艺术上的理由,有时在里面写四个×,更是宛如张网以待的样子。古人受道家影响,认为"网"是束缚、是陷害,这个网是网罗;  相似文献   

8.
在公园建造领域有些设计师偏爱规模宏大、造型宏伟的园林艺术,但是也并不排斥有些设计师偏爱精致的园林艺术,微缩景观就是这些细致的设计师所欣赏所追求的。所以将微缩景观应用在公园建造中,是这些人所追求的,但是这些追求不无道理,因为在方寸之地容纳万千世界就是其神奇之处。现如今世界上有很多的微缩景观,包括中国也有,这就为微缩景观效果在公园建造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素材。有很多人在参观了微缩景观之后,会有"参观了微缩景观之后,感觉像环游了世界一样",这就是这样精巧的艺术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如何让游客更容易地接受微缩景观,如何让微缩景观更适用于公园建造,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要求设计师更要追求环境作品具有相应的情感意境.高水平的环境艺术作品,不能只满足于"艺术的环境化",更要追求"环境的艺术化";不但要有"环境",更要有"意境",达到精神家园的层次水平.  相似文献   

10.
灵花一束     
《天风》2015,(11)
<正>很多人还没有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就已经让世界在他心里占了一席之地。圣经不是用来增加我们的知识,而是用来改变我们的生命。不是去研究它,而是去遵守它。敬拜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喜乐;不是为了情绪上的舒服,而是为了灵里的降服:不是为了自己快乐,而是为了讨神喜悦。人如"迷羊",偏行己路,耶稣是神的"羔羊",领人归回正路,走上义路。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1)
<正>据2014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日前,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专家评议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法、萌、反腐、APEC蓝、马航、埃博拉"等热点字词榜上有名。所谓"汉语盘点",就是让网民用最简洁、最精准的一个字或词来概括过去一年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并借用这些字、词来彰显汉语的魅力,记录社会的变迁。这个活动始于2006年,今年已经  相似文献   

12.
小雅怡情     
正我说的小雅,是指生活中的小情小趣。非常喜欢"小雅"这个词,它从《诗经》里走出来,源远流长,带着古韵和芬芳。虽然《诗经》里小雅部分大多写战争和劳役,但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变迁,我觉得"小雅"已经变成有点小家碧玉色彩的一个词,她小巧温婉,妥帖可亲。大雅是高不可攀的,总让我想到那些高深莫测的艺术形式,是需要仰望的。电影《私人订制》里,那位可笑的"雅过敏患者",一定是受不了大雅的冷峻严肃,  相似文献   

13.
半称心     
正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所谓"半称心"并非消极应付,而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种智慧的人生感悟,一种从容的处世哲学。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不是玩世,而是求是。起伏聚散,坎坷波折,遵从本心,有舍有得。不强求,不攀比,不自扰。追求过,努力过,付出过,便是快乐,亦是精彩。  相似文献   

14.
白刚 《学海》2005,1(4):116-121
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就是本体论向度与伦理学向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同时,又总是"反形而上学",并非是人们的形上本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单纯的"一维性",总是用一个向度来取代或遮蔽另一个向度.而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也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  相似文献   

15.
知然 《天风》2021,(2):64-64
[问]教会里有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叫"团契",牧者鼓励信徒过主内"团契"生活,基督徒中也有依据年龄、职业、性别等而形成的不同"团契"小组;可在各种汉语词典里找不到该词条.我们为什么要有教会团契生活?我想深入了解"团契"的意义,希望您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16.
正提起丹麦,人们大都会想起安徒生童话王国,这个北欧小国还是一个"快乐的国度",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记者在丹麦生活多年,感受到了丹麦人快乐生活的点点滴滴。个个都是装饰能手论富有,丹麦可能比不上邻居挪威;论健康,也许比不上另一个邻居瑞典。丹麦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生活得很质朴也很纯粹,平时追求的不是名利,不  相似文献   

17.
<正>马宗军著,齐鲁书社2013年10月第1版。该书除《导论》外,凡六章,41.7万字。该项成果中有若干写作亮点和创新之处。(一)"三道由一"新解。作者敢于摆脱以往研究上的一些说法,认为《参同契》的"三道由一"的"一",既非"太易",也非"金丹",更不是"三道"的合一或"不死成仙之目的",而是指"生生不息之道"。指出这个"生生不息之道",即是太极、太虚、无极。所  相似文献   

18.
邓艳英 《天风》2014,(6):8-10
<正>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强调的重点不是「小组」而是「细胞」,关注的重点不是「聚会」而是「关系与生活」。团契有很多种牧养方式,然而有时候却不免在联络、生命成长及活力方面有些匮乏,我所在的无锡市中山路基督教堂青年团契采取了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强调的重点不是"小组"而是"细胞",关注的重点不是"聚会"而是"关系与生活"。我想结合本青年团契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及生物细胞的特性,来谈一下我在小组牧养中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分析并非一个仅作为专业性术语而存在的背景性概念,而是一种崭新的思维范式。从认知方式来看,大数据分析强调"样本=总体"的全归纳法,以相关关系替代因果关系,淡化认识过程中对精确性的追求;基于这样的认知方式,大数据分析不再追求以因果关系为中心的"客观事实",而是将"相关关系"所链接的"主观事实"建构为认知对象;"社群意识"则成为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实存"一词是"existence"或"Existenz"的翻译,前者可追遡到有关"existentia"(存在)与"essentia"(本质)等讨论,后者是20世纪欧陆哲学最重要的关键词,如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等的"Existenzphilosophie"(实存哲学)及后来萨特的"existentialisme"。有学者把"existence"译作"存活",强调人的"活生生""活着"或"活动"等意味,颇有创意。但在汉语里,"存活"一般解作生物学的生存,如禽畜的"存活率"或癌病患者的"存活率"等,把"Existenz"译作"存活"恐怕未见其利先见其弊。本文的主要目的并非探讨海德格尔哲学翻译问题,而是探讨"实存"这个日韩哲学界定译背后的思想,特别是九鬼周造的实存哲学。九鬼是"实存"这个译语的创造者,并著有《实存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等论文。九鬼的哲学可以让我们重温欧陆哲学在东亚的发展,亦可以让我们反思"实存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