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从友 《天风》2012,(2):8-12
十七届六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宗教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基督教作为普世性的宗教,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并且这些文化资源经过人类漫长的历史的洗礼,不断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发展的进程。本刊在今年第一期摘登部分教会领袖的发言,本期特摘编新年伊始的常委会上部分同工的发言,共同寻求基督教为文化繁荣发展做贡献的可能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督教一旦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神学思想,就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有所为。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着眼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3.
正当我们谈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基督教"是一个首先需要加以界定的概念。当人们提到基督教这个概念时,或者是指基督教信仰,或者是指基督教会,或者是指基督教传统。作为启示的宗教,基督教的启示特征不可否认。但基督教作为一个信仰和文化体系诞生于亚洲,有其东方文化渊源,又是希伯来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结晶,并影响着整个的西方文明,也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基督教作为一个教会组织体系,是在两希文明及以后其他文明的相遇、碰撞下逐渐形成和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基督教向欧洲传播的时  相似文献   

4.
陈永涛 《天风》2018,(2):33-33
为了避免文化疏离现象和基督教的迷信化或民间信仰化,作为中国基督徒,在中国神学的思考和构建中,我们需要跋涉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之中。一个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另一个是基督教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同时供给我们信仰和神学的养料。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东汉至宋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作为外来文化,大量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圣经》不仅确立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促成了西方国家生活习俗的形成,而且对于其得以传播的载体——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运用对比、举例和叙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圣经》翻译对欧洲语言文化的影响的异同,从而增加读者对圣经翻译与佛经翻译的知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艺术图像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媒介,其形式语言的文化演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从中可窥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迹。以文化传播的适应理论为支撑,研究丝路文化适应下须弥座图像作为媒介融合演进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艺术媒介的演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须弥座是外来文化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中国历代佛塔须弥座图像谱系的整理,对比研究各代佛塔须弥座发展的异同及其演变规律,反映丝路文化传播中本土文化适应外来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适应本土文化两个交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刘丰 《哲学动态》2003,(1):18-2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及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互动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10月 19日至 2 1日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以及美国等地的 6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曾经十分繁荣 ,在中国文化对域外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也曾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但是 ,由于受到一元史观和王朝中心观念影响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系统的文化交…  相似文献   

8.
陈永涛 《天风》2018,(9):30-30
无论在历史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何纠结,二者的相遇为何无法完成,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优秀的一面,可以作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土壤,也有益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中国文化也有其不足甚至腐朽的因素,有其需要补足成全抑或更新的地方。中国文化可以成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沃土,而基督教也正可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尽管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是异质的,但却并不必然是冲突的。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真善美部分,与基督教的真善美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9.
面对着宗教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民众对之态度如何?基于已有研究的缺失,本文从信任的视角来展示佛道耶等诸教当前的社会形象。同时,考虑到近代以来影响国人对宗教形象判断的两大因素: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我们基于长三角调查数据,以民众对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任为因变量,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为核心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众的信任次序从高到低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科学主义态度对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任有抑制作用,但对民众之于佛教的信任无显著影响;文化民族主义对佛教无实质影响,对道教信任有促进作用,对天主教和基督教则表现出抑制效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宗教的"多样但有限多元"之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汤一介 :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一、关于文化的双向选择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甲、乙两种文化互相选择的问题 ;二是原有本土文化和传入的外来文化两者之间的双向选择问题。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为例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 ,不仅原有文化要选择、吸收并加以消化外来文化 ,而且外来文化也需要改变原有某些成分 ,以适应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要求。二、文化的异地发展和单向流向。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并在中国发展壮大 ,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异地发展和单向流向的例子。因为中国文化 ,如儒学和道学等思想并没有相应地传入印度 ,这…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宗教,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必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冲突进而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多样的,多样的文化势必造成基督教在地域性方面的差别。本文通过对豫北地区乡村基督教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从现实中基督徒的宗教实践层面,来探讨基督教本土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5,(6)
<正>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基督教的中国化并不是要用中国文化同化基督教文化,当然也不是用基督教文化改造中国文化,而是通过阐释基督教文化中适应社会进步的内容,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会。基督教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才能得以生长和更新,同时又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增添新的色彩。(王作安《我们愿意看到的基督教》,张志刚、唐晓峰主编《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第一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周宁: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浅谈●姚维马岳勇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道德和伦理生活。同时作为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也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吸收、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在众多外来文化中,中国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中国基督教两会发行工作会议及中国基督教出版委员会会议于7月1日至4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会上,7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两会发行点代表和出版委员会成员统一了对基督教盗版出版物现状和危害性的认识。随着中国基督徒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基督教出版物的需求日益增加,基督教出版物市场更加繁荣。随之而来基督教出版物盗版现象也日趋严重。作为不法商家牟取暴利的便捷手段,盗版出版物粗制滥造,内容良莠不齐。盗版出版物的泛滥,不仅危害到国家正常的管理和税收行为,妨碍了正版基督教出版物的市场运作和不断创新,影响到读者对基督教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盗版行为和销售盗版出版物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腐蚀着社会诚信的道德基石,冲击着基督徒荣神益人、追求真善美的纯正信仰观。  相似文献   

15.
佛经的翻译,不仅是建立中国佛教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佛经的翻译过程,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谈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儒、释、道三家。作为三家之一的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逐渐的适应,缓慢的流传,到东晋时趋于繁荣;南北朝时出现了众多学派;隋唐时进入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16.
羌民族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其产生、发展、传承及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变迁进程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其社会功能包括认知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调控功能、俗信功能等.科学认识羌民族宗教文化社会功能,有利于灾后文化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及繁荣.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一辈基督教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积极主动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自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会,基督教因此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的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基督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不适应所处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8.
陈永涛 《天风》2018,(10):33-33
如前所述,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使在中国的基督教于形式与内容上都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这是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教可以像中国的佛教那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能更新中国文化,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因此,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既不是单纯的求同,也不是单纯的求异。  相似文献   

19.
陈企瑞 《天风》2012,(3):6-9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我国各宗教在当今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舞台。这表明宗教在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将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政策保障来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影响力。就基督教而言,也将迎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新契机。  相似文献   

20.
汤士文 《天风》2023,(1):15-17
<正>吴雷川(1870—1944)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基督教思想家和本色神学家之一。与赵紫宸、吴耀宗、诚静怡等具有西方留学背景的基督教领袖不同,吴雷川是进士出身,在晚清被点过翰林。作为经过科举道路、有进士出身的基督教领袖,吴雷川在民国时期是独一无二的1。他所写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和赵紫宸的《基督教哲学》、吴耀宗的《没有人看见过上帝》,被认为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神学思想的三本书2。本文以吴雷川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第十章标题“基督教更新与中国民族复兴”为题,从吴雷川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创作背景,然后说明吴雷川先生为何强调基督教更新,最后谈谈基督教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何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