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真德秀《大学衍义》一书,向被称为"帝王之学"。真德秀在《大学衍义序》中说:"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其实,历史上被称为"帝王之学"的,不只是《大学衍义》,如唐太宗所撰的《帝范》、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范祖禹所撰的《帝学》等也属于"帝王之学"。《大学衍义》一书同其它讲"帝王之学"的书,究竟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2.
余小倩 《天风》2013,7(7):19
年轻时,我们常把坚强的父亲当成挑战对象。渐渐懂事后,才懂得父亲也需要我们的理解和爱。不同的年龄,父亲需要不同的爱。初为人父者,需要信任。"小爸爸"们内心往往惶恐:我能带好孩子吗?他们往往因笨手笨脚,而被排斥在母子的二人世界之外。此时小爸爸需要支持和信任。三四十岁的父亲,需要尊重。此时正值事业上升期,身心压力大,对家庭的关心少,往往会招来妻子和孩子的不满与抱怨。心理学家提出:女性需要关怀,男性需要尊重;女性遇到压力时  相似文献   

3.
陈丰盛 《天风》2016,(2):34-35
正父亲的角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很重要,但事实上却经常是缺席的。这种缺席包括父亲的离世或外出、没能负起责任等,导致孩子在成长中缺少父亲应有的正面影响。差不多每个人的成长里都或多或少有父亲缺席所造成的遗憾或伤害。"我们在天上的父"值得关注的真理是,每个人都有一位"在天上的父",成为我们生命中无可替代的父亲。肉身的父  相似文献   

4.
通过援引包括《易经》在内的儒家经典,借助八卦之名并根据"《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原理,李济马以《周易》为基础,阐释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受《周易》四象说的影响,李济马论著中多有四元结构和"四维之四象"的形态构造。他以"太极生四象"为基础,打造了"四象"思维的基本框架,又通过"事物心身""天人性命""礼仁义智"等建构了四象思维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5.
人微言不轻     
利未 《天风》2010,(6):64-64
<正>俗云:"人微言轻。"而我则要说:"人微言轻",即地位低下者说的话常不为人所重视,所以往往有人以自己为"人微",即便有说话的空间和需要时,也会选择沉默。可是,人微者一定言轻吗?我看未必。圣经记载,亚兰国乃缦元帅之妻的小使女,其身份极其卑微,是亚兰人攻打以色列人时被掳而来,她沦落异邦、寄人篱下,为人奴婢,但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轻看自己。她深  相似文献   

6.
<正>一法律作为"禁止""禁令"本来关乎人之为人,使人获得实质性的自由。圣经中有关神圣法的叙述告诉我们:以禁令面貌出现的法律涉及的是人的实质性正义,联系着人之为人的秘密。明白这点,我们就可形成一个判断,即法律是一种人最为内在的事物,最为内在的规定,若没有"法""律""礼"这些"分开""定界""领域",人就无法理解"自己",不能"自己",无法"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7.
<正>《荀子·礼论》有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三本"观念非常重要,它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追求,"天地君亲师"曾经在历史上成为中华各族共有精神家园,对维系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价值判断,特别是趋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大学毕业后,学英语专业的她在上海干得风生水起。2014年,她毅然选择离开大城市,准备回到家乡吉林省舒兰市僻静的小山村,跟父亲一起务农、创业。得知这个消息,很多同学为之惋惜,正值青春年华,干嘛要去乡村折腾?同事们也纷纷劝她,但是,她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创业,她就是"90后"女孩蔡雪。蔡雪家乡盛产的水稻舒兰大米闻名全国,她常常目睹父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1989,(5)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  相似文献   

10.
从主观性维度看,有自我关注、自我—他者之间的关注和他者关注三种理解方式;以自我关注为中心,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敞开了试图决定如何生活的个人的主观性视野;介于自我—他者之间的关注,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涉及一个能够理解此主观性的"第三方"立场;以他者关注为重点,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凸显了他者面容的伦理意义及必须与他者"面对面"的伦理主观性视阈。依据关于道德探究的形态学预设,"道德与幸福"之一致性问题的探讨有三种形态分布上的趋向:指向"心灵秩序"的德性至善论;指向"行为法则"的道德自由论;指向"他者面容"的伦理责任论。它们构成了与"幸福"关联的道德探究的道德形态学分布的三条问题轴线:应当如何生活?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管仲学派的言论汇编。我们尝试着从《管子》治国策略思想本源出发,从"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臣失其事,无以有其位"、"霸王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等治国策略出发,从中看出管子对国家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从其对国家管理者素质要求推出今天企业管理者素质要求,从而使现代的企业管理者能够反思,并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先来看一个众人都比较熟悉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孝子的父母得了重病。大夫们都说没有办法可以医治了,遂叫准备其后事。为了准备后事,这个孝子就去给他病重的父母算了一下命运,算算是他的父亲先世呢,还是他的母亲先世?算命先生眯着双眼,问罢孝子父母的生辰八字,捋着胡须算了好半天,才曰:父在母先亡。乍一看,这个算命先生可算得真准呢?如果其父亲先去世,可解释为父亲在母亲之前去世;如果其母亲先去世的话,则可理解为父还在,母亲先去世。不管怎么讲,似乎都是很有道理的。 认真看来,算命先生的语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笼统、空洞没有一点的逻辑联系。在社会上,算命先生也往往是抓住人  相似文献   

13.
父母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父母意识调查表分析探讨父母意识可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得出如下结论:①父母的年龄对母性意识和父性意识有明显的影响,而父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对其父性意识没有显著影响;②母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对其母性意识有明显的影响,而父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对其父性意识没有显著影响;③家庭中由不同的人来承担抚养孩子的职责,对父性意识和母性意识均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父母有明显的不同;④孩子的年龄和性别对总体的母性意识没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母性意识的某些构成因子;孩子的年龄对总体的父性意识没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父性意识的某些构成因子;孩子的性别明显影响其父亲的父性意识;⑤居住地不同对父母意识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今日之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商品层出不穷,崇智尚巧之风可谓大盛。然而两千多年以前的先哲老子却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不是在唱反调吗?老子的言论是不是过时了呢?在我看来,老子的言论非但没有过时,恰恰相反,在这个科学技术如此发达而人心又如此浮躁的当下,老子这些言论无异于一泓清冽之泉,有给狂热于智、巧者送去清  相似文献   

15.
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实到现实中去,其实现的伦理机理与路径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为师者从立德、立言、立教的"三立"实现,以完成教师最高层次价值建构,从"道""理""体"的视阈进行价值铺设,教师是先行者;为学者以达德、达言、达行的"三达"实现,以完成学生层次价值建构,从"道""器""用"的视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学生是学习者;学生成为社会人,为人者以修善、修智、修身的"三修"实现,以完成人才层次价值建构,从"性""智""和"的视阈进行价值引导,人本身是道德和理论的拥有者;国家和社会承担立德树人的条件保障职责,以树制、树伦、树心的"三树"实现,以完成现实层次价值建构,从"事""势""美"的视阈进行行为引导,国家和社会本身是伦理和制度的推行者。  相似文献   

16.
正《至正直记》是孔齐作于元至正年间的一本杂著。作者自幼随父奔走南北,交游日广,所以笔记内容丰富,既有当时政治、经济方面的珍贵资料,又有家庭、生活方面的趣闻逸事,"凡所见闻,可以感发人心者;或里巷方言,可为后世之戒者;一事一物,可为传闻多识之助者,随所记而笔之,以备观省"。这"观省"二字,可以说正是这部笔记的特色。卷二的一则记录,就颇有点醒世人之功。文曰:  相似文献   

17.
父爱如山     
张华 《天风》2004,(5):42-43
童年,有香甜的棒棒糖;童年,有飞舞的红气球;童年,有无数彩色的梦想;童年,也有板着脸的父亲。 每当我得意于轻松完成作业时,父亲留给我的只是几个刺眼的红叉;每当我和母亲谈笑风生时,父亲总默默地站立在远处;每当我把妹妹惹哭时,父亲总严厉地斥责我;每当我捧回一张张奖状时,父  相似文献   

18.
以身为人,以身为我;人、我、身三者,名异而实一。且问:此一实者,究竟为人、为我、抑或为身呢?且何义名人,为什么要以身为人?何义名我,为什么要以身为我?身又具有何种特殊作用、竟能兼作人我?这是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者,谁也讲不出半点道理来的。人类能永远过这种蒙昧生活吗? 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这是我们人类祖祖辈辈、积习相沿的旧观点。人类过去忙于解决建立社会秩序、解决饥饿问题,无暇对此旧观点进行观察与改造,致使以身为人、以身为我的旧观点,在人类生活中几几乎变成了不可动摇的准则。通过反复观察,以身为人,问题不  相似文献   

19.
与马克思同时期的德国哲学家洛采对现代哲学影响深远。洛采发起价值哲学以应对思想、生活中的二元困境。在本体论方面,柏拉图的"理念"被改造为三重"现实性"中的"有效""价值"以和解"心""物"二元对峙;在世界观方面,通过对科学之"真"重新奠基来化解机械论与浪漫主义的僵持;在伦常-实践论方面,通过引入"善""美""圣"价值来沟通规范主义与快乐主义、有限者与"无限"的割裂。洛采之后,价值哲学的三种主要形态各有侧重与得失。而当代价值哲学则仍需重担"和解"二元乃至多元对峙之使命。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的儒学道论存在着由伦理之道向本体之道发展的趋势,这在韩愈、二程的道论上尤为明显。韩愈复兴儒学,建构的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之道,具体表现在为政、为人等方面。韩愈以此为依据,从伦理道德入手批判了佛教;其"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等思想,又阐述了伦理之道如何传承的问题。二程以"天理"为本体,"道"作为天理的表现形式,具有本体色彩;本体之道外化为具体的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之道。二程还以本体之道为基础,批判了韩愈的人性论以及佛教之道,延续和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思想,建构了以"格物"为核心的致知论和以"诚""敬"为核心的修养论。从韩愈的伦理之道到二程的本体之道,是儒学之道本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儒学为迎接佛老本体论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