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扎心了     
计文 《天风》2018,(3):1-1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扎心了,老铁"成了流行语,它也可以解读为"走心了,兄弟"!说这句话的缘起可能是一句拨动心弦的话,或是一件触动神经的事。也许并不是气吞山河的豪言,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能只是一句柔软的耳语或一个细微的动作。但柔软中令人振聋发聩,细微中让人刻骨铭心。令我印象最深的"扎心"一词,出现在和合本圣经《使徒行传》中,当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小议     
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份,也是最敏感变化得最快的成份。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个接一个的流行语蹦跳出来,令人眼花缘乱应接不暇,成为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报上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句。流行语言广为流传的微妙,也许就是表达最细微最独特语义的一种方式。流行语既是言语交流更是情绪快递,如“走后门”、“关系户”、“碰钉子”、“扯皮”、“大锅饭”、“小儿科”、“倒爷”、“跳蚤”、“穴头”、“大款”、“老外”。这些流行语或描绘事物的行为动作或陈述性质情景状态,用单纯的比喻把动作行为的具体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通…  相似文献   

3.
以善胜恶     
"如果你的仇人饿了,你要给他饭吃;渴了,应给他水喝,因为你这样作,是将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应以善胜恶。(罗12:20-21)每个人都有过被伤害的经历,也许是身体上受到侵犯,也许是精神上受到侮辱和冤枉。当遇到伤害时你会怎样应对?是反抗、争辩,还是默默忍受。  相似文献   

4.
有位哲学家带弟子们出行。途中,他问弟子:"有一种东西,跑得比光速还快,瞬间能穿越银河系,到达遥远的地方……这是什么?"弟子们争着回答:"是思想!"哲学家微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那么,有另外一种东西,跑得比乌龟慢,当春花怒放时,它还停留在冬天;当头发雪白时,它仍然是个小孩子的模样,那又是  相似文献   

5.
计文 《天风》2018,(4):1-1
近来一段时间里,一句“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时常见诸网络报端,因其“丰富”的调侃自嘲意味,无疑又成为一句流行语。众所周知,当某句话成为社会流行语时,它一定是反映了当时某一种社会现象或大众心理。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5,(9)
<正>"颜值"作为网络词语,近年来比较流行。"颜"当指容颜、外貌,"值"则是指数。"颜值"又名为"靓丽指数",是一个人的容颜或英俊或靓丽与否的一个指数。眼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有"颜值高"、"颜值飙升",更有"颜值爆表"之说,可见,这"爆表"说明的是"颜值"高得不行,与旧时所描写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得一拼。这似乎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在今日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俨然成为排在权  相似文献   

7.
由舍而得     
海参是一种棘皮动物,圆筒形的身体一根肠子通到底,身体一端的开口处是嘴,另一端的开口处是肛门,中间是一些可起消化及呼吸作用的管子。海参自卫的方法非常特别,当它被人类捉住时,它会把体内又黏又湿的管线及杂七杂八的东西从肛门喷出来,缠到人的手指上,当你还来不及"脱手"时,海参就乘机溜走了。碰到螃蟹前来招惹或大敌压境时,它也同样"弃甲曳兵"而逃。排出黏稠成团的内脏器官,让人"惨不忍睹",而它却能"无脏一身轻"地从容脱险离去。只要经过  相似文献   

8.
李凌燕 《学海》2014,(6):85-90
当前流行语大量出现与新媒体的普及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新媒体为其生成与传播提供了软硬件便利、话语权空间及感情与思想基础。近年来流行语的产生大都源于话语主体情绪宣泄或游戏化娱情的需要,而其广泛传播并最终走向流行则是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主体模因复制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推互抬的结果。对流行语进行规范,需在把握其生成及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实施话语引导、语境控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12)
<正>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等,意为"转世者"、"化身"。汉语中将其称为"活佛"或"法王",本身并不确切,这类称谓之流行,或许与明清帝王给予当时西藏地方掌政者各种类似封号以及明清小说之误译、滥用有关。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有别于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最为独特的方面之一,是以愿力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与西藏当时政教合一体制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宗教制  相似文献   

10.
小节与君子     
在你进入一扇弹簧门时,你是否注意到你身后也许还有别的人你是否常常停下来把门拉住,直到所有尾随者都鱼贯而入? 你居住在高层的商住楼吗?你在晾晒衣服时,是否注意到不让它的滴水影响下边的住户或行人?你会往窗外随手丟东西吗? 你在排队时是否常常插队?在上拥挤的公共汽车时,是否照顾到老弱病残? 在马路上,当你发现一块从货运卡车上掉下来的大石头,有碍行走时,是否想到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通常处在某种心理状态之中。当我们相信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相信;当我们期望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期望;当我们想象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想象。例如,我们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我们期望空气中的雾霾会消失;我们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空气中的雾霾会消失""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是"相信""期望""想象"这些心理状态所包含的内容。研究这样  相似文献   

12.
智慧语丝     
1.当一个人喜爱梭鱼跳跃的水声时,他是个诗人;当他知道了这不过是强者追赶弱者的声音时,他是个思想家。2.有一个聪明的人,就有一千个糊涂虫;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有一千句蠢话。——契诃夫我们都是人,人的可悲是人都自私,人的可喜是人都是人。"自私"使我们总是先从自己的角度想事情,"人都是人"让我们能用自己的心想别人的心。——刘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所有年龄阶段,恐惧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无处不在。你也许害怕老师走进教室;你也许害怕乘坐电梯;你也许总是担心你要退休;你也许害怕黑暗、疼痛、嘲笑、贫穷、孤独……;甚至你竟然害怕自己会获奖。事实上,恐惧是一种很有益的情感活动。当你遇到恐惧时,你的身体会发  相似文献   

14.
智慧语丝     
正我们靠着自己所得到的东西过日子,但我们靠着自己所给予的东西来塑造人生。——丘吉尔有些话我们说了却做不到,那是我们还年轻;有些事我们做了也没有说,那是因为我们成熟了。——陈漫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很多人以为"当有一天我足够强大、聪明或成功时,我  相似文献   

15.
据说日本人是世界上洗澡次数最多的人。早上洗澡提精神,工作时干劲十足;晚上泡澡消除疲劳,有助于睡眠,还可以洗去心中的不快,使人得到放松。洗澡除了能使机体得到水的冲刷、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外,还有更多也许你意识不到的作用。首先,当你走进浴室时,面对洁白的墙壁、浴具,且只有自己处于一处、没有任何干扰的空间时,你会有一种安全感。其次,当洁净的清水从头到脚浇过你的身体时,除了洁身去污外,还让人感到“心灵的净化,凡尘的离去”。欣赏裸露的身体同时,也许你会由衷感叹到“身外之物有何用,重要的是自己的身体与灵魂”。第三,在公共洗澡间…  相似文献   

16.
正德意志不是个"喜新厌旧"的民族,德国人喜欢有经历的东西,有历史记忆的东西,有文化记忆的东西。一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10多次,捡起来依然可以用。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就是被战火摧毁了,德国人也一定要按原样将其重建起来。有一张关于德国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变的德国",展现的是二战以后德国人修的房子,完全是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的风格。为什么?二战结束  相似文献   

17.
正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个社会角色中,而常常失掉了自己的"真我"。我们每个人真的有"真我"吗?这似乎是个问题。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曾说,当一个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出生地、住址、职业、爱好,等等,总有一些东西剩下来——那就是自己的"存在",不能被思考和言说。这剩下的东西,或许就是"真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18.
人们负有见危救助的道德义务,这一义务的基础在于人权理论。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生命、健康与安全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一权利,当有人处于险境需要救助时,在救助行为不会损害救助者巨大利益的情况下,目击范围内的潜在救助者有义务对受害人实施救援。当目击范围内的潜在救助者不止一人时,救助义务在所有潜在救助者之间分担。救助义务的分担遵循"有或无"的原则:当有人处于险境而无人救助则有;或者有人救助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帮助则有;当受害人脱离险境则无。  相似文献   

19.
正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买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  相似文献   

20.
“你懂的!”     
计文 《天风》2014,(4):1-1
<正>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一个敏感问题时的一句"你懂的",成为2014年开春以来的政治热词。于是,网上复制粘贴,网下鹦鹉学舌,人们不亦乐乎。虽是网络语言,却不乏东方文化之神髓,寓意深刻而富有情趣;外延广泛而奥妙无穷;话到嘴边却留三分;令人浮想让人叫绝!也许有人会说,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作为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使用这样一个词汇来答媒体记者问,是否有点避实就虚,或闪烁其辞?抑或有不够严肃之嫌?而当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