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环境公正议题研究的理论层面,至少存在四个误区,即议题名称误区、概念释义误区、原则设计误区和种际公正误区。议题名称误区是指不该将"环境公正"和"环境正义"这两个概念完全等同,消解的方法是还原这两个词的不同所指,分别用于应然之处;概念释义误区是指不该直接从环境公正出发定义环境公正概念,而是应从一般性的公正概念推出环境公正概念的定义;原则设计误区是指不该把环境公正原则设计成了用其他词汇命名的原则,消解的方法是通过回答"环境公正应为何"的问题来直接获得环境公正原则;种际公正误区是指不该弄出这一公正类型和论题,消解的方法是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生物物种"的问题取代它。这四个理论误区的存在会给环境伦理学的学术事业带来三种不利影响,需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11)
正在旧约圣经中,有四个希伯来文单词都用来指人,其中两个是用来指人的卑贱、软弱、渺小;另外两个是用来指人的尊贵、强壮、伟大。我们既要认识人的尊贵和伟大,免得我们妄自菲薄,也要认识人的软弱与渺小,免得我们骄傲自大。透过研究关于"人"的旧约原文词义,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人的价值与地位,并把人看得合乎中道,既不骄傲,也不自卑。  相似文献   

3.
"道德性生产力"理念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生产力究竟是指"道德是生产力"还是指"道德的生产力",这是两个不同性质却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从伦理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将道德生产力解释为"道德性生产力"更合乎这一命题的本意,也即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生产力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道德性生产力不但是为生产主义、物质主义和经济主义提供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和有力的理论根据,而且是一种面向问题与行动的实践理性和精神实践.道德性生产力理念喻示着不能将生产力看成是完全中性的客体,它蕴含着道德属性,是富有时代性意蕴的行为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4.
当谈到感情、情感或激情时,我们不是指一个简单现象,而是指一个提供不同维度的复杂现象。澄清那些现象之间的关系正是问题之所在。经验检验不能断定痛苦和流泪是否是通过一种非逻辑的因果性而连在一起的两个不同的事件,还只是用两种不同方式描述的一个现象,这就像实验不能阐明照明和释电是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不同的事件,还是用两种不同方式描述的一个事件。上述问题确实不属于经验检验的领域,而属于观念研究领域,因为我们不是要检验事实,而是要澄清概念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石 《世界哲学》2010,(1):131-140
当我们讨论自由这一概念时,可以将人类的自由理解为由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两部分组成。在文章《两种自由概念》①中,以赛亚.伯林论述了对行动自由的两种不同理解: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本文在伯林两种自由概念之划分的基础上,借助哈里.弗兰克对于人的意志这一概念的构建,试图阐释和分析自由的四个相关概念:意志自由,思考的自由,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根据伯林的区分,第一个和第三个表达是自由的积极概念;第二个和第四个表达是自由的消极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查尔斯.泰勒所提出的"机会概念"和"实践概念"对上述四个表达进行区分。其中,意志自由和积极自由是"实践概念",思考的自由和消极自由是"机会概念"。  相似文献   

6.
"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哈克在1972年就曾指出,维特根斯坦原著的译者在为这两个概念提供充分恰当的英语译文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为了符合英语表达的需要,英译者们选择的译法并不系统化,因而部分地掩盖了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著作中的重要性和广布性。因这两个概念最充分地表明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故只有在译文选词上保持一致性才能抓住维特根斯坦在他遗作的不同部分中或在他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时其意义的关联性。另外,"可综观表象"是维特根斯坦欲借助其数学哲学阐明的又一重要概念,是他一生努力而未完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面对公共危机,伦理学应着力于两个根本问题的思考。第一,这个危机是否因人的行动而成,这直接决定着责任归属问题。如果是可证明其因果关系的,行动者必是责任者;若不能证明其因果关系,也要延迟或事后确定和确证责任归属。第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归属问题,在责任判断的类型上,可把相关行为分为出于责任、合乎责任和反乎责任的行为三种。由这样两个根本问题所决定,伦理学的表达方式就应该是理性的,对任何一种与道德责任有关的行为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给出正当性基础的论证,做到客观因果性和意义妥当性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共危机及危机管理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与稳定状态下的道德人格会有很大不同,要保持道德人格的同一性,就必须有稳定的、经得起正当性基础证明的观念体系、制度结构和伦理环境。公共危机具有两面性,它会把人性中的"向善"和"趋恶"的倾向集中表达出来,这就为后危机状态下的"扬善抑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个体社会化提供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角度,探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的特征。笔者认为角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分,及其为身分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个体的社会身分,反映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换言之,个人的社会身分就是个人的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每种社会身分,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人行使为自已社会身分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时,便充当着角色。角色是个人社会身分动态方面的表现。我国社会的个体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具有三个共同的基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语义网分析悖论与自指性和循环性。主要结论是证明了有穷悖论都是自指的,同时其矛盾性必定基于循环性。我们还证明存在非自指但基于循环性的(无穷)悖论,比如亚布鲁悖论及其一般变形;又证明了存在自指但不基于循环性的(无穷)悖论,比如超穷赫兹伯格悖论和麦基悖论。这表明自指性与循环性对悖论而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以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唤起了我国在发展方面的觉醒。从发展哲学视角来看,四十年来我国"发展觉醒"具有"一个前提,两个基本维度"的逻辑结构性。所谓"一个前提",是指我们对"要不要发展"这一关键性、前提性问题的回答;所谓"两个基本维度",是指在已经解决或不断解决要不要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围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这两个基本方面来从事发展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造。在发展哲学的视阈内,由此可以引伸出针对新时期我国发展的发展本体论、发展认识论、发展价值论和发展方法论等。这种分析,能使我们透过发展现象看到发展本质,使我们清晰把握四十年来我国发展的"逻辑历程"。  相似文献   

11.
<正>四、节奏知觉节奏知觉指我们对音符时值及其组合的知觉。这是音乐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西方传统音乐中的节奏是以均衡脉动为基础的、各种合乎比例的时值的有规律组合。节奏知觉就是指对音值组合的准确把握和感知。1.音符时长知觉有研究表明,西方传统音乐时间序列中两个较为凸显的范畴:音符时长(或出现间隔)200-300ms(每秒钟5-6个音)的被知觉为短时间;音符时长(或出现间隔)450-900m s (每秒钟约1-2个音)的被知觉为长时间。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正>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传统中,"物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有关讨论却极少注意到,中文的"物化"对应着两个德文词:Verdinglichung与Versachlichung。在相关的汉译中,这两个词很不统一:Verdinglichung一般被译为"物化",但Versachlichung却在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就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统一,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正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而这样的伦理意识早已蕴含在儒家以"仁"范畴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仁学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5.
本刊去年第五期刊登了股述山同志的《‘安乐死’合乎道德》一文,引起了不少同志的兴趣。有赞同的意见,也有相悖的观点,双方各持一端争论不休。我个人认为,对“安乐死”进行道德评价,应当具体分析。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才算合乎道德。我们知道,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因此凡是对他人、集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即能够给这三者带来利益的  相似文献   

16.
《中庸》首先将诚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此后的儒家学者对此概念的阐释大都归宗于此。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对诚也有深刻的哲思。荀子对诚的阐释与《中庸》有紧密的联系,但是荀子之诚却因其理论基点——性恶论——而又与思孟一系儒家不同。在荀子这里,诚仅仅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功夫而存在。这一道德修养功夫又可以具体化为"常"和"慎独"两个层次。作为功夫的诚之最终目的乃在于实现人本身的"化",但是这种化指的是心对道的认可及行为的合规范性,并非是在人性层面实现本质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有些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分别表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例如:“物质”作为哲学上的一大范畴,它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总称,是集合概念,我们可以说“物质决定精神”。而在“水是物质”这句话中,它又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是非集合概念。如果我们从上述两个判断推出“水决定精神”,就很可笑。  相似文献   

18.
"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罗8:6)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 圣经中"肉体"与"身体"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正确理解、区别对待,不要混淆,否则会闹出笑话.比如有的基督徒为了不"体贴肉体",绝不吃肉、蛋、奶之类的营养品,甚至虐待己身.我们的圣经新约部分最初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在希腊文中"肉体"是指有罪的人性或犯罪的本性,"身体"则是指我们物质的身体,有时也指我们整个人.  相似文献   

19.
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探讨仲崇盛一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另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职业道德理想、意志培训,所达到的表现在职业工作上的道德品质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和报道了美国哲学家哈特里·菲尔德于2008年4-5月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约翰·洛克讲演--<逻辑、规范性和合乎理性的可修正性.菲尔德认为,逻辑是合乎理性的可修正的;而"修改逻辑"是指修改我们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模式.而不仅仅指修改我们关于何种推理模式保真的看法.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举在研究语义悖论的过程中他新近发展的一个逻辑为例,后者以乌卡谢维奇的连续统值逻辑为基础,限制排中律的使用,当然还要增加一些限制条件和技术措施.他附带论证说,把逻辑视为根据逻辑必然性保真的科学的观点,可以决定性地证明为错误.这是因为,在一个形式系统内,"在模型中真"(至少)是部分可定义的,而一般性的真概念是不能严格定义的,因此,我们无法一般性地证明:(1)该系统内的所有公理为真,(2)该系统的推理规则保真.在本文末尾,作者根据其在牛津大学访学一年的经历,对逻辑和哲学研究的某些一般性问题作出了少许反省性思考和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