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才华多旦 《法音》2013,(7):44-46
在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记载了一尊全能护法神,该护法神被尊奉为"畏尔玛",又称"战神畏尔玛"。据相关文献记载,"畏尔玛"的神性极其广泛,如"遍满天空的畏尔玛;遍满空间的畏尔玛;遍满大地的畏尔玛"等等。笔者在甘肃卓尼县勺哇地区考察时,发现了"畏尔玛"护法神的信仰遗迹,当地人称"化玛"护法神。经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初步  相似文献   

2.
<正>读马礼荣的《情爱现象学》1,很难不让人想起柏拉图的《会饮》。就如该书的译者黄作先生在他的"译后记"中所说,要想正确把握马礼荣所说的"érotique"这种东西,就需要回到古希腊,尤其是回到柏拉图《会饮》中"女智术大师第俄第玛口中所说的、诞生自其父丰盈神波若斯和其母贫乏神珀尼阿的爱洛斯"(《会饮》,448)。不过,在笔者看来,进入"爱洛斯现象"的更恰当的入口是《会饮》中阿里斯托芬所讲的那个著名  相似文献   

3.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形式之一.藏族"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是极具本土地域风格特色和民族民间风采神韵的藏族石刻文化的特殊形式.它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藏传佛教美术和民间民俗美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功能、审美意义和神圣而独特的宗教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4.
孟振华 《学海》2008,6(3):37-44
参巴拉和多比雅是<圣经>后期的历史书卷<尼希米记>描写的两个"外邦人",对他们的描述反映出掌握话语权的社团领袖对外邦问题的看法.本文结合文学批评和历史批评的方法,解读他们的真实身份以及与尼希米等人的矛盾冲突,了解后者为何把他们描写为"外邦人",加以排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犹太教成型时期关于身份问题的争执及其前因后果,乃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2009年的年底,徒众如常法师为我举办了"一笔字书法展",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说起这个因缘,还是拜疾病所赐。我这一生一直与病为友,五十几年前,因为倡导影印大藏经,把腿子压坏了,医生说恐有锯断之虞。我当时心里想:失去双脚,正好可以专心写文章。后来,心脏出了问题,我也想,正好体会"人命在呼吸间"的可贵。四十多年前,我因过度的饥饿,罹患了糖  相似文献   

6.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形式之一。藏族“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工夫论与儒家修身传统关系密切。他将朱子"察之于念虑之微"工夫标举为"根本工夫",由朱子之"独知"而直接转化出"良知",借此扭转了朱子学外骛之弊,格物工夫遂聚焦于"格念头",格物者的生命成了修炼的对象;他提出的"致良知"跟陆象山"先立乎其大"工夫本体一齐点出,均有简明直截、鞭辟入里的风格,但"致良知"三字,不犯典要、不落格套,"先立乎其大"则有落入典要之嫌疑,在立志改过工夫论说上,象山"念虑之正不正,在顷刻之间"说与阳明"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说虽"差之毫厘",但却意义重大,前者坐实了刘蕺山"知是知非"落入后手之批评,后者则可从现象学"内意识"角度得到有力辩护;而在成圣这一修身目标上,阳明的圣人图像与宋儒相比则发生了"上提下拉"的变动:"上提"系指圣人图像中"无"的一面得到充分彰显,明道所营造的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无滞、无着、无执、无染的面向至此已天机尽泄;"下拉"系指阳明圣人观中的平民化趋势,个个心中有仲尼,见满街人都是圣人诸如此类之说法遂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8.
<正>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创办于1929年,初名为"私立武进初级中学",1956年改为公立学校,定名为"常州市第四初级中学",1970年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人数1939人。学校崇尚"人文管理、智慧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精细,师资队伍优良,学生发展全面而深受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景德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致力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目前,景德镇已与"一带一路"大部分沿线国家的产瓷城市建立了友城或准友城关系,包括与日本田盯、濑户市,韩国利川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与法国利摩日市、意大利法恩扎市、匈牙利佩奇市等69  相似文献   

10.
选择ASAⅠ或Ⅱ级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50例,随机等分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S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R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术后12h内的不良反应。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均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但前者术后短期内镇痛、镇静效果优于后者;PR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PS组。  相似文献   

11.
但以理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王朝(巴比伦、玛代、波斯),四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居鲁士),无论哪个时期,都被朝廷重用,并且永立不败之地。按着常理,能够如此吃香之人,不是投机钻营的奸佞小人,就是八面玲珑的无耻政客。然而,稍有圣经常识的人都知道,但以理绝不是此种卑劣之徒。  相似文献   

12.
雪峰 《天风》2012,(2):46-47
但以理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王朝(巴比伦、玛代、波斯),四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居鲁士),无论哪个时期,都被朝廷重用,并且永立不败之地。按着常理,能够如此吃香之人,不是投机钻营的奸佞小人,就是八面玲珑的无耻政客。然而,稍有圣经常识的人都知道,但以理绝不是此种卑劣之徒。  相似文献   

13.
张远来 《天风》2006,(4):36-37
但以理书第5章记载了一件奇妙的历史事件,事件的主人公是伯沙撒,伯沙撒是当时巴比伦大帝国的执政国王。伯沙撒不像尼布甲尼撒那样励精图治,相反他继承了尼布甲尼撒的所有缺点,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暴虐成性。主前539年玛代波斯人围攻巴比伦已经多年,伯沙撒和一班朝中重臣自以为巴比伦城池固若金汤,城中粮食丰富,从没把敌人放在眼里,因此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539年伯沙撒宴请群臣,和一群妻妾妃嫔放纵淫乐,一连数月,赴宴者达1千多朝廷大臣。圣经记载有一天伯  相似文献   

14.
安信义 《天风》2010,(9):6-8
怎样构建和谐生活?请你看看神的仆人但以理。和谐必须先从自己做起。可以说,自我和谐、内心和谐是内因、是主因,而外部的环境、风气仅是外因、辅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而但以理正是先从自我做起的。先知但以理和其三个朋友被尼布甲尼撒王掳往巴比伦时(公元前605年)正值青年,在被掳之地,经历了巴比伦、玛代、波斯王朝,虽身为俘虏,仍坚守信仰,并在上帝的保守中充分发挥神所赐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勿走极端     
计文 《天风》2014,(7):1-1
<正>当下,有些人在网络上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评判,往往不是"最好最美",就是"最坏最丑";不是用足溢美之辞,就是竭尽尖酸刻薄之能。这其实是一种近乎偏执病态的"极端思维"。所谓"极端思维",就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这类思维方式大  相似文献   

16.
海波 《佛教文化》2010,(3):68-69
<正> 我的父亲突发脑溢血,种种原因救治延误,最终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亲亲味了何谓"爱别离",最终与"死亡"握手为友。一切仿佛昨日刚刚发生。我还记得恰好谈论着人生的"生老病死",谈论着佛陀指出的生命的光明和超越,沐浴在一种愉悦之中。忽  相似文献   

17.
庄稼多但工人少“耶稣周游各城各村,在他们的会堂内施教,宣讲天国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灾殃。他一见到群众,就对他们动了慈心,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像没有牧人的羊。于是对自己的门徒说:庄稼固多,工人却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来收的庄稼。”(玛:九,35—38;路:十,2)这个比喻,玛窦及路加均有记载,只是玛窦圣史把它放在耶稣首次派遣“十二位宗徒”正式传教之前;而路加则记载在派遣“七十二门徒”传教之首。但我们知道、玛窦圣史往往不太注重耶稣言行的年月次序“chronological),而路加则较注意。…  相似文献   

18.
《圣教日课》俗称"经本子",最早在1602年由耶稣会士龙华民编译而成,1665年南怀仁和利类思又进行了修订,后来尽管由于历史环境和地方教会的需要,也曾进行过些微的修订,但基本上都还是保留了1665年"定本"的风貌。《圣教日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悔罪经、天主经、圣母经、信经等;第二部分则由23篇祈祷文组成。《圣教日课》是天主教友祈祷的主要手册,即使在梵二会议后受礼仪改革影响,在一些地方教会中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指引南岳僧道联合抗日。南岳僧众在周恩来"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理念指导下,打破思想藩篱,组建"南岳佛教救国协会",南岳道教界深受感染参与其中;叶剑英提议将协会名称中的"佛教"改为"佛道","救国"改为"救难",激励僧道更加团结抗日,彰显宗教救难本怀,还为国际佛道教形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消除了疆土界限。南岳僧道的抗日行动受到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严重阻碍,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支持、激励他们智勇抗日,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宗教修行,作为一种仪式,承载着深刻的内涵。礼拜,是伊斯兰教五功之一,阿拉伯语为"撒俩特",波斯语为"乃玛孜"。礼拜主要包括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一次聚礼和每年两次会礼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明清伊斯兰学者对"礼拜"的系统、多元诠释,考察我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中国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