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基督教是由西方传入中国,因而被中国人视为洋教。自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教会就意识到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基督教的信仰实乃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基督教历史就展示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过程和独特意义。自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就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和处境化的过程,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原因之所在。中国基督教会要努力建设一个忠于上帝托付和圣经教导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健康发展的中国基督教,一个坚持三自原则、爱国爱教的中国基督教,一个既扎根于中国文化、又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讲团结、讲道德、讲服务的中国基督教,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使人追求真理的中国基督教,一个神人喜爱、荣神益人的中国基督教。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1):59-59
认为基督教因其"有神""唯心"性质使之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氛围中不可能中国化的错误观点亦危害极大,我们对之也必须持有高度警惕。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西方"二元分殊"的立场全盘接受,对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都持根本排拒、反对的态度,认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与宗教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之间乃鸿沟相隔,没有任何调和或沟通的余地。这种错误观点“形左实右”,表面看来是以一种“左”的立场,把具有“有神”“唯心”性质的宗教加以基本否定,强调批判宗教、根本否定其教义神学、突出宗教消极作用而无视其积极作用,甚至在内心里并不认同对宗教的“积极引导”,而主张推行对宗教的全面防范和坚决打压;其结果,实质上是在实行把宗教推出去、推到我们的对立面即敌对势力一边的“右”的作为.基督教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则可能退回到一种与我们社会隔阂、隔断、隔离的另类存在、边缘化存在、“飞地”存在,从而导致与我们的社会主体、主流格格不入、异化生分,根本动摇或消除了其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根基.如果这种错误认知占据了社会舆论的主流,那么基督教就可能不得不“外求”“外化”,而这种选项则与我们所强调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实际上,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我国基督教界正在形成与之相关的分化,一部分转入“地下”就呼应了这种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用的基督教中国化概念,旨在立足于学术的立场来更客观、更理性地探讨基督教何以能够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通过中韩基督教史比较、当代中国宗教生态和国际宗教对话动向三方面的思考,笔者力主如下结论:社会实践是检验宗教信仰的唯一标准;就当今中国国情而言,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于,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各宗教的重要任务就是积极推进中国化进程,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认为,中国基督教应结合自身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探索:―、神学研究上坚持处境化思考耶稣曾对门徒说过:“该撒的当归该撒,神的物当归神。”(可12:17)使徒保罗也教导罗马教会的信徒:“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  相似文献   

5.
<正>坚持中国化方向,是中国基督教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健康传承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抓住历史性机遇,从更深层次上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我们需要思考,当前我国基督教中国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我们能在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进行什么样的尝试和探索?本文将简单地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2,(6):36-37
3月31日至4月1日,"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来自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大学或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部分领导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在研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诸多困难与阻力,需要政界、教界、学界通力合作。下面是几位主要发言者的发言概要,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雷 《天风》2017,(5):32-33
<正>丁光训主教曾言:"神学是教会在思考。"既然如此,这种教会性的思考就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思考,而应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处境的变化做出各种相应的思考。自古及今,基督教神学思想在教会与多种不同文化和情境的相遇和碰撞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迁。因此,神学思想史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史。很自然地,当基督教会想长期立足于中国之时,必然也要做出适应中国当代处境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教会历史上涌现出一些被信徒拥戴为灵性楷模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教会中的深远影响往往不单是因为其学识渊博,而是因为其灵性经验的丰富和读经亮光的独特,而这却与其灵修功夫有关。他们因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沃土情深意厚,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浸润和滋养,他们的神学思考或灵修默想总是散发出厚厚的中国味道。  相似文献   

9.
丁光训(1915-2012)自1980年一直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的主席与会长(或名誉主席与会长)。他所倡导的"中国教会中国化"、中国神学思想建设尤其是"上帝就是爱"的神学诠释,一直深受海内外研究者的重视、讨论甚至争议。今年适逢丁光训主教去世5周年、中国神学思想建设开展19周年、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等,系统且深入地研读丁光训关于"基督教中国化"的言论,不仅有助于化解以往研究中的碎片化、片面性、分歧性等现象,而且可使所有关注"中国教会命运"的海内外人士重新反思:这位饱经历史风雨的长者,是否比其后辈更谙熟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他对"中国教会的处境意识、神学思考与道路抉择"的不懈探索,是否至今仍值得大家一起沉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督教会在天父的带领下,经过三自爱国运动,改变了“洋教”的形象,为教会今日的兴旺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应当感谢赞美三一真神。今日检讨一下教会的形象是否还有问题呢?只要了解一下社会对基督教的印象就可以肯定地说,有的。 除了在圣洁、行为、彼此相爱等方面的形象还有缺陷之外,我认为,主要是在信仰的表现方面还不符合圣经救恩真道,不符合上帝的旨意。目前社会上对基督教  相似文献   

11.
李诚南 《天风》1996,(12):29-29
中国基督教会在天父的带领下,经过三自爱国运动,改变了“洋教”的形象,为教会今日的兴旺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应当感谢赞美三一真神。今日检讨一下教会的形象是否还有问题呢?只要了解一下社会对基督教的印象就可以肯定地说,有的。 除了在圣洁、行为、彼此相爱等方面的形象还有缺陷之外,我认为,主要是在信仰的表现方面还不符合圣经救恩真道,不符合上帝的旨意。  相似文献   

12.
李栋 《天风》2018,(9):32-33
几年前在"基督教中国化"这个问题被提出时,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现今中国教会是否在中国化上存在问题?怎么做才叫中国化?三自爱国运动进行了6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的深入,在实现了"自治"和"自养"以后,我们又看到了自身讲台宣讲中的问题,即"自传"的滞后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脱节,于是自1998年底又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提出将"三自"落实到"三好"——这些不就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深入吗?连学者都认为:"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张,也就是基督教中国化最现实的神学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9,(4)
<正>基督教中国化的萌芽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属于中国教会近现代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已经成为中国教会的思想传统和实践经验之重要构成。当时,由于西方差会对中国基督教会的政治、经济、教牧及神学的掌控,中国教会的有识之士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窘境而提出了教会"三自"发展的构想,并且尝试将之付诸实施,如俞国桢早在1906年就提出"有志信徒,图谋自立、自养、自传"的思想,诚静怡在1922年代表中国教会发布了"自养、自治、  相似文献   

14.
吴耀宗先生当年之所以归向基督,首先是被基督福音的伦理内容所吸引。他认为基督教不仅是信的宗教,而且也是行的宗教,是伦理的宗教。做基督徒的要以行为来考验信仰、实践信仰和证明信仰,做信行相符、言行一致的基督徒,而不是耶稣所痛恨的能说不能行、信行不符的假冒为善之人。他强调基督徒要肯定教会以外的善行和善人,如同耶稣肯定那个好撒玛利亚人那样,因为一切的善都是从上帝而来。行善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基督教信仰,都是上帝所悦纳的。他认为爱是基督教的最高原则,但其具体实行要和处境相联系。他把基督教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最高原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处境结合起来,为我国基督徒指明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与方向,使中国基督教有了光明的发展前途。他的处境化的基督教伦理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参可10:45)基督的教训贯穿了历代的教会。教会是基督道成肉身在地上的延续,自然要履行基督服侍人的使命。一个健全的教会,必定既宣教又兼顾服侍。教会作为社会的一个实体,理应发挥教会的社会职能,主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同时,教导信徒信仰与生活并行,信心与行为一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中国化”理念虽在近年来逐步引领相关学术研究,但上溯民国时期却是“基督教中国化”理念开始系统讨论与形塑的重要时期。20世纪20年代对“基督教中国化”理念的探讨偏重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融合,至20世纪30年代后,这种探讨转向“救亡图存”,与全民族抗战紧密结合。尽管受诸多因素影响,“基督教中国化”在民国时期尚未达到理想程度,但这期间的努力仍为当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基督教的自立思想和实践始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下半叶,不少中国基督徒试图改变不平等条约保护下传教而使基督教具有的洋教形象,因为这种形象被中国民众所反感和仇视。其根本出路,则是全力摆脱外国传教机构的控制而自办教会。1872年,广东基督教徒陈梦南自行租房传教,并于1873年成立粤东广肇华人宣道会。此举乃华人自办教会之首创。1881年,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专家座谈会于2012年3月31日至4月1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  相似文献   

19.
卓新平 《天风》2014,(9):13-14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宗教探究中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使之得以沟通东西方文化元素,结合古希腊思想精神和古罗马社会处境而铸就了西方自中古以来的文化模式及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广受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此项重要研究不可或缺“三重学术视野”,即“过去、现在与未来”.因而,本文通过全面地探讨中国基督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力求客观而如实地呈现基督教中国化所存在的主要难题,并就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学术见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