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15,(9)
<正>约在1952年,扬州拆城墙建路时,发现了两块元代拉丁文墓碑。第一块墓碑(图一)高59.7厘米,宽37.5厘米,四周刻花边,上部刻"末世审判图",下部刻拉丁文六行;第二块墓碑(图二)残高58厘米,宽48.8厘米,四周刻花边,上部刻"圣卡特琳殉道图",下部刻拉丁文五行。  相似文献   

2.
<正>1946年,在被毁坏的泉州古城墙碎砖堆里,发现了许多基督教徒的墓碑,这其中就有天主教圣方济各修会安德鲁·德·佩鲁贾(Andrea da Perngia)主教的墓碑。这块墓碑发现于泉州市通淮门城基内,是由辉绿岩雕刻的拉丁文墓碑(见图1)。碑高54厘米,宽45厘米,厚9厘米,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墓碑上半部残缺,原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城庆之年"。新年伊始,我们从市文物部门得到消息,扬州双博馆收藏了一块唐代波斯人墓碑。为了解究竟,近期做了探访。一、唐代波斯人墓碑的来源与外观据扬州市文物局相关人员介绍,新发现的波斯人墓碑2004年出土于扬州市普哈丁园南侧,在当时的凯运天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发现。墓碑几经辗转,近期由市文物局收藏。墓碑平放呈方形,边长约52厘米;墓碑厚度10厘米左右;石质材料,文字面朝上,碑刻  相似文献   

4.
正1981年,扬州城西出土了一块元代景教徒墓碑。该墓碑系青石制成,上圆下方,高29. 5厘米,宽25. 8厘米。碑额呈半圆形,碑额上线刻一组画面:上有莲花座十字架,该十字架形制属于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的下面以莲花作底座;十字架及莲花的两侧各有一身长四翼围着中心展翅欲飞的小天使。天使头戴十字双耳冠,面向莲花,双手前伸,守护着十字架(见图1)。天使头戴的有十字的冠帽,在泉州出土的景教石刻中也出现过,而在其他  相似文献   

5.
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大黄乡那练村东岭发现一块康熙年间的天主教友墓碑。墓碑距今已有290年。这是湛江市首次发现的重要宗教文物。这块天主教友墓碑是1990年10月中旬,由湛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同志到徐闻县调查宗教历史,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会同徐闻县宗教局的同志跋山涉涧,终于在离徐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大黄乡那练村东岭最高点找到的。碑长120厘米(露出地面部分),宽42厘米。碑已有一定程度的风化痕迹,坟地也已冲刷夷平。但碑面  相似文献   

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天主教著名学者徐光启墓将按原貌修复,修复工程于2003年6月6日动工。根据规划,徐光启墓除了要恢复墓道、设置华表、石兽、翁仲外,还要复原墓碑、十字架、坟体、托山、牌坊、石像生等。墓碑上的龟跌将依据嘉定孔庙进行复原。天主教十字架则采用大理石质,上面刻有拉丁文的颂词。徐光启墓在上海市南丹路光启公园内。  相似文献   

7.
北京阜成门外三塔寺附近,一处幽静的院落里,劲拔的松柏、苍翠的冬青,环围着一座古老的墓碑。石碑的顶部,是中国传统的双蟠龙浮雕,还有代表天主教的“十字”图案,四边是朵朵白云组成的精美花纹。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刻写着碑文,几个工整的汉文大字是:耶稣会士利公之墓。这位利公,就是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他长眠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至今已经三百七十年了。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华沙1987年2月25日电波兰电视台今晚播映了题为《波兰的马可·波罗》的专题节目,介绍17世纪中叶在中国活动的波兰传教士米海尔·博埃姆的事迹。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中国的荔枝、香蕉、柿子等水果的注有汉字和拉丁文的彩色图象,这是博埃姆1656年著的《中国植物志》的插图。还播映了他著的《中国词典》《中国地图》《中国医学》等的若干页的画面,包括用汉字和拉丁文注释的人体经络  相似文献   

9.
正碑刻与碑文《高良太清观碑》是存于石碑王庄西坑塘北岸碑楼中的一通元代碑刻。石碑王庄属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位于牡丹区的东部、定陶区的北部,距牡丹区、定陶区均30公里。《高良太清观碑》坐东朝西,通高363厘米,其中碑首高95厘米,宽95厘米,厚33厘米;碑身高195厘米,宽95厘米,厚29厘米;碑的龟趺座长230厘米,宽100厘米,高63厘米。碑  相似文献   

10.
墓碑2005年6月9日,是中国和菲律宾建交30周年纪念日。两国政府都举行了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公元1417年,病逝于山东德州的苏禄国王在德州的后裔,即今第17代传人76岁的安金田和后生安砚春及温海军三人应菲律宾华裔博物馆的邀请,于今年6月10日赴菲寻根认祖,对第一代苏禄国王陵墓参谒后,在先王墓碑旁立了一座纪念碑,这不仅是588年来苏禄后裔首访菲律宾亲人的纪念,也为今后中菲两国友好伙伴关系发展立下了新碑。山东德州市北营村三位普通村民访菲,受到了菲律宾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规格接待,苏禄省副省长亲自主持了在省会霍洛举行的隆重的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1.
福建泉州有许多伊斯兰文物古迹,有古老的先贤墓、初唐穆斯林的墓碑、北宋的清真寺等,受到了中外穆斯林的瞩目。 近年,有些阿拉伯学者访问了泉州,都为那些伊斯兰文物古迹而留连忘返。阿曼驻我国大使在泉州参观了先贤墓、清净寺,赠送了《古兰经》;科威特友人在这里与我国穆斯林亲切会面,叙兄弟之谊。学者们还高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之下,中国紧跟时代的发展,习总书记也提出新的指导思想中国梦。中国梦作为新一代人的伟大梦想,是要弘扬中国精神、民族文化,使文化大花园百花齐放。在新时代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一定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繁荣。扬州剪纸的民族特征为伟大的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础,充实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让中国梦的主题与扬州剪纸艺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深入地挖掘出扬州剪纸的制作步骤及制作技巧,提升扬州剪纸的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扬州剪纸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将伟大崇高的中国梦融入剪纸艺术中同时赋予扬州剪纸艺术新的内涵,这是扬州继承与发展的一大出路。扬州剪纸虽然历史悠久,但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做工精细却缺乏创新性,总是剪一些习惯性的题材,如花卉、人物,极少有中心的意义。2002年中国剪纸博物馆在扬州落成,为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03年政府对其进行了抢救工作,出版了《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剪纸艺术虽然有了转机,但仍然非常的危险。2006年扬州剪纸艺术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加有利于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漆艺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扬州漆艺更是闻名于天下。扬州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漆艺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扬州传统手工艺之一,这毫无疑问的让漆艺成为来扬州游玩的游客带回家作纪念的最佳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扬州漆艺并紧紧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文章介绍了扬州漆艺在旅游产品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石碑     
<正>碑是刻有文字、图画,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但是中国古代最早被称作碑的东西,却是一块竖石,不刻文字。其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视日影,称之测影碑;二是宫庙大门口、公卿大夫家门口拴牲畜,称之系畜碑;三是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用石,称之为吊棺碑。最初,碑随棺埋,厥后又树于墓道之口,成为神道碑、墓碑。东汉以来,墓碑盛行,因宗庙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墓碑也就进入了寺  相似文献   

15.
扬州剪纸作为传统美术领域中的独特艺术形态,用它特有的图形符号,特殊的艺术语言,展现出巧法造化、技以载道、精巧如画、典雅清丽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扬州剪纸的线条审美、文人格调以及剪纸艺人的修养,是扬州剪纸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其独特魅力的根本保障,使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蕴含浓郁的传统民间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特色。扬州剪纸传承人的队伍在壮大,逐步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化的成果,进行活态传承,让这一富有"刀味"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四年二月《日中文化交流》第359期刊登日本名古屋森下圭二先生撰写的《明代佛像回归故里》一文,记述他把一九六六年在我国购得的三尊明代木雕像送还的经过。文章介绍说,这三尊雕像为乘着象、狮子和麒麟的普贤、文殊、观音三菩萨的座像。神兽为木雕,身长七十五厘米;菩萨高约四十五厘米,整座雕像高度九十厘米左右,非常庄严。据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佐佐木隆美先生鉴定,这三尊雕像是明初的作品,原为彩漆,颜色极为鲜艳;现呈黑旧状,油漆脱落。是珍贵的佛教文物。当时,东京的古董店出一亿日元  相似文献   

17.
最近,张店区沣水镇梁鲁村村民梁天宝在其房屋东侧的土崖上,挖出铁釜一件,并捐献给淄博市博物馆。(见封三)这件铁釜为双范合铸,呈圆形,方唇,敛口、短颈、斜肩、鼓腹、尖底,口径30厘米,腹径50厘米,高42.5厘米。器壁较厚,从口沿至腹底厚1——0.4厘米...  相似文献   

18.
<正>扬州有天主教教堂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的《鄂多立克东游录》一书中。鄂多立克大概于1322年至1325年之间到访过扬州,他在书中记载说:"当我在这条塔刺伊河上旅行时,我经过很多城镇,并且来到一个叫做扬州(IAMZAI)的城市,吾人小级僧侣在那里有所房屋。这里也有聂斯托利的教堂。"其中"吾人小级僧侣"是指从圣方济各修会中分离出来的小兄弟会。1952年左右,文管会专家耿鉴庭先生在扬州南门水关附近发现了  相似文献   

19.
<正>南京博物院藏刺绣《耶稣像》,高54.8厘米,宽39.4厘米,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巴拿马世博会)上曾荣获"卓绝大奖"。  相似文献   

20.
古运河是扬州城的母亲河,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千百年来静静流淌,哺育了扬州人民,也蕴育了灿烂的扬州文化。普哈丁墓园,作为中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和古运河两岸众多的名胜古迹一起,见证了扬州城的发展与变迁。一扬州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大批大食、波斯商人沿海上丝绸之路而来,伊斯兰教即于此时传入扬州。但在唐末和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扬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不断遭到破坏,大食、波斯商人的财产被掠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尚属侨居性质的扬州伊斯兰教也因此而中断。一直到宋朝,扬州才像中国一些有伊斯兰教早期传播的城市一样,迎来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