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兆会 《天风》2018,(12):36-37
新疆古城阿力麻里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在元代曾是景教活动中心之一,这里曾出土了十多件叙利亚文的景教墓石。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和群众陆续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叙利亚文景教墓碑,有的收藏在霍城文管所和新疆博物馆,有的存放在伊宁市伊犁地区博物馆。这些碑刻的形制不仅与在中亚七河流域出土的六百多件景教碑刻相同,其十字架形制也与七河流域附近的克什米尔地区出土的粟特文、梵文景教十字架形制十分相似,都是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底座有个弧形托住十字架(见图1、图2)。另外,七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有若干注明墓主籍贯为阿力麻里的墓碑铭文,这表示七河流域的景教徒与阿力麻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它们有可能属于同一景教区。  相似文献   

2.
包兆会 《天风》2018,(7):52-53
1988年11月16日,敦煌莫高窟北区B105窟发现了一件铜十字架,该十字架出自瘗窟(即B105窟)的随葬品:横竖交叉的十字,高、宽各6.6厘米,十字四臂与一圆环交叉,十字的各端均伸出圆环之外1.3厘米至1.5厘米,十字四臂的交接点即十字中心处有一小圆形(见图1)。该十字架是用青铜铸造而成,背面中部有两个铸造时留下的乳状突。该十字架可用作徽章,可称之为景教十字纹牌饰。  相似文献   

3.
包兆会 《天风》2018,(9):47-48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文管所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松山区城子乡元代松州城故址,发现了蒙元时期的一块景教瓷砖。该瓷砖长47.2厘米,宽39.5厘米,厚6厘米,正面上釉,胎表面施一层白粉,外面再施一层透明釉,呈黄白色。外缘边框用粗线勾出,框内绘有一希腊—叙利亚十字架图案,十字中心有一圆圈,十字中心的圆圈内有从俯视角度勾勒的六瓣莲花状图案,十字架正下方有从侧视角度绘制的九瓣莲花图案。十字架形状把瓷砖平面分割成四个区域,上半部左右分别书写着古叙利亚文。  相似文献   

4.
十字架是景教典型的文化符号,天使形象也是基督教的代表性标志。洛阳景教经幢上端左右簇拥十字架的人像图形,究竟是佛教"飞天"还是景教"天使",长期未定。本文通过比较辨识,认为景教经幢上两对人物造型虽与佛教随舞飘动的"飞天"有相似感,但可能出自洛阳当地惯于雕刻佛教艺术的工匠之手,最关键是景教粉本上"天使"形象走样失真变成了类似"飞天"。笔者认为,景教传教士不会轻易放弃神学立场改变中心形象与外在文化符号,不会套用佛教"飞天"形式去新造神祗,倘若景教符号也用佛教标签那无疑是宗教传播的失败,所以天使不可能被飞天替代,"华化"不等于"佛教化"。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界大多认为中国境内发现的景教十字莲花图案是景教受佛教影响所致。然而,事实上,但凡源自西亚的宗教,皆视莲花为宗教圣花。西亚地区莲花崇拜最早可以追溯至埃及、近东、两河流域地区的宗教文化。《希伯来圣经》中的苏珊花和《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中的克里侬花皆指莲花。后由于某种原因,百合花一词在基督教《圣经》中取代了苏珊花和克里侬花;随着基督教的发展,苏珊花和克里侬花反倒被认作了百合花。十字莲花造型碑也并非中国境内独有,古代曾隶属波斯统治的亚美尼亚境内也有比较丰富、造型各异的十字莲花碑。因此,莲花乃西亚圣花,并非佛教专属。中国境内发现的景教遗物上的十字莲花图案,是西亚地区自身的宗教文化传统使然,并非是受佛教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6.
<正>2006年,《洛阳景教经幢》因盗墓在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为一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整个经幢缺少了幢顶、幢体下半部和幢座。残存部分包括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以及完整的十字架、天使等图像,内容十分丰富。这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特别是残存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与敦煌残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可以互补,使人们对这一景教早期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正>泉州发现的元代景教石刻有20多方。这些景教石刻中有很多被雕刻在圆拱、尖拱、弧形、长方形等各种形制石刻上的天使形象。可根据天使翅膀的数量、天使同时出现的数量以及天使的姿势,把元代泉州景教石刻中的天使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对称的飘带天使。如1946年在泉州出土的、辉绿岩须弥座式墓垛石上雕刻着的两位飘带  相似文献   

8.
正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有人在陕西西安城附近建造房屋时,发现了一块大石碑。该碑长九尺余,宽四尺,厚一尺余。头端为金字塔形,面上刻有十字,周围绕以荷花,形似在梅丽亚包城中圣多默宗徒墓上的十字架。十字架又环于彤云,下有中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9个大字,排成三列,碑的正面皆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后经洗涮一新,来瞻仰者不计其数,官府知悉,命人砌以碑基,妥为保存。后又李之藻之友摹拓一幅,以保存为研究备用。碑文中有许多景教司铎及  相似文献   

9.
正唐代景教文献已逐渐引起学者们的不断关注与研究兴趣,但与景教有关的资料绝不只是这些,被人忽略的景教徒墓志铭,应该是对景教资料的绝好补充,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西安的《米继芬墓志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55年,《米继芬墓志铭》于西安西郊三桥出土。墓志呈方形,盖顶长约47厘米,宽45厘米,上题篆书"大唐故米府君墓志铭";盖四周线刻四神纹饰。志石长48厘米,宽47厘米;阴文行书,共20行,每行20字至26字不等;志石四侧,线刻有十二生肖图案。  相似文献   

10.
今年夏初,笔者有机会去了西安一行。在历史博物馆见到了久仰的《景教碑》,使我感慨万千。兹结合历史与现实,作一报道如下:一、景教碑的发现 景教碑高236公分、宽86公分、厚25公分。碑头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九个大字(见附照)。碑面正文有1695字,上下款67字,侧面有人名、职名76个。汉文、叙利亚文并列。碑文上端饰有莲花云纹。莲台上安放十字架。碑身呈墨色,显然是历年来墨包拓印的结果。如今碑身四周有玻璃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城庆之年"。新年伊始,我们从市文物部门得到消息,扬州双博馆收藏了一块唐代波斯人墓碑。为了解究竟,近期做了探访。一、唐代波斯人墓碑的来源与外观据扬州市文物局相关人员介绍,新发现的波斯人墓碑2004年出土于扬州市普哈丁园南侧,在当时的凯运天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发现。墓碑几经辗转,近期由市文物局收藏。墓碑平放呈方形,边长约52厘米;墓碑厚度10厘米左右;石质材料,文字面朝上,碑刻  相似文献   

12.
林泽伟 《天风》2016,(4):23-26
正20世纪30年代,随着泉州明代城墙的拆除,一些垒砌在城基上的基督教墓石,即"刺桐十字架"随之出土,这其中二十多件遗物显属景教所有,从此泉州在中国基督教史上的这段历史逐渐被人们所知。作为生长在这座城市中的基督徒,希望从这段历史中找出景教在中国的发展痕迹,并对今天基督教中国化做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徐晓鸿 《天风》2015,(2):68
<正>景教碑,全称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于西安,今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该碑是一通记事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景教的寺院中。碑文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以来,景教发展的历程和波折,介绍了景教的主要教义,碑文融会儒佛道,本土化痕迹明显。该碑的出土,成为基  相似文献   

14.
<正>1952年,在扬州南门水关附近发现了一块用拉丁文老哥特式字体镌刻、属于方济各修会的墓碑。该墓碑残高58厘米、宽48.8厘米,现藏于扬州博物馆。夏鼐先生在《扬州拉丁文墓碑和广州威尼斯银币》中对这一墓碑(见图1)进行了识读和考证,认为这是记录一个叫喀德邻的女子埋葬于此的墓碑。碑文拉丁文字母全文高约3厘米,  相似文献   

15.
<正>1969年,定州市博物馆发掘了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在塔基地宫西部6米处,发现了《创修净众院记》石碑,该石碑为青石质,高143厘米,宽78厘米,碑额半圆形,中间浅刻几何形纹组成的"圭"形图案,内刻"创修净众院记"六字,竖排两行。碑身长方形,四周环以几何形纹,其内刻铭文,竖排30行(图一),共计1398字。近些年来,对于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多有专文论述,而该碑碑文却没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的景教寺院遗迹较为罕见,房山的十字寺便为其中之一。但有关十字寺在佛教与景教之间的身份转换问题,始终困扰着国内学界。本文除了介绍十字寺的概况及遗迹外,还对学界多年来对于房山十字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史料提出了有关十字寺之景教身份的三种假设。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2,(2)
近日,著名考古学家William Kelso(凯索)所带领的考古团队挖掘出土,美国现今发现最古老的清教徒教堂遗址。这座教堂遗址位于Jamestown Virginia,遗址附近还另外发现四座有十字架墓碑的坟墓,考证埋葬人员应为第一批由英国至美国大陆探险的高级官员,其中一位为牧师。  相似文献   

18.
<正>1946年,在被毁坏的泉州古城墙碎砖堆里,发现了许多基督教徒的墓碑,这其中就有天主教圣方济各修会安德鲁·德·佩鲁贾(Andrea da Perngia)主教的墓碑。这块墓碑发现于泉州市通淮门城基内,是由辉绿岩雕刻的拉丁文墓碑(见图1)。碑高54厘米,宽45厘米,厚9厘米,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墓碑上半部残缺,原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在洛阳的东郊出土了花献及其妻安氏的墓志铭,这是继《阿罗憾墓志铭》和《洛阳景教经幢》之后,唐代景教考古研究在洛阳的又一重大发现。两方墓志最早刊布在《洛阳出土鸳鸯志辑录》一书中。对于花献的妻子安氏,学者们的一致意见是她应属于粟特人无疑,粟特人中信仰景教人数众多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对于花献的族属,学者们有颇多争议,吴昶兴认为花姓虽少,但应属于汉  相似文献   

20.
<正>在北京房山区(原河北房山县)周口店镇三盆山南,有一个元代遗址,2006年5月25日,该遗址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北京房山十字寺遗址。北京房山十字寺遗址是全国唯一一个既有遗址,又有十字石刻,又有文献记载的景教遗址。如今遗址尚有坐北朝南寺庙地基五间,年代久远的古银杏树一棵。寺院内有汉白玉石碑两块,一为辽代的崇圣寺碑,碑正面上方横书"三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