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姚 《天风》2016,(10):38-39
正旧约时代,上帝给以色列人颁布了十条诫命。十诫是以色列人与神、与人、与物等的根本关系准则。后世无论是以色列的613条律法以及摩西五经中留下的诸多戒律,还是犹太人的《塔木德》,都是建立在摩西十诫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摩西十诫是这个民族得以生存与卓越的根本。健康的生活与关系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的关系原则之上的,根据摩西十诫的原则,也借鉴了教会中先人的启发,按照圣经所启示的夫妻亲密关系的秘诀,我们规划出"夫妻十诫":  相似文献   

2.
遵主命有福     
聂福玲 《天风》2022,(6):8-10
我们都有这样朴素的愿望,"成为一个有福之人",如何成为"有福之人"呢?今日的经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遵行主命,就能成为有福之人",因此,借着神话语的亮光,我要与弟兄姊妹分享的信息是:"遵主命有福." 一、听主命令 1."以色列啊,你要听"(参申6:4) "听"的希伯来文是"Shema"(示玛),这段经文和《申命记》11章13节至21节以及《民数记》15章37节至41节一起被称为"示玛",也就是"恭听篇".犹太人对此非常熟悉,他们每天要背诵这段经文,并且定期在会谈敬拜中诵读.犹太人把示玛视为教义纲领,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祷文.当时,以色列人并没有律法抄本,摩西教导百姓神的律法基本靠口述,特别重要的诫命需要反复提及,因此学会"听"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相似文献   

3.
正何为儒学之真精神?或曰何为孔子之真精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们所批判的孔子只是"假孔子",而"真孔子"的面目已被历史所遮蔽。于是,他发誓要恢复孔子儒家的本来面目——"孔子之真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现在的情况当然已非昔比,"复新儒学"成为儒学研究的潮流。但对孔子、儒学的解读和观点却五花八门,其中又有所谓"汉学主义",用西学来解读中国传统儒学,弄得孔子和儒学面目全非,也出现了真孔子、假孔子还是洋孔子的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儒学之真精神"的问题。这对于儒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4.
斯源 《天风》2002,(8):22-23
摩西五经,被称为律法书。上帝为以色列人的社会生活制订了有详尽条文的律法,为使他们为人处事有法可依。律法独独为以色列民所得,这本身就是神的恩典。天地万物都是神赐给人的。创世记1章28节教导我们,人要使用和管理万物,更要善待生命,珍惜神的恩典和恩赐。这是持守律法的精义。为什么?因为律法的精义,不是在冰冷的条文,乃是教人待人接物有爱心有善意,对一切的生命都要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关于中华文化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次在孔子家乡对儒学和中华文化作出的空前高度的评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果说1984年中央批准谷牧同志组建中国孔子基金会是高层率先打破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思维模式,还原孔子"杰出思想家、伟大教育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和"世界古代思想文化巨人"的历史地位,认为孔子思想和儒学的精华对当代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6.
吕德志 《天风》2005,(11):40-41
在耶和华神的护庇下,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摆脱了在埃及长达430年的奴隶生活。出埃及已经满了三个月的那一天,来到了西奈旷野,就在西奈山下安营。耶和华神在山上,为以色列民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其中有十条诫命,十条诫命反映基督教信仰中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正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分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座谈会,于2021年5月16日在济南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孔子研究》编委会主任陈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8.
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并奠定了秦以后中国文化的"思想范式"。孔子所说中国文化的"因革损益",符合文化发展的辩证法。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既有相因的继承,又有损益的发展。自汉代以后,"三纲五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本文解构"三纲五常"与"天道"的关系,否认"三纲"是儒家文化的"常道";进而反思五四时期"批孔"的历史局限,明确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以此为判据,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9.
孔子创立了意在惠及天下众生的"仁爱"学说,为儒家所宗,奠定了中国主流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学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以民为本。孔子的全部学说,关注的最终焦点都是百姓的幸福。汉代以后,儒学被统治者定为一尊,成为封建丈化的正统。但是,统治者标榜的儒学,已非"原典儒学",而是经过文人政客改造了的儒学。儒学政治演变成了政治儒学。孔子的学说近乎理想化,存在两大严重缺陷:"尊君抑臣"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自律"的调控手段。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成长于中国并以孔子为参考系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其多部非小说作品中分析和探究中国之"政",认为儒学是中国的政治权威,也是中国政事区别于西方,并进而成为民主路上的先行者和成功者的重要原因。她同时认为,中国民主的优越性在于其"和而不同"的差异性秩序,而其家、国结构也为"生而统一"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并最终成就了"天下有治"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去年是中国世界级文化伟人孔子诞生2545周年,10月上旬2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300名学者在北京聚会,隆重纪念孔子,研讨儒学,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 纪念孔子,研究儒学,是个敏感问题。这些年来始终有人对孔子存有戒心,甚至把孔子、儒学、国学同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把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2.
慕青 《天风》1996,(3):14-16
经文:申命记第31章 摩西是神所重用的仆人,是以色列民尊敬的领袖,圣经中曾对摩西给以高度评价,“以后以色列中再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中34:10)。然而当以色列民即将进入迦南时,神却要摩西将领导以色列民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李阳  曾磊 《孔子研究》2021,(1):155-158
由光明日报社、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中共济宁市委共同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暨"儒家思想与文化强国建设"座谈会,于2020年11月26日在山东曲阜举办。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明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国承彦致辞。  相似文献   

14.
晚清传教士对孔子的认识——以德国传教士安保罗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被历代中国人称为"圣人"。及至西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把耶稣的福音传到了中土,打破了中国人心目中已有的观念,究竟是应该"心归孔子"还是"心归耶稣",成了中国人几百年来心中萦绕的难题,也成为儒家与基督教两种文化较量的核心议题。德国传教士安保罗以儒学经典为基本依据,特别对孔子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提出不仅"孔子是上帝赐予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先导者",而且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有相通之处,还担负着传布上帝福音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律法是按基督教神学的诫命、典章和律例这三部分内容组成的。摩西十诫是律法的基本内容,典章和律例是根据十条诫命发展出来的。摩西十诫是圣经中的重要篇章,其着重于行为规范训导的故事,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在世俗社会中世代传承,西方文明中的伦理道德,或多或少都受到其有形无形的教育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古人字前的"伯"、"仲"、"季"或"子",或存或省,并非不可变通。《论语.雍也》篇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上博楚简《仲弓》显示仲弓向孔子请教的多是临民为政之道。《说苑.修文》说"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这些皆可间接证明荀子承传了孔子、仲弓一系之外王儒学。在《孟子》书中,提到孔门十哲中的九位,唯独少了仲弓,荀子则极力批判子思和孟子。由此看来,弓荀学派之外王儒学,与思孟学派之内圣儒学相区分,似并非向壁虚造。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继港、台之后,大陆重新成为儒学发展的中心区域.虽然像"五四运动"那样反传统的狂飙运动已不复存在,但是儒学所要面临的真正挑战却悄然来临——在全新的历史情境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儒学如何能够在现实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独尊"地位,或者使之重新上升为某种主导的意识形态.对于儒学来说,真正的挑战来自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为推进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进而研讨儒家传统的现代性与世界化问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台北鹅湖杂志社和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举办了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此次大会于2005年9月9日至12日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美、韩、日、澳、以色列、比利时、新加坡和我国港台、大陆二十个省市自治区共一百四十位学者共襄盛举。学者们围绕大会的主题:“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荆棘与火焰     
陈志华 《天风》2010,(6):37-37
<正>在圣经中许多属灵的伟人,往往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蒙召经历,摩西的蒙召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出3:2)耶和华就是藉着荆棘和火焰的景象,把"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的使命交给了摩西。  相似文献   

20.
杨联涛 《天风》2009,(2):15-17
禧年律法是摩西律法的精髓,反映了犹太人对上帝所赐未来大安息,或最大之年的盼望,这种盼望多半指向历史终了之后的末世,以色列人借着历史中每个安息年和禧年的庆祝,预享未来最大之年的祝福。对未来的盼望是现实苦难中的人超越此世的动力,是对上帝所应许的永恒国度的远盼,是犯罪堕落之人对归回和救赎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