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灵修神学是一门着重"内在"的神学和有"个性"的神学,"内在"反映其教会性,"个性"反映其在处境中的独特思考。教会性和独特性应该是神学必须具备的要素,也是基督教中国化思考中必须具备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中世纪三位灵修神学家的思想,他们都强调"爱",可称为"爱"的灵修神学传统。我们将从他们的思想中探讨一下神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胡玉明 《天风》2022,(9):13-15
基督教中国化的本质是神学中国化,灵修中国化则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马丁·路德以圣经为最高权威,重申"因信称义"的教义,不仅推动了宗教改革,也回应了时代的挑战.路德以信心为特征的灵修观,是在其灵性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基督教中国化不断走向深入,神学思想建设成果向信仰实践转化时,路德的"信心灵修观"为灵修中国化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教会历史上涌现出一些被信徒拥戴为灵性楷模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教会中的深远影响往往不单是因为其学识渊博,而是因为其灵性经验的丰富和读经亮光的独特,而这却与其灵修功夫有关。他们因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沃土情深意厚,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浸润和滋养,他们的神学思考或灵修默想总是散发出厚厚的中国味道。  相似文献   

4.
正五月深圳繁花似锦,八方宾朋齐聚鹏城。5月25日,深圳市基督教两会暨深圳市基督教神学研究中心举行2019深圳市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圣言、圣礼与基督教中国化"。这是市基督教两会于2018年6月在深圳市基督教神学研究中心揭牌并举办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深  相似文献   

5.
正金陵协和神学院历来重视中国教会处境中的原创性思考和教会实践经验总结。为积极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促进神学思想和体系建构,鼓励教牧同工总结教会实践经验,提升基督徒的灵性修养和德性,"金陵"着手编辑出版了三套丛书,包括"基督教中国化"系列丛书和"弘道录"系列丛书以及"金陵译丛"。以"弘道录"命名,一方面是源于孔子"人能弘道"的论述,另一方面是源于基督教道成肉身的神学主张。~([1])该系列出版的第一本是游斌教授的《迎接生生之神:圣诞默想》。我有幸为本书作编务。在编校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书稿五六遍,在此谨将对本书的一点阅读体会谈几点感悟和共鸣。  相似文献   

6.
<正>基督宗教源于东方,在希腊、罗马的历史处境中发展成普世性的宗教。在四次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几多相遇、可曾相知"的尴尬后,基督宗教能否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与中国已有的儒、释、道一起,绽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依靠当今教会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努力。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基督教神学的本色化与处境化,包括探索发展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王雷 《天风》2017,(5):32-33
<正>丁光训主教曾言:"神学是教会在思考。"既然如此,这种教会性的思考就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思考,而应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处境的变化做出各种相应的思考。自古及今,基督教神学思想在教会与多种不同文化和情境的相遇和碰撞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迁。因此,神学思想史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史。很自然地,当基督教会想长期立足于中国之时,必然也要做出适应中国当代处境  相似文献   

8.
《天风》2020,(9)
正七、任重道远,基督教中国化仍有漫长的道路1998年,在丁光训(1915-2012)主教的倡导下,"济南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1,正是为了针对神学思想上的问题。丁光训主教曾说:"就教会而论,三自不过主张教会的中国化,主张它发展中国特点,正像英国的教会有英国的特点,美国的教会有美国的特点一样。"~2中国基督教的特点就是在坚持基本信仰、继承大公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2,(6):20-20
7月教堂建筑中国化8月教会节期中国化9月灵修生活中国化我国基督教中国化如何在教会走深走实,是当前广大教牧同工与信徒共同关注的重要主题。因此,请牧者同工从中国各地教会的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围绕教堂建筑、教会节期、灵修生活等方面的中国化的经验、措施与展望展开讨论。篇幅在2000字以内。投稿邮箱:tianfeng@ccctspm.org。  相似文献   

10.
陈伟 《天风》2018,(9):34-35
如何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教会文艺的中国化是可行之路。杭州思澄堂近年来尝试将民乐、戏剧、民族服饰引入教会崇拜生活,深受信徒喜爱2018年6月《天风》"众议苑"栏目的议题是"谈谈基督教文艺的中国化",刊登了来自教会的牧者同工及专家学者的文章,大家纷纷就"基督教文艺中国化"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方向、思路等。笔者看了颇有感受。基督教中国化是当下中国基督教界的主旋律。从国家层面到基督教全国两会、各省市基督教两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研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阐述韦卓民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处境,随后探讨韦卓民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和教会实践,最后总结概括韦卓民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的重要意义。本文指出韦卓民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想和实践既为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珍贵神学素材,同时他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思索和实践方法也颇富启发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李栋 《天风》2018,(9):32-33
几年前在"基督教中国化"这个问题被提出时,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现今中国教会是否在中国化上存在问题?怎么做才叫中国化?三自爱国运动进行了6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的深入,在实现了"自治"和"自养"以后,我们又看到了自身讲台宣讲中的问题,即"自传"的滞后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脱节,于是自1998年底又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提出将"三自"落实到"三好"——这些不就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深入吗?连学者都认为:"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张,也就是基督教中国化最现实的神学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正山东潍坊市基督教两会积极推进宗教中国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神学思想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扎实推进中国化的思考与实践。"宗教中国化"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宗教能否中国化将决定宗教能否在中华大地扎根与发展。山东潍坊市基督教两会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  相似文献   

14.
正三、一个可能的"大神学"架构基督教中国化呼唤"大神学"意识,它要求人们更加深刻地将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与普世神学潮流结合起来。就前者而言,它的主旋律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就后者而言,它的主旋律是新教传统与普世神学的对话。但它们实为一个硬币的两面,需要人们将国内与国际统筹起来思考。在此意  相似文献   

15.
史爱军 《天风》2023,(2):17-19
<正>“神学是基督教会的财产,亦是教会的使命”,实现从“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基督教”的转变,务必把握筋骨部分,铺陈格局,构建中国教会特有的神学思想体系,从而从本质和内核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20世纪20年代,诚静怡牧师作为中国基督教的属灵先驱,主张“以教会为中心”的思想,为中国教会的本色化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中国教会论”为特殊处境下亟须转型的中国基督教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是一个差传的宗教。基督教向外传播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无疑是已经西方化的基督教形态。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一形态的基督教在中国一直被许多人看为"洋教"。尽管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毋容讳言,今天中国的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神学上)仍然是西方基督教形态在中国的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中国化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急迫的。本文仅尝试从基督教与中国处境、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三自"、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对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加以探讨。文章认为,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信仰阐释、信仰实践、教会礼仪、教规教制等在中国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确立中国基督教的自我、在独特的处境中见征基督。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8)
<正>"基督教中国化"不是现在才提出的命题,事实上,至少在明清之际就有一批皈依天主教的大儒,开始探索基督教中国化的道路;后来中国教会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如吴雷川,赵紫宸以及吴耀宗先生都曾著书立说,阐述。基督教中国化"的观点。尤其是吴耀宗先生的"中国教会要自己发掘耶稣福音宝藏,摆脱西方神学羁绊,创造中国信徒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正唯有立足中国社会,扎根中华文化,针对教会实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才能行稳致远、久久为功,深入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需要着眼全局,统筹考虑。结合四川基督教会实际,就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行了思考,粗略地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一母校举行"金陵协和神学院65周年院庆暨教堂落成感恩庆典",同时举办"神学教育与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实乃喜事盛事大事,史工圣工大工。王神荫主教在《赞美诗(新编)史话》一书中,对神学家赵紫宸博士创作《团契歌》的背景介绍说,当年赵先生在北京燕京大学任职,受燕京大学青年学生信徒和北京市教会信徒邀请,"借香山召开夏令会、秋令会,以研究基督教的道理,培养造就灵性。香山有座卧佛寺,大门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5,(9)
<正>江苏省基督教两会于2015年8月25日至26日,在南京举行"基督教中国化"神学研讨会,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神学建设"、"教会管理"、"社会公益慈善"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百余位教牧同工参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