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15,(9)
<正>约在1952年,扬州拆城墙建路时,发现了两块元代拉丁文墓碑。第一块墓碑(图一)高59.7厘米,宽37.5厘米,四周刻花边,上部刻"末世审判图",下部刻拉丁文六行;第二块墓碑(图二)残高58厘米,宽48.8厘米,四周刻花边,上部刻"圣卡特琳殉道图",下部刻拉丁文五行。  相似文献   

2.
<正>1952年,在扬州南门水关附近发现了一块用拉丁文老哥特式字体镌刻、属于方济各修会的墓碑。该墓碑残高58厘米、宽48.8厘米,现藏于扬州博物馆。夏鼐先生在《扬州拉丁文墓碑和广州威尼斯银币》中对这一墓碑(见图1)进行了识读和考证,认为这是记录一个叫喀德邻的女子埋葬于此的墓碑。碑文拉丁文字母全文高约3厘米,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城庆之年"。新年伊始,我们从市文物部门得到消息,扬州双博馆收藏了一块唐代波斯人墓碑。为了解究竟,近期做了探访。一、唐代波斯人墓碑的来源与外观据扬州市文物局相关人员介绍,新发现的波斯人墓碑2004年出土于扬州市普哈丁园南侧,在当时的凯运天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发现。墓碑几经辗转,近期由市文物局收藏。墓碑平放呈方形,边长约52厘米;墓碑厚度10厘米左右;石质材料,文字面朝上,碑刻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大黄乡那练村东岭发现一块康熙年间的天主教友墓碑。墓碑距今已有290年。这是湛江市首次发现的重要宗教文物。这块天主教友墓碑是1990年10月中旬,由湛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同志到徐闻县调查宗教历史,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会同徐闻县宗教局的同志跋山涉涧,终于在离徐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大黄乡那练村东岭最高点找到的。碑长120厘米(露出地面部分),宽42厘米。碑已有一定程度的风化痕迹,坟地也已冲刷夷平。但碑面  相似文献   

5.
正1981年,扬州城西出土了一块元代景教徒墓碑。该墓碑系青石制成,上圆下方,高29. 5厘米,宽25. 8厘米。碑额呈半圆形,碑额上线刻一组画面:上有莲花座十字架,该十字架形制属于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的下面以莲花作底座;十字架及莲花的两侧各有一身长四翼围着中心展翅欲飞的小天使。天使头戴十字双耳冠,面向莲花,双手前伸,守护着十字架(见图1)。天使头戴的有十字的冠帽,在泉州出土的景教石刻中也出现过,而在其他  相似文献   

6.
杭州伊斯兰教历707和730年墓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白寿彝教授1936年在《禹贡》发表了《杭州出土伊斯兰教先贤墓碑拓片(一)(二)》。拓片(一)系伊斯兰教历707年墓碑铭(简称707年碑),白先生在附文中说:“碑文不甚可解”。拓片(二)系伊斯兰教历730年墓碑铭(简称730年碑),马志祥先生的汉译文附于后。白文不长,转录于下:“近年杭州拆城,城下发现阿拉伯文及波斯文伊斯兰教先贤墓碑甚多,其总数至少  相似文献   

7.
正景教在唐代传入东亚后,到了蒙元时期在北方草原广泛传播,在新疆的阿力麻里、内蒙古的赤峰、敖伦苏木、北京房山等地都发现了景教墓碑,但现存景教遗迹最多的当属当年的汪古领地,这些遗迹在其统治中心敖伦苏木古城附近最为密集。1927中(国)瑞(士)西北考察团中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首次发现了敖伦苏木古城中的元代景教遗迹和《王傅德风堂碑记》,认定该古城乃是元代  相似文献   

8.
包兆会 《天风》2018,(12):36-37
新疆古城阿力麻里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在元代曾是景教活动中心之一,这里曾出土了十多件叙利亚文的景教墓石。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和群众陆续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叙利亚文景教墓碑,有的收藏在霍城文管所和新疆博物馆,有的存放在伊宁市伊犁地区博物馆。这些碑刻的形制不仅与在中亚七河流域出土的六百多件景教碑刻相同,其十字架形制也与七河流域附近的克什米尔地区出土的粟特文、梵文景教十字架形制十分相似,都是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底座有个弧形托住十字架(见图1、图2)。另外,七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有若干注明墓主籍贯为阿力麻里的墓碑铭文,这表示七河流域的景教徒与阿力麻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它们有可能属于同一景教区。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石碑     
<正>碑是刻有文字、图画,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但是中国古代最早被称作碑的东西,却是一块竖石,不刻文字。其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视日影,称之测影碑;二是宫庙大门口、公卿大夫家门口拴牲畜,称之系畜碑;三是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用石,称之为吊棺碑。最初,碑随棺埋,厥后又树于墓道之口,成为神道碑、墓碑。东汉以来,墓碑盛行,因宗庙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墓碑也就进入了寺  相似文献   

10.
<正>1969年,定州市博物馆发掘了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在塔基地宫西部6米处,发现了《创修净众院记》石碑,该石碑为青石质,高143厘米,宽78厘米,碑额半圆形,中间浅刻几何形纹组成的"圭"形图案,内刻"创修净众院记"六字,竖排两行。碑身长方形,四周环以几何形纹,其内刻铭文,竖排30行(图一),共计1398字。近些年来,对于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多有专文论述,而该碑碑文却没有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是个较大的回族穆斯林聚居村,现有1949户,8077人,素有“滇南小麦加”之称。据村后现存明隆庆(1567—1572)年间古老墓碑推算,伊斯兰教应是嘉靖(1522—1566)年间传入该地,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相似文献   

12.
广西柳州市回民公墓原有三处,现仅存城东江东窑埠坟场,葬有万人以上,最早的墓碑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所立,现已无空地可用。为解决回民群众的具体困难,经  相似文献   

13.
今年《法音》第二期发表《石经山发现唐武德八年静琬题记残碑》一文,它对研究房山石经有关静琬镌造石经事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残碑发现于石经山雷音洞前边汉白玉石栏板下面,用作垫石;长32厘米、宽37厘米、厚10.5厘米,双面刻、有残缺.现残留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14.
《法音》编辑部:号称“东南第一大佛”的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坐像,高12.23米。南朝齐永明四年(486)开凿,梁天监十五年(516)完成,主持者历僧护、僧俶和僧祜,世称“三生石佛”。最近经检测发现:大佛的两肩已经开裂,其中左肩裂缝深度达28厘米、宽10厘米,并有不断扩大之势。造成大佛开裂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一些人在大佛寺周围采石放炮,使大佛受到剧  相似文献   

15.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原在山西省猗氏县(今与临晋合并称临猗)北门外峨眉山麓的大云寺。一九二一年寺毁,遂移置县文庙保存;解放前庙已荒芜,碑则弃之田野无人过问。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始移至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馆院内陈列。碑高282厘米,宽86厘米,厚26厘米,碑下龟跌高35厘米。正面:碑头以螭为饰,圭首雕以须弥山图形;碑身中央图样与题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对闽南墓葬文化和墓碑的考察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探索出更多更广的关于闽南墓碑的设计和墓葬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显通寺佛国藏珍楼内,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匾四块。匾幅都很大,其中三块为横幅,尺寸相同,横190厘米,竖64厘米;一块为竖幅,横95厘米,竖188厘米。均为黑底金宇,光彩耀目;未有镶边,古朴而典雅。字体丰满圆润,端庄而又洒脱,称得上是几件艺术珍品。这四块诗匾,依写作时间为序,其一是《显通寺作》,落款“庚午仲春御笔”,即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乾隆皇帝第二次朝台时所作。其二是《显通寺再依皇祖元韵》,落款“辛丑季春御笔”,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乾隆皇帝第四次朝台时所作。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阅西安清真大寺存《咸阳渭城里大寺碑》(以下简称《渭城寺碑》)拓片,发现其碑文中有三行关于陕西经学系传谱的重要记载。关于《渭城寺碑》,据马长寿教授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记载:"在胡登洲墓碑的西北,还有一碑,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在碑额上有四个字:‘见月凭证’,可知此为一回文月碑无疑。回文月碑一般都立在清真寺内,是作为推算回历的依据。同时这碑旁有两行汉字,一是‘陕西西安府咸阳县渭城里大寺注解经学口口(阐扬)圣教除邪归正统教口口(原籍)咸宁县北门外东菜园后从长安县大皮院受业九世门徒刘长清水若氏撰识虔诚敬  相似文献   

19.
苍石碑魂──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高智瑜北京行政学院幽静校园内,经过修整的一大一小两块墓地比肩立於校园中央。小园内,端立着倒品字形三通墓碑,著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碑居中,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墓碑立放左右两侧。大园中重新竖起60块墓碑...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2,(2)
近日,著名考古学家William Kelso(凯索)所带领的考古团队挖掘出土,美国现今发现最古老的清教徒教堂遗址。这座教堂遗址位于Jamestown Virginia,遗址附近还另外发现四座有十字架墓碑的坟墓,考证埋葬人员应为第一批由英国至美国大陆探险的高级官员,其中一位为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