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的景教寺院遗迹较为罕见,房山的十字寺便为其中之一。但有关十字寺在佛教与景教之间的身份转换问题,始终困扰着国内学界。本文除了介绍十字寺的概况及遗迹外,还对学界多年来对于房山十字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史料提出了有关十字寺之景教身份的三种假设。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九年三月三日,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在石经山雷音洞前面的石栏板下面掘出一方残碑,长32公分,宽37公分,厚10.5公分,艾叶青石制成.残碑上、下方均被凿断,从断痕考证,是在很早以前被不明其价值的人将原碑断为三截,用作衬砌石料.现存残碑为原碑的中腰,碑阳、碑阴及两侧均磨平.残碑于碑阳、碑阴两面刻字.碑阳现存文字十二行,每行十字.其中第一行漫漶,有七个字形依稀可见,尚待辨认;第二行末二字、第十行末一字完全损失;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的首字之上,尚残存其前  相似文献   

3.
房山十字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近房山十字寺遗址,古老的银杏树荫下精美的汉白玉雕刻,给人一种神秘感。十字寺初建为佛教寺院,初建名已无可考,最早见于碑文的名称为崇圣院,姑且以崇圣院称之。佛教在西汉末年的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更易为广大民众接受的中国佛教。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这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现北京地区在两晋时期建造的寺院便有潭柘寺(西晋,公元265—317)、红螺寺(资福寺,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及崇圣院(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正当佛教在东方中国传播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1987年8月7日下午在清理云居寺行宫院遗址时,出土一方金天眷三年(1140)沙门玄莫和俗弟子史君庆撰刻的《镌葬藏经总经题字号目录》碑,长71公分,宽42公分,厚6公分,左上部缺角10公分,但字迹清晰可辨,详细记述了辽金之际所刻石经24帙,248卷的目录。房山石经创刻于隋大业年间,历代相传,至明末清初而告终。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至1958年由中国佛协同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的专家学者对房山石经进行清理、发  相似文献   

5.
葛天  张萍 《法音》2022,(9):19-26
<正>一、引言《唐大历六年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为纪念荐福寺临坛大师智舟法师所立,现存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太壶寺。碑高234厘米,宽74厘米,最厚30厘米。碑阳、碑右、碑左、碑阴均有文字。碑阳隶书16行,每行36字格,右下角缺佚12字,为世所重。宣统三年(1911)《重修泾阳县志》[1]对该碑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叙述了汉学家慕阿德对于景教在中国传播和兴衰的历史研究。慕阿德在中国传教十一年,回英国后任剑桥大学第三任中国语言与历史教授,他一生从事汉学研究,出版至少5部有关汉学的著作和50多篇论文,是西方最多产的汉学家之一。《公元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1930)以详尽的史料、缜密的考证梳理了基督教自唐朝至明朝近九百年的兴衰,获得法国文学院汉学儒莲奖。他曾发表《西安府的景教碑——附亚洲文会会刊1858-1917年目录》(1918)、《中国景教》(1933)、《中国景教:勘正和增补》(1940)等论文,对1625年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铭、北京房山十字寺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杭州景教教堂的地址进行追溯。他的一系列著述为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石碑     
<正>碑是刻有文字、图画,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但是中国古代最早被称作碑的东西,却是一块竖石,不刻文字。其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视日影,称之测影碑;二是宫庙大门口、公卿大夫家门口拴牲畜,称之系畜碑;三是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用石,称之为吊棺碑。最初,碑随棺埋,厥后又树于墓道之口,成为神道碑、墓碑。东汉以来,墓碑盛行,因宗庙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墓碑也就进入了寺  相似文献   

8.
北京通教寺     
孔勤 《法音》1988,(10)
通教寺是北京有名的尼众丛林,它座落在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中。山门外不远处有一座遍地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进寺即见几年前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的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使人们肃然起敬。大殿两侧为僧舍,左前方是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两通石碑,几株果树,一条甬道,数丛花木,使整个院落分外雅静幽美;堪称都市中的一块清净佛地。相传通教寺始建于明,重修于清,是一座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因无寺志,明清之际的北京史籍又均无记载,此寺究竟创建何时已不可考。据说清末民初,这座小庙已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住寺清修苦行。现在的通教寺是1942年重建。如是功德,寺碑有记。寺中老比丘尼告知,解放前从福建来的  相似文献   

9.
北京阜成门外三塔寺附近,一处幽静的院落里,劲拔的松柏、苍翠的冬青,环围着一座古老的墓碑。石碑的顶部,是中国传统的双蟠龙浮雕,还有代表天主教的“十字”图案,四边是朵朵白云组成的精美花纹。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刻写着碑文,几个工整的汉文大字是:耶稣会士利公之墓。这位利公,就是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他长眠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至今已经三百七十年了。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阅西安清真大寺存《咸阳渭城里大寺碑》(以下简称《渭城寺碑》)拓片,发现其碑文中有三行关于陕西经学系传谱的重要记载。关于《渭城寺碑》,据马长寿教授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记载:"在胡登洲墓碑的西北,还有一碑,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在碑额上有四个字:‘见月凭证’,可知此为一回文月碑无疑。回文月碑一般都立在清真寺内,是作为推算回历的依据。同时这碑旁有两行汉字,一是‘陕西西安府咸阳县渭城里大寺注解经学口口(阐扬)圣教除邪归正统教口口(原籍)咸宁县北门外东菜园后从长安县大皮院受业九世门徒刘长清水若氏撰识虔诚敬  相似文献   

11.
葛天 《法音》2023,(1):50-54
<正>《大荐福寺重修塔记》为北宋政和六年(1116)五月二十七日李野撰写。碑为长方形,碑首右上角缺损,断为三截,已修复。碑高173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碑额篆书“荐福寺重修塔记”,四行,每行二字。碑文正书,十八行,满行31字,计543字。虽距今900多年,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现立于西安博物院荐福寺古建天王殿基址西侧。小雁塔是荐福寺中的佛塔,原称荐福寺浮屠,  相似文献   

12.
正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有人在陕西西安城附近建造房屋时,发现了一块大石碑。该碑长九尺余,宽四尺,厚一尺余。头端为金字塔形,面上刻有十字,周围绕以荷花,形似在梅丽亚包城中圣多默宗徒墓上的十字架。十字架又环于彤云,下有中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9个大字,排成三列,碑的正面皆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后经洗涮一新,来瞻仰者不计其数,官府知悉,命人砌以碑基,妥为保存。后又李之藻之友摹拓一幅,以保存为研究备用。碑文中有许多景教司铎及  相似文献   

13.
五百年沧桑五十年辉煌的古寺——北京东四清真寺建寺550周年纪念彭年回宗正今年是驰誉中外的北京东四清真寺建寺550周年,适逢举国上下各族人民欢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一年,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东四清真寺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据明碑记载:“寺...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5,(5)
陕西省临潼县今年五月发现唐代庆山寺的遗址,在地宫里出土了一批包括青石雕释迦如来舍利宝帐、银椁金棺、盛唐壁画等一百一十多件珍贵的佛教文物。庆山寺遗址位于临潼县城东北十里的地方。这次在寺内舍利塔基下发现了一块寺碑,记载庆山寺的修建年代是“开元二十九  相似文献   

15.
1982年11月13日,交城县进行文物普查和“四有”建档工作中,在县保文物单位王山圆明寺遗址发现了一通垒砌在墙中的残破碑石,一碑二文。其碑阳为撰文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立石于金明昌元年(1190)的《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禅院记》(以  相似文献   

16.
岩山寺小考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内。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二日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曾在寺内工作数月,现就几个具体问题略谈粗见。一村名与寺名岩山寺内,保存有许多碑、幢、钟、磬。从铭文看,天岩村曾称为天延、天焰;岩山寺曾称为灵岩院、灵岩寺。兹列表说明于后。  相似文献   

17.
与敦煌石窟遥相呼应,京效房山一万多块石刻经书,是文化史上存亡续绝的又一壮举——要想读懂古都北京,你不妨绕过京城的雕梁画栋、繁华市井,往西南跑一趟房山。房山是古都一座静悄悄的后院。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在房山的周口店渐渐挺直了腰板,举起粗砺的石块叩...  相似文献   

18.
北京白塔寺塔刹佛教文物的发现及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赏析黄春和白塔寺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辽寿昌年间。原名永安寺,元代改名大圣寿万安寺,明代又改名妙应寺;因寺中有一座元初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修建的大白塔,所以俗称白塔寺。寺庙自辽迄今,经...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一直想拜谒周至县的大秦寺遗址,然而又每每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直到有一天,伊拉克的主教不远万里朝觐了大秦寺,并称自己为景教传教士之后来到大秦寺的“东方教  相似文献   

20.
北京房山县西南40里,有奇峰一座,挺拔秀丽,矗立于群山环抱的盆地中央。山腰常有白云缭绕,古名“自带山”;山坡多生莎题草,高可没膝,又名“莎题山”;山上有洞窟九座,閟藏石刻佛教大藏经版4196片,已历千年,故又通称为“石经山”;山顶突起五座高台,僧人以之比拟古印度五天竺圣地,俗称“小西天”。山之两南麓,有千年古刹云居寺,创建于隋唐之际,至辽圣宗时期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该寺坐西朝东,依地形之高下而筑殿堂,错落有致;寺之南北双塔对峙,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