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6—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创立了佛教。从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开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约在公元前2年(即西汉哀帝元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天台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等蔚为壮观的中国佛教宗派。在佛教发展史上,有两个现象往往会引起世人的关注:一是佛教兴起于古印度,却又于13世纪在其发祥地衰落和消失了;二是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的公案和争论,这些公案和争论不但表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宽容精神,同时也在最大程度…  相似文献   

2.
禅是什么?可能不会有统一的答案。但禅源自何处?大家的回答可能会不约而同。即,禅来自东方的佛教,来自印度与中国。如果问,中国佛教最具特点的宗派是哪个?答案可能也会是普遍的共识:禅宗。禅宗被认为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而中国佛学的特质也在禅。禅与禅宗显然不能划等号,但两  相似文献   

3.
(二)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续)问:什么是大乘佛教?答:大乘 Mahayana 和小乘 Hinayana 是佛教的两大宗派。问: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太虚法师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复兴弥勒净土信仰而构建佛教新宗派——慈宗的历史,尽管昙花一现,却对揭示太虚的佛教思想变化有特别价值。太虚慈宗构建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是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时期,着意创设一个综合唯识宗和弥勒信仰的佛教新宗派,试图以宗派的形式复兴弥勒净土信仰。二是从1932年住持雪窦寺时期,把慈宗阐释为一个融贯全部佛法、以总持义面目出现的佛教发展新方向,并发展出建设人间净土的新弥勒信仰思想,超越了以往只注重往生的净土思想,是对第一次构建活动的转向和超越,消解和升华了此前的宗派意识。此后,太虚的弥勒信仰思想逐步与人生佛教思想合流,基于弥勒信仰而建设人间净土成为太虚人生佛教思想中融会人间性与超越性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继先秦、魏晋之后再一次思想大碰撞、百家齐争鸣的时期.经过长期的萎靡不振之后,中国佛教也在此时应运新生,掀起短暂的复兴狂澜.禅、净、律、华严、天台、唯识等宗派龙象涌现,大师频出,展示着佛教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4)
<正>密宗是中国佛教开创最晚的宗派,是印度佛教发展最后阶段向中国的输入,其思想经过千余年的本土改造,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型。唐代先后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高僧入华传教,其中不空大师驻锡大兴善寺数十年,将密宗在中国的发展推向顶峰。其杰出弟子惠果大师,长期在青龙寺弘法,将密宗传播到海外。大兴善寺、青龙寺成为最  相似文献   

7.
<正>唐代是中国佛教宗派大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法相宗、华严宗、密教、禅宗、净土宗等各个宗派。西明寺和其中的一些宗派有着极深的渊源,众多日本留学僧在西明寺学习,受到这些宗派影响,回国后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推动日本佛教新一轮的发展。引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佛教的中心,而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国化佛教体系形成,辐射至日本、韩国,最终形成了大乘佛教为主体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12)
正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每个宗派都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后,经过中印乃至西域各国和日韩僧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实现了本土化之后逐渐形成的。这些译传印度佛教并努力促成本土化的高僧,在宗派形成之后被尊为祖师,他们当年创立宗派的寺院则被尊为祖庭。于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各有其祖师,各有其祖庭,也就各有其宗派的法脉和祖庭的文化传  相似文献   

9.
香积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距西安17.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中国汉传佛教净土宗和日本净土宗的祖庭。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历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宋元明清时期,净土宗与禅宗并列为中国佛教两大主流宗派。净土思想源于印度,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2,(8)
佛教自六世纪传入日本以后,经过奈良时代(710~785)、平安时代(794~1192)以至镰仓时代(1192~1380),前后约七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宗派。奈良时代有三论、法相、华严、律宗、成实、俱舍六宗,称为“南都六宗”;汉文大藏经亦在此时期传入日本。平安时代初期有天台、真言二宗,称为“平安二宗”;以上八宗,主要为当时日本贵族上层社会所信仰。到了镰仓时代,禅宗、净土宗、日莲宗相继兴起,佛教始流行于日本民间。佛教传入日本后,与日本传统文化结合,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氏族化的宗派。在历史上,佛教对日本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佛教在日本社会上仍有相当大的势力。为了方便了解日本佛教,现将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与佛教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繁荣经济,国家扶持和鼓励佛教,思想环境宽松都是佛教发展的有利条件。唐代佛教宗派林立,译经事业大盛,寺院僧侣数量急增。特别是最富中国风格的佛教宗派禅宗出现后,佛教深入民间,佛效思想渗透进社会各领域。作为唐代文人的杰出代表,李白自然不会不受其影响。整体上看李白的思想,儒道思想占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他心上的佛教情绪。  相似文献   

12.
问:请简略地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概况。答: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十二世纪时代。问:印度今天不是还有佛教吗?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七百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相似文献   

13.
三论宗是隋唐时期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在吉藏创立之后,就没有再在中国传下去。然而三论宗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对后世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宗主要宣讲佛教的般若思想。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认识佛教所讲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是佛教中的共法。三论宗的传承虽很短,但它探索了佛教般若思想,对后来的天台宗、禅宗、华严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宗在中国没有传播下去,它在日本却有着传承,它是日本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尽管后来它在日本奈良时代末期也已经衰落,而且以后它也未能振兴,但中观学的分析方法却成为日本佛学…  相似文献   

14.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作为其标志是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慈恩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和禅宗八个中国式的大乘佛教宗派同时并立,交相辉映。佛教史上称之为“八宗分立”。华严宗则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宗派。僻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华严宗的流传情况又如何的呢?以下就此作一番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佛道三教关系下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佛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佛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佛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相似文献   

16.
正《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佛  相似文献   

17.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土宗从开始萌芽到最后发扬光大,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净土念佛法门被其它佛教宗派融摄,净土念佛只是佛教万行中的一行。第二阶段,禅净双修,禅宗开始吸纳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第三阶段,摄禅归净,净土宗开始吸收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历程。  相似文献   

19.
佛教宗派唐代五台山佛教宗派是继隋代佛教组织异说的趋势发展来的。隋代时候,五台山佛教就有了一批潜心研究佛学、擅长宣讲经论的法师。入唐之后,又受到唐代诸帝的大力扶植和护法宰相王缙、裴休的精心培育。遂使五台山佛教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高僧大德人材辈出,著名宗师云集台山,开辟道场,讲经说法,弘扬本宗思想,建立本宗基地。于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就有了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和禅宗等中国佛教宗派。  相似文献   

20.
在1500多年的印度历史中(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佛教在印度衰亡),佛教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演变和发展;同样地,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公元1世纪至今),大乘佛教与中国哲学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宗派。当前,肇兴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参与佛教(Engaged Buddhism)和起源于北传中国大乘佛教的人间佛教,已然成为当代世界佛教发展的主流。本论文试以菩萨范式及其转换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及其实践,论证菩萨道是所有不同时期佛教的一贯之法,亦是当代人间佛教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