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及欺骗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两种标准心理理论任务和两种欺骗任务,以3~6岁儿童为被试,探讨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欺骗发展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在不同的误信念任务中,学前儿童的表现不一致;但仍存在一般发展趋势:3岁儿童不能通过误信念任务,4、5岁是儿童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时期.(2)3岁儿童不能拥有隐藏意图的欺骗能力,4岁儿童拥有隐藏意图的欺骗能力.(3)3岁儿童能说谎,但假装无知的欺骗直到6岁才出现.(4)误信念理解与隐藏意图的欺骗存在相关,但与说谎和假装无知不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
张励耕 《世界哲学》2016,(5):94-100
假装、佯装或欺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它们之间似乎存在某些特定的相似之处。但想要详细阐明这些现象究竟是什么,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本文中,笔者希望引入一些来自维特根斯坦的案例,以对这些现象进行哲学上的分析。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角度看,所有这些现象都归属于一种特殊的语言游戏,这种游戏与其他一些更为基础性的游戏有着深刻的关联。事实上,对这些基础性游戏的熟知是进行假装的必要条件之一。此外,我们还需要依据不同的语境来决定需要做出哪些行动。因此在开始进行一场语言游戏之前,我们其实已经做出了某些并不属于该游戏本身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设计和制造机器人的技术仅仅着眼于安全性是不够的,还须涉及伦理标准,这需要厘清 和分析与制订机器人伦理准则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哲学问题:机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实体,以 及机器人是否是一个行动者和道德行动者。在目前以及不远的将来,机器人不 是一个在哲学意义上的行动者,更不是一个道德行动者。因此,我们目前制订的不是规范机 器人行为的伦理标准,而是规范设计、制造和使用机器人的人的行动的伦理标准。  相似文献   

4.
史冰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5,28(4):816-819
采用竞争游戏的方式研究3~6岁儿童在外显和隐蔽情境里的欺骗。结果表明4、5岁儿童行为上的隐蔽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3岁儿童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各年龄段儿童行为上的外显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没有显著相关。和Cartson(199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本研究中4、5、6岁儿童的隐蔽欺骗人数显著超过外显欺骗人数。结果提示,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不仅和儿童的执行功能有关,还可能和欺骗时的情境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关于儿童如何理解假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幼儿能够从心理角度理解假装。另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只能从假装行为角度理解假装。本研究通过自制录像,考查了3~5岁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实验中,给幼儿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录像情境:有意图-有行为、有意图-无行为和无意图-有行为,要求幼儿回答录像中的主人公是否在假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录像中主人公明确表达其假装意图的情境下,幼儿能够从心理层面理解假装,并且3~4岁幼儿存在一个快速发展期;同时,假装实体的熟悉度可能影响幼儿对假装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苑明亮  张梦圆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55-1662
亲社会名声是行动者获得的亲社会特质声誉, 它有益于行动者的社会适应。行动者首先通过亲社会行为建立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又通过间接互惠和同伴选择过程对行动者产生外在激励作用, 通过自我概念对行动者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行动者的贫富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公开性、自我获益和宣传方式影响其亲社会名声的获得。未来研究应关注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名声之间的相互促进过程, 探索行动者亲社会行为的代价与获益如何交互影响其亲社会名声; 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如何通过对人们预期的影响而调节行动者的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他人不是作为客体或对象向我显现 ,这个说法 ,并不只意味着我不把另一人作为我支配的一个东西、一个“某物” ,而且还主张 ,在我自身与他者们 (theothers)、我与某人之间建立的原初关系不能被不恰当地说成是占有、把握和受制于客体的认知行为。这个被假定是外在的客体实际上已经被我包含了 :因此内在和超越的含糊身份也已经被我包含了。与他者们的关系正是这种含糊性和唯心主义哲学的老传统的终结。在这种唯心主义老传统中 ,语言的出现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一种手段 ,通过它使严格说来是发生在我们内部的事情让外人知晓 ,或者是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了利他和利己动机驱动下的欺骗行为在行为和神经机制上的差异,及不同强度利他动机之间的差异。行为结果发现,个体在利己动机下相比于利他动机下会更多地撒谎,且在高利他与低利他动机下的撒谎程度显著正相关。ERP结果发现,在利己动机下,有机会撒谎比无机会撒谎条件诱发了更大的N2和更小的P3波幅;而在高低利他动机下,两种条件的波幅差异不显著。结合行为和ERP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利他动机与基于利己动机的欺骗行为存在本质不同,而基于不同水平利他动机的欺骗行为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探讨欺骗机制和开发测谎技术中的应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前者使用多种范式来考察假装失忆、故意错误及人际交互中的欺骗行为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而后者主要沿用传统的GKT和CQT范式检测欺骗行为。已有研究突显了前额叶和顶叶这些参与执行控制过程的脑区在欺骗中的核心作用,但基于这些脑区信号进行测谎时,得到的准确率不容乐观。未来研究应探索除执行控制过程外的欺骗的其它认知成分,尝试从"记忆痕迹"和"欺骗结果"等方面寻找测谎的新线索。并应揭示"欺骗特质"的神经基础,以启发"忠诚度"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怀疑论用证据是不能被反驳的,其问题无意义。他认为,怀疑论提出了一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语言的逻辑被误解了,把逻辑的陈述当做经验的陈述,以为逻辑的东西外在于主体,可以修正,也可以是错误的。怀疑论之门从此打开。其实逻辑构成了我们述说、疑问、思考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真假,但逻辑展现在我们所说中,不能被我们以语言做外在说明。逻辑的问题不能从逻辑以外来回答。怀疑中有不怀疑和不可怀疑的东西,否则怀疑就寸步难行。对此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有深入的分析。怀疑论是语言游戏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11.
德莱达尔就“符号学的进展与意义”发表演讲李毓英10月22日国际符号学会秘书长、法国佩尼扬大学符号学研究所所长G·德莱达尔教授就“符号学的进展与意义”在人民大学发表演讲.德莱达尔认为西方符号学研究存在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以皮尔斯为代表,另一种趋势的代表人物为索绪尔。索绪尔的语言学区分了言语和语言。他受杜尔特影响,主张言语依赖于个体;而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的.索绪尔的社会学不同于当今社会学,而是杜尔特社会学,它是其符号学基础。他的基本原则是社会是不依赖别的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他主张二分法: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个体与社会。其认识论是一种旁观者的认识论,在他看来,世界是外在于研究者的独立存在。皮尔斯的理论是个体一元论,而非二元论的,他认为人本身就是社会的人,因此,不应对社会持旁观者态度,人们的思想可以改变世界。皮尔斯主张的是行动者的认识论。皮尔斯称自己的理论为现象学,现象学有两派:一派是胡塞尔,一派是皮尔斯。皮尔斯的现象学是建立在逻辑学基础上的,他认为看世界有三种方法,所以有三种现象:1.对世界的感觉有可比性,但只是一种潜在的本能。2.实际存在物、个体存在物。3.思想,对行为的“规划。亚里士多德的古典逻辑是类逻辑,皮尔斯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中作者把他所谓的新哲学(又称之为科学的哲学)和旧哲学(或传统哲学、思辨哲学)加以比较。他认为新哲学的贡献乃在于对传统哲学所提出的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他所举的得到回答的问题有:几何知识的起源问题,因果关系的有效性问题,物质的本质的问题,支配进化的原理的问题;逻辑的本质的问题,关于预言的知识的问题,外在世界和人的心灵的存在的问题,伦理学的本质的问题。作者用了较多的篇幅阐述他对伦理学的本质的看法。他认为要用类似于解决几何学问题的方法来解决伦理学的问题。他主张区分开伦理学的公理(或前提)和伦理学的蕴涵,认为只有蕴涵是能用逻辑证明的。他认为几何学与伦理学有一个基本的差别:几何公理可能成为真命题,含有经验的真理;而伦理学的公理完全不能成为认识的命题,不能根据任何一种解释而被称为真的,它们是意志的决定。  相似文献   

13.
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尔 (JohnSearl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按他自己的说法 ,“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Searle ,1 983,p .vii)。塞尔的研究方向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 ,因为他在心灵哲学中主张精神现象的实在性。他同时也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者大脑中的精神事件以内在的方式决定的 ,所以塞尔的研究方向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主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集中讨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具体策略是对比讨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是如何分别处理特指性问…  相似文献   

14.
钟世文  徐向东 《哲学动态》2022,(11):101-108
在探讨是否存在所有行动者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要求时,我们无法绕开实践理性有哪些根本原则这一问题。休谟主义者往往认为工具理性原则是实践理性唯一的原则,因此不存在所有行动者都有理由遵守的道德要求。对此观点的一个著名批评是,如果缺乏选择目的的标准,我们就无法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一个行动者可以算作违背了工具理性原则。休谟主义者试图通过对欲望进行限制或者对其给出不同的解释等方法来回答这一问题,但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无法有效刻画实践非理性的行为,而可能成功的方法则需要给予一些欲望特定的权威和地位,但这一做法反而暗示了对实践理性的一种康德式理解。也就是说,工具理性原则需要以绝对命令为前提来实现统一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社会心理学对因果关系的知觉以及这种知觉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集中在他人行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的感知问题上,他人知觉和自我知觉之间的差异问题近来又成为热门的课题。对因果关系知觉的研究被称之为“归因理论”。所谓归因,就是指对原因的知觉或推论。一般认为,被推论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可以划分为二大类,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存在于行动者身上的因素,诸如倾向性、能力等;外因是指存在于行动者周  相似文献   

16.
加缪以"荒诞"为出发点,在形象的文学作品和抽象的理论两个维度上描绘了一个充满荒诞和欺骗的世界,并提出了以"反抗"为中心、内涵丰富的生存哲学。加缪一直坚守着他的"人间信仰",去实践他的生之热爱。即拒绝考虑永生,坦然接受生命的有限性并最大限度地热爱和享受它;拒绝考虑彼岸世界,坦然接受并喜欢我们真实感知到的这个世界。这是建立在对生命、对人的理解同情之上的坚定的人道主义信念。对于萨特而言,他人即地狱;而对于加缪,他人则可能是天堂。他让我们相信,人类的生命存在必须依靠正向价值的支撑,才能够不断找回一种承载生命的勇气,为突破困难、迷茫奋力前进增添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证了如下观点:第一,存在是个体的一个真正的谓词.尽管说每一样东西存在可能是不足道的,但很多东西只具有偶然的存在.第二,虚构实质上是一种假装,虚构名称不具有普通名称的功能,它们只是在假装进行指称,关于虚构对象的陈述也只是假装表达了命题,而不是真的表达命题.第三,“虚构的”一词可以叠置,虚构实体是由于人们的活动才得以存在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抽象实体,它们的存在取决于虚构作品是否被创造出来,因而虚构实体的存在是一个诉诸经验便可解决的问题,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完全可以对虚构实体进行量化并建立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如果行动者由于行善能力有限或者行善代价过大,而未能履行应有的行善义务,那么他可以免于道德上的谴责。奇亚拉·科尔代利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挑战了这一常识,认为上述理由并不能使行动者免于道德谴责,因为行动者有获得行善能力或降低行善代价的预期义务。她的论证存在如下问题:用"合理代价"限定预期义务的适用范围,用"历时解释"回应"特权原则"的挑战,都会使预期义务失去客观性;用以证明预期义务的"传递原则"则犯了以目的正当证明手段正当的错误。如果能力有限或代价过大确实是由于行动者之前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造成的,行动者也应该给予适度的道德谴责。  相似文献   

19.
社会潜规则决定了男人隐藏自己和克制表达的行为模式。除了非说不可,男人习惯沉默。但是,男人的肢体往往是他们的男一种语言,尤其在解除了全副武装甚至是裸体的时候。身为恋人或者妻子,如何深入男人的真实的世界,了解他的每一层需求和行为模式,不要为他的某些举动百思不得其解了,随我们一起探索男人的裸体语言吧。  相似文献   

20.
怀疑论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世界能知道什么?我们何以能够思考和谈论它?这两个大问题决定了哲学的两个主要领域。知识论讨论认识问题:什么是知识?我们能够知道多少?我们能确定什么?我们的信念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到证实?逻辑或语言哲学致力探讨意义问题:我们或我们的言语所意谓的是什么?我们如何指称外在世界的事物?我们通过什么推论过程才能合理地从一个陈述过渡到另一个陈述? 在盎格鲁-撒克逊哲学家中,逻辑现在经常被认为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部分。意义问题被赋予某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