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些沙子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  相似文献   

2.
锅子及其他     
俗话说,“小河里有水,大河才满”,小河是源,大河是流。俗话又说,“锅里有了,碗里才有”,锅是源,碗是流。  相似文献   

3.
    
洗碗时一不留神,“咣”地一声,碗碎了一只。碗是泥土做的, 水把它揉得细腻,火将它烧得坚硬,于是日后它水火不侵。人造出碗来、是为了放置物品。如果不是一不留神,它可以存在上千年。碗可盛岁月,可盛历史。碗可盛万物。碗盛过山珍海味,但一粒不吃;盛过金豆珠宝, 亦一颗不沾。有人用碗盛肮脏的东西,纵使是赌具骰子,碗依然是一尘不染——碗可盛赤诚。吃者大多离不开碗。落魄如乞丐,也有一碗在手。只要碗中有吃的,人就有活下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4.
杨联涛 《天风》2023,(5):26-28
<正>读到《启示录》6章至16章七印、七号、七碗(简称“印、号、碗”系列)的灾祸异象,人们不禁要问:异象中可怕的战争、饥荒怎样、何时发生?我们该怎样解读“印、号、碗”系列?约翰借这些异象要向亚细亚众教会及后世教会传递什么信息?我们可以从文学修辞角度对“印、号、碗”系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做好自己     
有一个人早餐喜欢去喝豆浆。在台湾,豆浆有加蛋和不加蛋两种,他喝豆浆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叫老板说:“老板,来一碗豆浆,不加蛋的。”老板就会给他端来满满的一碗豆浆,然后他猛喝一口,再对老板说:“加个蛋。”这样一来,加一个蛋后的豆浆,又涨满了一个碗,如此花了同样的钱,却多喝到一口豆浆。  相似文献   

6.
续字联又称“添字联”,即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再添上一些字词,使其含义加深或发生改变。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7.
续字联又称“添字联”,即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再添上一些字词,使其含义加深或发生改变。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8.
心穷     
时下有两句话颇为流行,一句是“穷得光剩下钱了“,另一句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这并不完全是有钱人的显摆,两句话的意思几近相悖,却印证了同  相似文献   

9.
宜昌教区喜添新铎普世欢腾,万象焕然。主内兄弟姊妹们正沉浸在基督复活的快乐之中……天主教宜昌教区更添了一番新的喜荣。高高的教堂顶端,横挂着“弘扬圣教”四个金光闪耀的大字,自顶而下悬着两幅彩联:“品冠天下夸高俊,德昭四海迈群英”;“主恩浩荡宏天下,圣教昌...  相似文献   

10.
空心菜 《佛教文化》2013,(4):116-116
夏天要吃得爽,一定要以清淡、清新的饮食为主。而对主妇来说,油熏烟缭之后,自己就真的不想吃饭了。我倒觉得夏天不妨多偷懒,用面条来“凑合”一顿,特别是冷面,怎么吃怎么爽,“哧溜”一碗就下肚了。  相似文献   

11.
一碗水     
这泉水永远只有一碗也永远会有一碗 ,不溢不漫也不涸不竭。一人来 ,仅得一人之润。百人来 ,亦可取百人之饮。无论贫富贵贱 ,无论官绅庶民 ,“一碗水”永远都会给予均等的看顾均等的甘洌一碗水○李智红水如其名 ,真就只有“一碗”。在这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之巅 ,乱云岗头 ,遇雨不溢 ,遇旱不涸 ,清冽冽凉沁沁春秋如是 ,冬夏亦如是。一条瘦骨嶙峋的古道 ,不知源起于何处 ,又延伸向何方。这世间有许多的事情 ,我们即使付出一生的求索 ,也永远不会明白。长路漫漫 ,三千九百个曲折扭扭结结直上山巅又盘盘绕绕迭入深谷。路面早已覆满了苍绿的苔藓和…  相似文献   

12.
陈南耀 《天风》1994,(11):38-39
沏什么茶用什么茶具,自古以来素有讲究。用粗碗破钵沏泡茶品茗,有失艺术雅观,也乏其味。那么该用什么器皿合用呢? 如果你有杭州产“西湖龙井茶”或太湖的“碧螺春”等名贵香茗。  相似文献   

13.
惭愧智学     
《佛教文化》1995,(3):33-33
一个人听了因果布施的道理,对禅师说:“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广修供养,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业”。 “等你有钱以后再行布施,那你永远不会有钱,也不会布施。” “为什么呢,师傅?” “因为富有从布施中来呀!” “我很贫穷,连饭都吃不饱,该怎么办呢,师傅?” 禅师从那人碗里夹起一粒米,停了一会,说: “以一颗真诚恭敬的爱心,从一粒米做起。” 是的,从一粒米做起,从少吃一粒米做起!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一家私企当文员的庄静芳,5年中饱尝了无数个加班熬夜的苦滋味,她的胃被廉价的方便面给“弄坏了”,每到晚上加班的时候,办公室的垃圾袋里就堆满了方便面盒子,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庄静芳常想,“能不能研制一种可以吃的碗,既环保又省事”。  相似文献   

15.
时下,牢骚之多、怨气之大、怨声之广,可以说是空前的、绝无仅有的。那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以前,牢骚、怨气似乎还仅限于“口头文学”,现在倒好,不少牢骚、怨气竟登大雅之堂——很多发泄牢骚、怨气的顺口溜、打油诗就刊登在报刊上,有的亦在党报党刊上流传,确实醒目。  相似文献   

16.
补碗     
正偶然翻看小镇的地方志,竟然看到一张补碗的旧照,一位妇人抱着孩子,旁边补碗的匠人正在穿针引线地修碗。不禁好奇,听过补衣服,却没听过补碗。百度查了半天,得知补碗师傅多是江西人,老百姓打坏了碗,会让师傅修补。补碗是旧日的寻常,这寻常带着岁  相似文献   

17.
“借锅不借盖” 在回民的饮食生活当中,有一种说法:“借锅不借盖,借碗不借筷。”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回民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世代为邻,互通有无的时候,就出现了“借”;二是回民在外用餐,炊具或餐具不足的时候,也会临时“借”。在非借用非穆斯林的灶具或餐具不可时,  相似文献   

18.
“王爷,那送酒的家伙胆子太大了,竟然以水充酒,欺骗王爷,请王爷重重罚他!”被称为王爷的姓薛名仁贵,他让属下打开一坛一位故交送来的“美酒”后,那属下如此惊呼道。薛仁贵一看乐了,当即饮下三大碗,还说,味道好极了!送“酒”的这位故交名叫王茂生。以前薛仁贵在穷得连衣食都无着落的时候,经常得到王茂生的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平辽时立下战功,被皇帝封为“平辽王”。  相似文献   

19.
数字的魔力笔者近日到一早餐店吃早餐,该店以经营豆浆、牛奶、包子、稀饭为主,也有小菜和熟鸡蛋供应。笔者刚坐好,老板就满脸笑容问道:“先生,吃点什么?”我略一思索:“一碗豆浆,两根油条。”老板很快就端来了热气腾腾的豆浆和油条,问:“先生,要一个鸡蛋还是要...  相似文献   

20.
常乐文 《天风》2001,(8):35
十年前的今天,她悄悄地走了,给张弟兄撇下了一双儿女。他为了儿女,也为了自己,定意续弦。新来的妻子是实业公司的会计,模样也端正,人们说,老张“打了泥碗换瓷碗”,成了“双职工”了。他却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的心中,总有那么一点缺憾——这就是新来的妻子并不是主内的姊妹。 妻对他蛮好,对孩子也好。为此,他感到欣慰,但总少不了女人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