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公众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文珺  李强 《应用心理学》2008,14(4):358-364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公众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全国12个省市对1028名普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不同维度分别对公众接近、帮助心理疾病患者的意愿和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公众污名感知在社会表征影响行为意愿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疾病污名是加诸于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妨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心理疾病污名的成因理论包括功能主义和生物文化两个派别,污名的发展模型解释了污名的形成过程,身份威胁模型对污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通过抗议、教育和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污名。在中国开展相关研究应注重分析传统文化、心理疾病类型与污名的关系,探讨各种减少污名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一类型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以往研究中常用的概括化心理疾病词和具体心理疾病词作为心理疾病内隐污名间接测量概念词或类别标签的有效性。结果发现,相较于与积极词配对的任务,两类概念词与消极词(心理疾病态度词)配对的任务反应时更快,正确率更高。研究表明概括化概念和具体疾病与反映人们对心理疾病患者真实态度的消极词存在更紧密的自动联结,是人们头脑中表征心理疾病的概念词或类别标签,可作为内隐测量中的心理疾病概念词用于污名评估。  相似文献   

4.
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是个体无法内省或精确识别的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痕迹, 它潜在地调节着个体对心理疾病患者的观念和行为。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主要测量方法包括内隐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启动任务和生理心理测量。当前该研究领域集中在内隐污名的成分、公众内隐污名、自我内隐污名、去污名化评估等方面。未来研究可从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构成与结构、认知神经基础、测量整合和本土化等角度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传统道家心理养生之道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道家心理养生之道与西方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在对待心理疾病的理念、态度、方法方面之异同进行了比较及其原因的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不仅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治疗当代人的心理疾病有所启示的道家心理养生之道,吸收其对心理治疗有益的观点、方法以弥补西方心理治疗的不足,而且对于将西方心理治疗这个舶来品如何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也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外心理疾病烙印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疾病污名足加诸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指出"心理和行为障碍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就是社会对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作者对国外污名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论述了心理疾病污名的概念、有关其影响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两方面论述了污名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影响以及消除污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角度对肺癌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影响肺癌患者心理疾病的一些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突出了心理疾病不仅影响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而且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轴、交感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等方面影响肺癌的进展及转移。揭示了心理因素与肺癌的诊治、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肺癌患者心理疾病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研究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为肺癌患者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6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三个独立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考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构成及其内隐效应。结果发现:(1)在认知评价、情感反应、行为倾向及其三者合并的4个SC-IATs中,被试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2)总的SC-IAT和三个独立SC-IAT的内隐效应显著;(3)65.27%的被试的内隐效应值大于0,表现出对心理疾病患者负面的内隐态度;(4)研究采用的心理疾病内隐污名SC-IAT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研究表明,被试倾向于将心理疾病与消极词联结在一起,心理疾病污名的内隐效应显著;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包括自动化的负面认知、消极情感反应和歧视倾向。  相似文献   

9.
新书介绍     
《中国心理咨询大典》系根据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大纲及应广大心理咨询者在实践中的需要而编撰的本词典,在解决心理咨询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吸取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比较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心理咨询基本理论及心理疾病的诊断依据、鉴别、资料收集、咨询过程、咨询效果评估以及司法精神鉴定、精神病类型、症状等相关领域的词条一万条,3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0.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造成的新型的心理疾病正在威胁着我们宁静的生活。当前,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沉溺于网吧的现实使我们倍感焦急。  相似文献   

11.
心理疾病自我污名是心理疾病患者内化公众的消极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形成自我偏见和歧视的现象.心理疾病自我污名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是心理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高危因子.自我污名可能是通过引发患者的消极认知、负面情感和自我歧视行为来危及心理康复过程的.对自我污名的干预应针对患者和社会公众分别加以实施.未来可以从理论构建、测量工具和干预措施的改进,以及去污名与心理康复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自我污名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心理卫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万金 《心理科学》2001,24(5):633-633,632
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又称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以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医学文化和养生之道里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本文作些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3.
心理疾病是指心理因素或精神紧张因素引起人体一系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变化的一组疾病。佛教医学主张寻找疾病因果,修心性,除烦恼,从而超脱生老病死。对现代文明病的治疗,应在自身内部努力的基础上,加以外部治疗。  相似文献   

14.
暑期副校长培训,有幸聆听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李维教授的讲痤,受益匪浅!他是心理方面的专家,当他谈论心理疾病强迫症的特征时,引起了笔者对当前“教育认识”特征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宗教文化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埃及心理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预防心理疾病,保障身心健康,古埃及人发明了一整套预防和医治心理疾病的方法。屏弃其中的迷信成分,这些疗法对于我们今天心理医学的发展、个人心态的调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病理性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哲学本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病理性攻击行为主要指心理、社会与生物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产生的对他人、物体与社会规范的侵犯行为.病理性攻击行为的病理基础是心理疾病(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心理基础是主体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以及自我意识障碍,而病理性攻击行为的哲学本质是价值内容的紊乱和价值结构的整体性破坏.  相似文献   

17.
新书介绍     
《中国心理咨询大典》系根据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大纲及应广大心理咨询者在实践中的需要而编撰的本词典,在解决心理咨询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吸取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比较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心理咨询基本理论及心理疾病的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成瘾症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IA)是网络用户对互联网过度使用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心理疾病。伴随着互联网更加深入广泛的应用,许多领域的人群都发现了互联网成瘾症患。本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全球化以来,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互联网成瘾症研究的历史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事实表明,心理疾病也同样具有“传染性”,而且由于孩子年龄小,心理发展还很不稳定,他们的心理更具有易感染性;孩子的许多心理疾病是由我们家长“传染”给孩子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大学生为了避免自己和家人遭受歧视而回避求助,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探讨污名的内涵、影响因素、污名的分类及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提出对策减少心理疾病污名感,提高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