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天下之气、昌盛之气、明达之气,养浩然之气就是要培养正气、大气、静气、包容、和谐等良好品性和行为素养.强立身之本,就是浩然之气见诸行动的德行立身、理解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的知识立身、关乎人生远景的基础要素和关键能力立身.  相似文献   

2.
巧语增势法     
古人写作,讲究文章的气势。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认为,“气盛则言浮”;刘大櫆认为:“文章最要气盛。”这些议论虽然难免有偏颇之处,但它能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气势”对于文章的重要了。文章的气势,是使文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浩然之气是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伦理命题。朱熹在其理学构架内重新对“浩然之气”进行诠释,在他看来,“知言”是养成浩然之气的关键,亦即要通过道德认知的方式涵养出道德勇气,将血气转化为浩气。如此养成的浩气,可以推动道德实践的落实,使人以一种无所疑虑、恐惧的状态去实践。浩气具有道德实践能力,即在朱熹的思想当中,气不是纯然消极的,气可以有积极的面向,这也是“浩然之气”道德性的重要展现。“浩然之气”作为“道德勇气”其时代价值也就能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即今天依旧需要具有道德实践力、能抗风险、坚守价值的道德主体,此种道德主体必定是一身浩气。  相似文献   

4.
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也就是由人体内表象出来的“精神之气”。从体育学的角度看,孟子首先承认的是人的身体之内固有“物质之气”,这种固有的“物质之气”经由“养”之后,便升华成为“浩然之气”。人体之内的“物质之气”升华为“浩然之气”所经历的这个“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气”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气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续上期) 第二,观鼻端白。(视鼻端白)这是第二步调心的修法。 “观鼻端白”,语出《楞严经》,乃佛家禅定功法原则。道家丹功,亦以为炼丹要诀,如《黄庭经》曰:“观志流神三奇灵”,“随鼻上下知肥香”。儒家气功特别是宋儒讲“静坐”、“宴息”、“养气”、“调息”,亦以之为正法,如《朱子全集》所云:“鼻端有白,我其视之。”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无不讲究修身养性。儒家是气功系统,如《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不动心也有道,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道家是丹功系统,如《老子》曰:“有欲以观其窍,无欲  相似文献   

6.
一、何谓“知言”?《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这样的记载:学生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何谓知言?”孟子曰:“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可见,孟子“知言”主要表现在:片面的言辞,知道它欺骗隐瞒、掩盖遮蔽的原因;浮夸的言辞,知道它不切实际、虚晃失陷的原因;邪异的言辞,知道它诡异狡黠、偏离正道的原因;搪塞的言辞,知道它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的原因。孟子对“知言”的回答,意味着他善于分析研究他人的言辞,  相似文献   

7.
盖光 《管子学刊》2002,(4):21-26
重视生命的存在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的生命智慧是在生与死的对应中,探讨生命活动中的伦理性内涵。孟子的“浩然之气”作为具有超越意义上的精神性存在方式,是通过“养心”而走向“养气”的生命体验,是在“乐生”智慧中感受生命活动的快意存在,更重要的它是将“浩然之气”升华为“充实而有光辉”的审美精神,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养气”工夫,自二程提倡以来,便成为理学的核心话题之一。朱子老师李延平的独到理解丰富和发展了这个话题。他极为突出养“夜气”的地位,而对“浩然之气”采取回避的态度。在他那里,“浩然之气”和“夜气”虽然都是人体内生之气经过义理规范、调顺出来的结果,但有着明显的区别:“浩然之气”是实践主体在“养勇”、应事的情境中出现,带着外发、刚硬的色彩;而“夜气”是学者明显思维、情感活动停息后自然呈现出来的,更具内敛涵养生发的品格。虽然“养夜气”、“体验未发”两项工夫相近,但前者更方便初学者下手。这正是延平主动引导朱子从事“养夜气”工夫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庄子“吾丧我”的解释历来受到注家关注,在“吾”“丧”“我”三字均有意义之不确定的情况下,以往学者较多关注“吾”“我”的解读,甚至形成了“求吾”和“解我”两条诠释路径。然而,从“吾”“我”入手解释“吾丧我”,是将“丧”的意义一般化,由此带来实践中不能实现的缺陷。本文认为“丧”字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吾”“我”的理解方式。无论是其在短语中的动词词性,以及其在文段中表现出的实践真切性,还是作为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的工夫指点,“丧”字的隐喻较之“吾”“我”更具基础性。可见,“丧”的意义值得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语·微子》说: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所称“吾老矣,不能用也”的话,象是孔子说话的语气。何晏注:“以圣道难成,故云吾老不能用。”这“吾老”更象是孔圣自指。但是这样的理解未必确当,因为《孔子世家》说:  相似文献   

11.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将听吾计”一语出自《孙子兵法》之《计》篇。原文为:“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的美学,以教化为其基本品格。远在孔孟以前,古代的政治家和宫廷的教师们已经将礼教和乐教作为贵族弟子的基本教育系统地予以实施并且颇获成就。礼乐文化或史官文化是一个连续的、在积累中前进的文化。原始儒家也不能例外,自称“吾从周”的孔子只是接着商周两代将其礼乐文化提炼、进升为儒家哲学和教育学,美学是渗透在两者之中的。孟子的美学以其养浩然之气的人格而显得极有个性,但其总的方向还是与礼乐文化的善的目标和儒家的救世主义全然一致,也是在传统中的革新。苟子讲到礼乐,这样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  相似文献   

14.
从“心”看《齐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物论》不仅是《庄子》、也是先秦诸子中义理最为富赡深邃的篇什之一。历来诠解《齐物论》,多视内中“吾丧我”为全篇之关钥,但笔者认为,如不探及“心”的层面,则“吾丧我”何以可能终究有虚悬无着落之感。一、从“心”看“吾丧我”“吾丧我”乃是南郭子綦答颜成子游之问。子游之所以问,乃是惊异于子綦今昔“隐机”之异,遂有槁形、灰心之问。因而今昔“隐机”之异也就坐实到“形”和“心”两方面。这两方面是子綦之所呈现而为子游之所目击。子游之问虽是两个并列句,似无分轻重,但先言形而后及心,正密契目击的次第。目击形如槁木后方进到…  相似文献   

15.
巧与拙     
《论衡》里记载这么一个故事: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者?”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 “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 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文献资料上看,作为独立概念出现的“气”是从《孟子》的“浩然之气”开始的,但是作为一般用词,“气”字在《孟子》之前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比如,《论语》中就有四处提到了“气”字。也许是由于《论语》中的“气”还...  相似文献   

17.
"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如何理解"浩然之气"也一直是孟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孟子·公孙丑上>在"浩然之气"的一段文字前,又提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所以学者往往用"体之充"之气来理解"浩然之气",或未对二者做出明确区别.  相似文献   

18.
儒家人文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包括“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旨归、“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的文化关怀以及“取物限量,取物以时”的道德规范。以科学的理性精神实现对儒家生态伦理的现代回应,无疑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伦理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孟子"浩然之气"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之气"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特有的概念,养"浩然之气"是孟子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由论意志坚定的"不动心"而及"浩然之气",后者是精神心志之气而非生物之气;养"浩然之气"需"配义与道"、"集义而生"、"心勿忘"、勿止勿助,是一长期的道德积累和践履进程而非神秘不测的意志内省;孟子言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并非意在"以人合天",而是文学夸张、自信张扬.  相似文献   

20.
浩然之气     
万物阒寂的静夜,挑一盏灯读《孟子》。公孙丑问:“敢问何为浩然之气?”孟子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干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行有不慊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