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词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沉淀,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明显地反映中国文化及政治各个方面的实体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起源及其精神。但在国际大趋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由于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等而成为汉英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很多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也不尽如人意。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特色词语特点,通过对大量例子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中国特有词汇及表达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经佛典的翻译,新的宗派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佛教俗语,对汉语词汇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淇  刘希平 《心理科学》2016,39(4):820-826
采用隐蔽翻译启动范式的词汇决定任务,研究了三类中韩同形词的词汇表征,被试为30名熟练中韩双语者,以翻译方向和词汇类型为自变量。发现中韩双语间存在不对称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这种不对称性与同形词类型有关;语义的启动效应大于语音的启动效应。说明完全和部分同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共享的,异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分离的;中韩双语同形词的词汇表征为双重心理词典模型。研究结果支持了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词汇联想实验,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翻译训练对大学生心理词汇概念联结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翻译专业大学生的母语心理词汇与二语心理词汇概念联系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母语,二语的概念联系较多受语音和字形等非语义联系的影响;②翻译训练和实践可促进大学生英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联结,减弱英语词汇语音和字形等语言形式的影响;③翻译训练和实践对大学生心理词汇的主题关联联系意识的促进效应高于对其分类学意识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5.
王郦玉 《宗教学研究》2005,30(3):153-155
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汉语的词汇、音韵、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拟在纵向梳理这一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的历史脉络,横向分析汉语因此所受影响的几个方面,以丰富和加深对于中国语言文化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圣经翻译"似乎是现代社会中一项"不为普通信众所知"的教会事工。但事实上,圣经翻译的工作哪怕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世俗社会里,也仍然牵涉到许多相关因素,比如说译经者群体对目标语的文化上的理解(汉译圣经曾经就"神"和"上帝"、"浸礼"和"洗礼"词汇的选择和使用而出现争论和协商)、译经使用的源本、译经活动的旨趣等等。16-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圣经翻译不仅仅是一项学术和教会工作,甚而至于在历史事件表面看起来,其中政治考量和神学"斗争"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圣经翻译"成了新教和反改教的天主教双方互相争斗的场域。那么"杜埃版圣经"的翻译策略和操控因素就很值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最近由于工作需要翻阅了科学出版社出版陈孝禅教授等同志编篡的《英汉心理学词汇》一书。查阅过程中发现一些译意有仍探讨。 1.译义不够准确之处外文词典是阅读外文必备的工具书。译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理解和翻译。科技专业  相似文献   

8.
陈叶 《学海》2005,(1):173-177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贬谪或负面的.本文指出,"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它是鲁迅提出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与他的"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中医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包涵了译者与现实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探讨了认知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时中医术语及中医典籍<伤寒论>译文的分析,证明在中医文化传递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于语义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也涉及到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认知过程的映射。翻译原型论有助于进一步阐述翻译的认知过程。作为翻译活动中一种较为特殊和复杂的现象,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可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映射状态,每一种状态都有不同的翻译技巧和质量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圣经》作为一部外来经典进入中国文化语境时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帝”与“神”的译名之争、“大鱼”、“龙”的译名问题、上帝的“性别”之争.借此说明宗教经典的翻译与其它作品翻译的不同处及特殊性,并对何种翻译才能称之为最适切的宗教经典翻译的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金刚经》现存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笈多、玄奘和真谛等六种汉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是《金刚经》的第一个重译本。因为有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译经巨匠的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被看作是与鸠摩罗什差异不大而无新意的译作。但通过梵汉对勘与同经异译的比较可知,鸠摩罗什译本表现出明显的归化翻译特征,菩提流支的译本则表现出相对较为明显的异化翻译特征,在翻译上尊重佛经原典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保存了印度文化的特征,务求译出与佛教教义及礼俗相关的内容。菩提流支译本已经对鸠摩罗什的归化翻译方法进行了修改,这种修改得到了玄奘的认可与承继。  相似文献   

13.
以"管仲纪念馆前言"的翻译为例,主要探讨齐文化外宣中几个专名的规范翻译,就其中涉及古人的名、字、号的翻译规范,行文顺序,音译问题,作一分析、论述;并就"齐桓公""管子""齐文化"专名的相关翻译逐一探讨,疑义相与析。易于理解,方便记忆,内外兼顾,是翻译处理之遵循标尺。  相似文献   

14.
翻译过程中,由于存在多种跨文化因素的干扰,造成两种语言负载的文化信息不相匹配,这就是文化的不对等移植。从翻译主体的角度探析文化移植中的信息不对等现象将以《小城之恋》英译本为例,通过具体分析英译者孔慧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及在翻译中对异化、归化、侵入等策略的运用,探究译者在文化移植过程中对信息传递的影响,以期对王安忆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医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英译过程存在大量文化对应空缺现象,因而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中医典籍外译的关键步骤和难点。提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和选词标准,进而提出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基础上,对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直译法;中国物质文化独有词语的负载词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古汉语独有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省译或意译。目的是通过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和提出的翻译策略推动中医典籍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种不同的任务类型对熟练维汉双语者跨语言掩蔽翻译启动效应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词汇决定任务中,熟练维汉双语者在L1-L2和L2-L1两个方向上均表现出了掩蔽翻译启动效应,但L1-L2方向远大于L2-L1方向,即掩蔽翻译启动效应具有不对称性。而在语义分类任务中,熟练维汉双语者在两个方向上表现出的翻译启动效应量相近,具有对称性。结果支持Kroll的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 英译本的Word、 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严锡禹 《天风》2016,(5):28-29
圣经翻译,既是传教的重要手段,又是基督教融入传教目的地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传教士来到中国,通常都会在第一时间着手圣经翻译,唐代的景教士也是如此. 以阿罗本为代表的景教传教士一入长安,就立即着手两项工作:一是向皇帝唐太宗及其近臣讲解景教教义,《景教碑》称“问道禁闱”;二是经典翻译,即所谓“翻经书殿”.  相似文献   

19.
三、论玄奘法师的义译想谈这个题目,至少有两重事先必须致力的工夫:1.尽可能搜集玄奘所译经典的梵本,作详尽的对勘。2.对新译旧译作全面的比较研究。做完这两步工作之后,不但可以归纳出玄奘的翻译方法、翻译体例,而且可以总结出前人的翻译经验,作为今后翻译工作的借镜。但这些工作应该通过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里只就我平时所接触到一些个别问题谈一谈。我们阅读玄奘的译籍,首先感觉到的即是词汇与旧译常常有所不同,这是玄奘经过周密的思考,而把旧译的术语加以扬弃。如dhyana一词过去或音译为禅那,一般用音译、义译  相似文献   

20.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离开了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词汇量是影响语言交际的根本因素,词汇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从探讨目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入手,建构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词汇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