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五台山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中国佛教信徒向往的圣地,五台山的声名誉满海内外。五台山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研究五台山不仅是佛教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开发中华文化宝藏 ,发展中华文化事业,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同时,五台山还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具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和独领风骚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的广大游客。研究五台山,开发五台山的旅游资源,将会大大促进山西特别是五台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之,研究五台山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十分赞赏山…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具体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第五次五台山工作会议精神,由白清才副省长主持,于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日在省城召开了五台山研究会工作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五台山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工作。认为研究会成立一年多的时间,组织、吸引全体会员和热心参与五台山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各行各业的爱好者,初步开展了对五台山的综合研究。对五台山的一些重要历史文化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和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沟通了信息,加强了联系;  相似文献   

3.
在唐宋文学中,与五台山文化相关的意象非常丰富,既有文殊显现事象、清凉山文殊道场景象,还有大量的五台山僧、"五台宾"等人物意象,长松、琵琶、蟠龙等物象。唐宋文人通过它们表达对文殊智慧的崇拜、礼赞和对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宋时期民间佛道融合的世俗化信仰观念。这些五台山文化意象在后人反复使用和不断传播中,对丰富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形象、内涵以及扩大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就佛教史而言,五台山既是文殊道场又是佛教圣山,文殊信仰之外的其他菩萨信仰也是圣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观音信仰在五台山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唐代五台山观音信仰产生国际影响,宋代形成了以观音化身为信仰主体的大寺,元代五台山开始建设以观音法门命名的寺院,明代五台山出现了被当作观音化身的驻山高僧,清代五台山及其周边民间观音信仰促成了五台山观音信仰文化的繁荣。五台山观音信仰既具有国际化、跨地域特征,也具有仪式化、生活化、民间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地方政府对五台山的保护、开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它各大名山、旅游景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开发不够,效益不高,思想不够解放等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旅游的硬件开发多,却忽视了对五台山自然生态和历史文物的保护,使台怀镇寺庙中心区变成了高山闹市,给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了困难。我作为一个当时地方政府官员,又是五台县人氏,可对五台山的保护开发,没有很好地贯彻省政府关于五台山建设…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其主要是佛教文化,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是般若智慧的化身。般若智慧是一种圆满的彻底的辩证的理性的自我超越思想,是中国人民乃至东方人的一种生存智慧和高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一个法宝。因此说,文殊精神就是大智无我、平等自由、圆融和谐、创新发展。简言之,就是智慧、和谐、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9年8月12—15日在世界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由山西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山西省宗教事务局、忻州市政府、五台县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主办,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五台山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和我省各级领导,以及台湾、日本有志研究五台山的专家学者150余人,收到论文27篇,计30余万字。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是释尊的左胁侍,位于诸菩萨之首,所以五台山就成了中国佛教名山之首。随着文殊信仰的流布,五台山也传遍了国内外。至2015年计,国内有12座五台山,国外有3座五台山;而以五台(山)命名的寺(楼)等达20处。它反映了文殊信仰在国内外的传播,证明了文殊信仰是一种超越时代、地界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的世界佛教信仰,五台山是世界文殊信仰中心。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师、专家学者、嘉宾朋友们:在五台山申遗成功和第二十届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暨第六届佛教文化节开幕之际,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首届五台山论坛”的举办。本次论坛主要目的就是诚邀社会各界、海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积极探讨遗产保护管理措施,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我代表五台县委、县政府、景区党委、政府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很有幸参加五台山研究会成立25周年暨今后五年规划的会议。我来到五台县工作已整整一年。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区委、区政府以及五台山管理局向大会表示热烈地祝贺,并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五台山发展、五台县经济发展的各届人士、各位老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  相似文献   

11.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协调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许多青年医师希望自己能够很快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师,希望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建树,因而比较注意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就是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时候,千万不可忽视人文文化修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13.
14.
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是道教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领域里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5.
How are notions of hierarchy and equality structured cognitively, how do they link to the self‐concept, and how do they develop? Building on the base of work on horizontal/vertical cultural distinctions (Shavitt, Lalwani, Zhang, & Torelli, 2006), this commentary discusses possibl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beliefs (e.g., egalitarianism versus group‐based dominance) and self views (e.g., active versus passive), which may allow for a deeper examination of the horizontal/vertical dimensions. Integrating insights with those from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this commentary calls for more work on silence and time, as well as research that examines the antecedents of status and the dynamics underlying “boundary‐shifting”.  相似文献   

16.
先秦齐、鲁两国作为周王室分封在东方的重要诸侯国,虽然同处东方,但所处地域的地理环境还是存在差异,而且各自所奉行的治国策略也不相同。文化作为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与发展而有意识地进行的物质创造与精神创建,决定了齐、鲁文化之间必会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本文借助现有文献对齐、鲁文化的渊源、政治、经济、习俗、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异同比较阐述。  相似文献   

17.
18.
Culture, in a semiotic cultural psychology, is defin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ivation—the meaning making processes that give meaning to the world (Valsiner 2000, 2007a). However, the individual is not simply a process-machine in an empty world—there are both the external outcomes of meaning mak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based) as well as the collective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I argue to examine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more completely, one must look at these external influences that catalyze future cultivation processes. By examining the power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Umwelten) and group-internal (myths, morals), a much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can be accomplished beyond examining the individual’s process of meaning making. Further work into examining the objects that affectively activate the individual as well as group action and meaning making is called for and examples of such studie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依据人文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方式,从体育文化的视角对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泰沂山系的东夷族人,所创造的东夷文化中所蕴涵的体育文化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东夷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东夷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培育了特色鲜明的东夷文化;而发达的东夷文化中蕴生了诸多体育文化的萌芽:东夷文字、夷人体格、原始崇拜、礼仪习俗及音乐舞蹈娱乐中所蕴涵的体育文化因子,为后世体育活动的产生、发展及至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化差异的认知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升 《心理科学》2007,30(4):1002-1005
文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影响着认知。在从视知觉、痛觉、时间知觉等基本的感知觉过程到面孔识别、记忆和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中,都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近年来,文化对认知括动的影响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甚至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也已经被用于其中,预期文化差异的认知影响作用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