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天风》1993第二期“不如不知”一文后,颇有所感,心潮汹涌。今提出不成熟意见如下。 首先,我认为“不知”是不存在的东西,而你  相似文献   

2.
看了“‘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吗”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六期,下简称《王文》)后,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王文》说:坦白是否从宽,“这要由犯罪的性质决定。”又说:“某些较轻的罪行,犯罪分子主动坦白,是可能得到从宽处理的;但某些犯罪分子由于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虽然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能够坦白犯罪事实,也是不能从宽处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我所承担的国家课题的结题成果,诸葛婴同志看到后写了书评《勇气与眼光》,(见《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下简称诸文人诸文主要是对我曾经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有不同看法。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值得欢迎的。然而,诸文所提出的问题、对本人的指责及其该文自身的严重失误,我觉得都有必要给予回答,且愿借此机会请教于学术界同仁。一、关于“马克思的箴言”诸文大段引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64-265页的话,意在指责本人“不去考察原意,应该说有点儿戏”。这里有个问题:假若作者真的“仔细…  相似文献   

4.
李世峥 《天风》2012,(1):53
"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风,看见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这是记载在《路加福音》5章的一个神迹,《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也有记载。近日再读这个神迹时,我被其中的一个细节深深地吸引,这个细节就是大  相似文献   

5.
周华耀 《天风》2016,(1):12-13
正做父母其实是一个威长臼勺过程,其间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艰辛,更是生命的成熟。女儿上幼儿园后,因为身边很多同学经常提起自家的弟弟或妹妹,又读了《不一样的卡梅拉》里的《我想有个弟弟》,有段时间她总缠着我说"我想要个妹妹,哦不,我想要个弟弟,因为我已经有好几个妹妹(亲戚家的)了。"我便回答她:"那你好好祷告。"这么讨论着,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这件事都隐隐有了期待。  相似文献   

6.
去年第五期《佛教文化》所刊的牟钟鉴先生一篇文章《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被国内外影响甚大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宗教究竟“应持何种态度”似乎成了《佛教文化》期刊一个甚为微妙的“情结”。今年的几期卷首语,也多半是围绕这个“情结”来说的,承读者谬许。近日还有《读书》杂志的读者,拿来上面一篇我的文章《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与我探讨,探讨的还是这个“情结”之下的话题。坦率地说,对宗教究竟“持何种态度”固然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佛教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新的发明见解。因为…  相似文献   

7.
怎样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項晴同志的《“合二而一”不是辩证法》一文对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提出了批評,认为后者文章的基本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把“合二而一”看作不是辩证法。我讀了之后,对比了两篇文章,觉得項晴同志的文章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不能否认客观事物的“合二而一”項晴同志认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是正确的。但是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对立起来,只承认一分为二,不承认合二而一,我觉得这是不全面的。誠然,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把任何事物看作死板一块的观点,而  相似文献   

8.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9.
《心理世界》今年第三期发表了我的一篇心理方面的文章.题为《富姐为何不开心》,文章是以问答的形式写的,一位富姐向我倾诉她心中的苦恼,然后由我为她排忧解难。 为了下面的行文,这里简要地叙述一下富姐来信的大致内容:富姐名叫云妙,现年32岁,原在某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分到一家中学教书。不久,她辞职下海,自办公司,经过几年拼打,她的  相似文献   

10.
贵刊1982年第3期《“非”的妙用》一文写道,“由于对‘非’字的逻辑意义不甚了解,致使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下,‘非’字用得不当,从而作出不恰当判断的现象还是常常见到的。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家里很忙,你别去看电影!’‘我非去!’‘那是我的铅笔,你不要拿!’‘我非拿!’……这些句子表达出来的意思,同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毛病就是‘非’字后面没有‘不’字。”其实并非如此。作者只道出其一,未说出其二。《现代汉语词典》“非”字条指  相似文献   

11.
我在《哲学研究》 1998年第 10期发表了《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一文。文中提出 ,列宁没有提出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而斯大林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孟庆仁同志在《哲学研究》 2 0 0 0年第 9期上发表了以《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是一个过程》为题的商榷文章 ,认为我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 ,并对我的论点和论据作了反驳。我认真阅读和思考了孟文的反驳。但是 ,纵观孟文全文 ,作者对我的反驳 ,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  相似文献   

12.
笔者注意到这个问题是从瑞士比较法学研究所的胜雅律教授的一封来信引起的,胜雅律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还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他从《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上看到我的那篇《“后生可畏”新解》后,来信问了我一大串问题,其中问题之一是:在孔子,更扩大一些说,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女人算不算人。他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对孔子一句话的理解不够准确。那是《论语·泰伯》第20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 “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 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 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5,(8)
<正>《何西阿书》6章记载:"主说:‘以法莲哪,我可向你怎样行呢?犹大啊,我可向你怎样作呢?因为你们的良善如同早晨的云雾,又如速散的甘露。因此,我藉先知砍伐他们,以我口中的话杀戮他们,我施行的审判如光发出。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上帝,胜于燔祭。'"(何6:4-6)这里的"以法莲"和"犹大",代指整个以色列民族。先知何西阿时代,这个民族依然保持着信仰的礼仪,却失去了信  相似文献   

14.
“后生可畏”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生可畏”一词出自《论语》第九章《子罕篇》,原文如下:子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近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对这段话的翻译是:“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不值得惧怕了。”’应该看到,这样的解说由来已久,更远的且不说,就以号称大儒的朱衰老夫子为例,他的《论语集注》的注释是:’‘孔子宫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  相似文献   

15.
“不动心”     
正"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老师:"您若是做了齐国卿相,能够推行自己的理想和主张,由此成就霸业,甚至是大一统的王业,那是不奇怪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您是否动心呢?"孟子回答:"不会!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相似文献   

16.
陈志华 《天风》2013,8(8):47-47
耶稣在论及做其门徒代价的时候,说道:"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4-37)其中的意思让不少信徒费解,更是令初读圣经的教外人士产生严重误解。如清朝著名的学者王炳燮因误读《马太福音》12章46节至50节的经文而说道:"……犬羊不知有父,尚知有母,耶稣不认其母,犬羊不如。  相似文献   

17.
《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话。句中两个“不”字,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来,许多《论语》注疏家,都把它当实词去理解,把“不勤”、“不分”,解释为“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这种观点,解放后一直沿用。1962年4月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63页《荷蓧丈人章》“注解四”说:“‘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注解五”说:“‘五谷不分’,分,皇侃《论语义疏》作‘播种’解,朱熹作‘辨’解,都讲得通。皇侃说:‘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朱熹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现在一般采用朱说。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对“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一句,是这样译的:“老头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5,(1)
<正>《约翰福音》10章记述了主耶稣以"我是好牧人"为主题的一次讲道。这次讲道的听众,以犹太人为主。所以,对于"牧人"这一概念以及"牧人"所指代的上帝,听众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几乎每个犹太人都能脱口吟唱大卫的经典圣诗:"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诗23:1)耶稣这次讲道的主旨,是要阐明他是"好牧人"这个事实,但涉及的内容却较为广泛,帮助犹太人正确理解"羊圈"与  相似文献   

19.
<正> 《论语·先进》载: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的这段话较为费解。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杨先生的译文,乃本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略有取舍,总之是指仕进选用人才之事的。平日读古书,我发现古人引述前人的话,有时不拘泥于文字而檃括其大意。像上引孔子这段话,后人就说成: 礼失而求之于野。(《刘歆让太常博士书》)  相似文献   

20.
近读贵刊98年第二期《且慢说“不”》一文,对作者“深深体会了书中(指《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何以说不》二书)表露出的一种狭隘的情绪后”所表露出的戈尔巴乔夫式的博爱宏大胸怀,不免有所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