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兴 《法音》1995,(10)
《那先比丘经》节选广兴《那先比丘经》虽说是以经而命名的,但它并非佛陀所说,它记载的是公元前二世纪入侵印度的希腊系国王弥兰陀与印度的大德比丘那先的一场有关佛法的问答。在此经中,弥兰陀王作为一位在家佛教徒与那先比丘讨论了许多至今人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人为...  相似文献   

2.
厚仁虔诚的韦提希王妃 国母王妃 亲见弥陀 大王被禁 王妃送食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记载着韦提希因佛神力得睹阿弥陀佛圣容的故事。 韦提希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的王妃。生一王子名阿阇世,因受提婆达多怂恿,将父王幽闭于七重室内,禁绝饮食,企图将他饿死。  相似文献   

3.
墨岩 《佛教文化》2011,(4):12-19
王连茂站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巨幅“海交图”前,指点着昔日僧人们往来泉州与海外的线路。“公元562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舟至泉州,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原本他是准备在此换乘大船去马来半岛的。”“因为找不到更早的材料,所以把拘那罗陀来此弘法,作为泉州海外交流历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那烂陀寺(NalandaTemple)印度佛教著名寺院。位于巴特纳城西北7英里处。据《大唐西城记》载,当地的森林水池中有名那烂陀的神龙,寺因以龙名而得。据说佛陀曾在此宣法,淫后不久,帝日王在此建寺。也有说是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护法者阿育王捐地施建。佛教...  相似文献   

5.
舍利的安奉     
一、舍利的由来舍利,为梵语Saarira的音译,又译“设利罗”,意为“身骨”,指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烬。舍利有两种,一为法身舍利,即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教经典。《妙法莲花经》卷四《法师品》云:“经卷所在处,皆应起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下》也说:“印度之法,香木为泥,作  相似文献   

6.
徐冲 《法音》2023,(2):44-50
<正>自古以来,中印两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之间冲突与对抗的文化交流不同,中印文化交流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而佛教东渐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雅利安中心”之称的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文学产地,印度本土的故事集以“海”“簇”为名,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等,鲁迅就曾以“大林深泉”形容印度故事的丰富性。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7.
泉州古称“佛国”,历代高僧辈出。晋、隋以来,佛寺兴兴废废,不计其数。现有寺名可考的达400多座,尚存者215座。泉州佛教与海外各地的关系源远流长,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方面。早在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就有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来到泉州,住在九日山翻译《金刚经》,现在九日山西峰一块盘石,据说是拘那罗陀当年翻经之处,人们称为“翻经石”。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跟随他去日本的18位弟子中,有一位是泉州超功寺僧,在日本担任戒师。  相似文献   

8.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唐朝于阗国的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在武则天的时候来到中国,这部经也是武则天请他翻译的。实叉难陀曾经重新翻译过《华严经》,晋朝最早翻译的《华严经》是《六十华严》,实叉难陀翻译的是《八十华严》。《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简称《地...  相似文献   

9.
檀丁的长篇梵语小说《十王子传》中透露了不少密教信息。从中可以感知,公元7世纪后半叶的印度佛教已经比玄奘访问印度时进一步衰落,而密教修行却在民间迅速发展。悉陀、苦行者等是主要的密教修行者。念诵咒语、运用手印、实行火祭等是其主要修法,获得法术是其主要目的。当时的密教修行已经与湿婆崇拜相结合,也与性力崇拜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阿吒力是梵文“Acarya”的音译,意为“轨范师”、“导师”、“正行”。白族称之为“阿吒力轰”,直译为汉语就是阿吒力教的意思。阿吒力教是佛教密宗的一支,大约在唐朝之际传入今云南大理地区,元、明之后逐步衰落。阿吒力教的主要修行方式有诵咒、结印、祈祷,有所谓“三密”即语密(口诵真言)、身密(手结契印)、意密(心作观想)之说。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区流传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权南诏与大理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据文献记载,阿吒力教是由印度高僧赞陀崛多直接到云南传播的。赞陀崛多在云南地方史乘中…  相似文献   

11.
那烂陀寺祭     
那烂陀寺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位于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市东南二百多公里处,即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艰辛西行、顶礼膜拜的圣殿、气势无比庄严辉煌的“西天大雷音寺”。早在公元12世纪,那烂陀寺就已被战火毁灭,现在只留下一处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遗址。在我心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了《圣教论》汉译本(乔荼波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巫白慧教授由梵文译成汉文)。2000年,该馆又将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再版发行。《圣教论》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吠檀多”学派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从七世纪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它不仅在印度知识分子中,而且在印度普通人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性的影响。吠檀多哲学对中国人来说似较陌生,而对它的根本经典《圣教论》更不甚熟悉.。现在,《圣教论》汉译本的再版,对当代印度主流哲学——“吠檀多”进行介…  相似文献   

13.
郜琳 《法音》2023,(10):57-64
犍陀罗国是十六国时期北印度文化中心,也是梵语语法家波你尼、佛教诸论师如那罗延天、世亲、无著、法救、如意、胁尊者等的故乡,在《大唐西域记》(下文简称《西域记》)中又被称为健驮逻。东晋高僧法显从帕米尔高原出发,曾到过此处,并在《法显传》中记载,此地当时被分为三个国家:宿呵多国、犍陀卫国和弗楼沙国。到唐代玄奘西行时,这里统称犍陀罗,隶属于迦湿弥罗国。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8,(1)
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赴印度访问本刊讯应印度那兰陀大学校长巴鲁瓦博士的邀请,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赴印度参加了于1997年12月8日至10日在那兰陀举行的第22届国际佛教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为“当代社会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关系”。参加大会的代表共...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祈福》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蓝毗尼花园,佛教创始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在这里诞生。公元纪前后,佛教传入巾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悲智双运和济世利生的精神,成  相似文献   

16.
一、《乔荼波陀颂》作者及其年代《乔荼波陀颂》一书是印度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吠檀多不二一元论派的经典性著作, 作者为乔荼波陀。该书对印度的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确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也对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商羯罗的理论形成产生过影响。因此, 对《乔荼波陀颂》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乔荼波陀是否为一历史人物, 至今仍有争论。其名字Gaudap · da中, Gauda· 是姓名, 可以直接这么称呼, 也可以加上 p da的尊称, 还可以加 pada, cara a, c rya。商羯罗称呼他为Gaudap · d c rya, 或者Gaud c rya· 。商羯罗的直传弟…  相似文献   

17.
孙晶 《世界哲学》2009,(5):72-91
本论文主要将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乔荼波陀的哲学思想与佛教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持“无我论”观点的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无自性实体可言;万物都为因缘和合聚散而生灭。持“有我论”观点的吠檀多派则认为存在着一个精神绝对体(梵我),它是事物生灭的本源;现象世界随生随灭,而它恒常不灭。本论文认为,乔茶波陀作为印度正统派哲学家,在他的著作《圣教论》中却处处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偏爱,接受了佛教大量的影响,运用唯识宗和空宗的理论来为自己的吠檀多哲学作论证。  相似文献   

18.
羯陀奥义书     
印度最古老的圣典是吠陀经典。吠陀之后是婆罗门祭师们编纂的《婆罗门书》,附于其后的义理解释之书是《森林书》,附于《森林书》后的是《奥义书》。《奥义书》编纂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8—5世纪。其作者多半是一批怀疑吠陀祭祀有效性的智者。《奥义书》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宇宙的本质或本原。印度人相信,只要人的思想能够把握宇宙的本质,人就能与本质合一,从而获得解脱。死亡也是《奥义书》的重要议题。这里《羯陀奥义》既论及死亡之神阎罗,也论及最高的真实与宇宙本原。读者只要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同样的问题也吸引着出现于稍后一些时候的佛教智者们。这部奥义书很短,译文明白通俗,这是因为英译者已经先行疏解了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古印度摩揭陀国,领域大体相当于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方。国都王舍城五山环绕,五山中耆阇崛山最高,位于城的东北部,峰峦秀丽。据传山中多鹫,又山顶酷似鹫,因得名鹫头山,或称鹫峰、灵鹫山。此山正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说法之地,《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云:  相似文献   

20.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