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家名相通释》要览陈士强《佛家名相通释》,二卷。现代熊十力著,成于1936年秋。通行本有北京大学1937年刊行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7月重排本。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又名定中、升恒,中年以后改名十力,字子真。晚年自号黄...  相似文献   

2.
熊十力(1885-1968)原名定中、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早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1918年以后,脱离政界,从事理论学术研究和著述。熊十力曾在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先生学习佛法,以后由佛转儒,归宗易学。1923年始在北大讲授《新唯识论》,蜚声海内;抗战期间入蜀,曾讲学于复性书院和勉仁书院。解放后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熊十力的哲学著作,除《新唯识论》外,还有《破〈破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因明大疏删注》、《读智论抄》、《读绎示要》、《论六经》、《原儒》、《体用论》、《明心篇》和《乾坤衍》等。  相似文献   

3.
黄敏 《现代哲学》2017,(4):140-147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的外王学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44年撰写的《读经示要》标志着其儒家外王学体系现代建构的成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推动熊十力重新思考儒家外王学。他力图结合时代思潮,以社会主义思想解释儒家经典,1956年出版的《原儒》一书是其代表作。《原儒》仍然承续着《读经示要》中借对六经的诠释来发挥儒家外王学的思路,但在经典谱系、解释思路、核心思想上都产生了裂变,体现出熊十力晚年外王学体系新建构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与梁漱溟、熊十力被誉为现代中国的三大儒,他们三人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继往圣,开绝学,是他们三人共同的信念。然而他们的思想方法,理论结构又各不相同。后人有“马重在‘尊德性’,熊重在‘道问学’”之说(杨玉清:《关于熊十力》,《玄圃论学集》)。这个说法大体上符合事实。马一浮生前对熊十力、梁漱澳有过评论,他评梁漱澳“只重事功而忽视心性根源”。评熊十力“骛于辩说而忽于躬行”(梁培宽《先父梁漱漠与马一浮先生》,《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从这些评论中可以体味出,马的思想路确乎是重在“等德性”,他…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1930年冬,我发心出家,从江苏江阴到杭州,住在孤山广化寺,当时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也住在那里,因而相识。据他的弟子们说,熊十力正在著《新唯识论》,由于我对于唯识义理尚未进行研究,所以没有向他请教。后来我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住了几年,研究过佛教各宗派的理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尊闻录》、《十力语要》等也已先后出版,并且引起了论战:如《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沦》等,我乃于1936年冬,陆续在友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李源澄所办的《论学》杂志上发表《评熊十力所著书》一文,并寄给寓  相似文献   

7.
郭齐勇,1947年10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78年至1984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至1990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萧父教授。1993年起,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育部聘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执行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著述有:《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业强出版社,台北,1994;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钱穆评传》…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在 2 0世纪的中国哲学中 ,熊十力是世所公认的哲学大师 ,他的“新唯识论”是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哲学走向融合所创造出的不可多得的哲学体系之一。近 2 0年来 ,学术界对熊十力哲学的研究 ,队伍从无到有 ,成果由少渐多 ,声势也越来越大。最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精心印制推出的《熊十力全集》 ,即是集合了众多学者之心血、经学术界和出版界多年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结果 ,也是熊十力哲学研究将走向新纪元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从 1 983年初开始 ,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者便酝酿整理和出版熊十力先生的著作 ,后经过协商 ,由肖父和汤…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11.
研究《周易》生命哲学,单向度地从宇宙论演绎太极阴阳变化,或从心性论凸显易道生命实践的主体能动性,都无法实证宇宙大生命一体贯通的诚明合一之境。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和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哲学创新的最深邃的理论源泉和精神根基。宇宙本体与生命主体圆融为一,以生生之道涵化主体心灵,用主体心灵担当天地之情,成为熊十力《新唯识论》生命哲学理论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20世纪哲学家中,熊十力无疑是一位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杰出人物。1949年新中国成立,哲学界的著名人士金岳霖、冯友兰、贺麟等不但拥护共产党,而且热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虚心接受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熊先生则表示拥护共产党,但声明不能接受唯物论,也否认自己是唯心主义者。从这些不难看出熊先生的个性。1935年,在一次谈话中,熊先生对年轻的张岱年先生说:“冯芝生说我的《新唯识论》无所谓,我的书怎么是无所谓呢?”过了一段时间,张先生见到冯友兰先生,便转问:您为什么说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是无所谓呢?冯先生回答:“假如《…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湖北黄冈人,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代哲学家。熊氏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尔后究心哲学,平生著述颇多。熊氏学术,大抵以出入华梵为主,欲冶儒佛于一炉,并受到西方近代哲学的某些影响。当今海外一些学者认为,熊十力的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哲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熊十力思想,本“从大乘空有二宗入手”。其由投契佛法,而归宗孔《易》,得力处唯在“体用不二”之论,中岁以后,舍佛学《易》,晚著《体用论》、《乾坤衍》诸书,标明以大《易》  相似文献   

14.
1985年12月26日至29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在熊十力故乡湖北黄州联合举行了纪念熊十力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苏联、日本的专家学者,熊氏生前友好、学生及亲属共100多人。会议收到有关回忆文章和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一部。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熊十力其人其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实事求是的评价,集中展示了我国近年来研究熊十力哲学的新成果。一熊十力其人其学总评价熊十力(1885—1968)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远在本世纪初,他就投身反清民主革命。由于痛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他转而从事哲学研究,思考中国落后、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思想教训。自1932年熊十力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秦平 《哲学动态》2004,13(12):26-29
自1932年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问世以来,学术界关于熊氏哲学的研究不绝如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海内外熊学研究状况可参阅郭齐勇著《数十年间海内外熊学研究动态综述》一文[1].其后迄今的近20年间,熊学研究进入高峰期,著述不断、创见迭出.本文试对这一时期熊学研究状况做一番梳理,以为研究者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16.
熊十力由佛转儒后,思想可分为研究儒家学问的第一阶段和修订内圣学著作以及发挥外王学思想的第二阶段。从哲学层面说,在第一阶段,他侧重对儒家孝义和《孝经》作哲学义理层面的研究。在第二阶段,因侧重论述"均平"的政治理想,他对所谓孝治派和《孝经》的批评达到最高点。从政治层面说,他反对帝制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因而两个阶段都反对对《孝经》的政治性解读。熊十力的孝论及其《孝经》观,展现了其儒家学问涵养与应世关切之间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专著。共分文化观、形上学、心物论和哲学史4篇15章。第一篇“文化现”包括“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其文化多元主义”(第1章)、“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马克思·韦伯中国文化现”(第2章)、“冯友兰的《新事论》及其文化观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第3章)、“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第4章);第二篇“形上学”包括“熊十力体用论的宇宙论”(第5章)、“马一浮哲学的理气体用论”(第6章)、“冯友兰新理学哲学要论”(第7章)、“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第8章);第三篇“心物论”包括“熊十力《明心篇》的明心论”(第9章)、“马一浮哲学的心物  相似文献   

18.
在史与思之间——访杨国荣教授本刊记者杨国荣,1957年10月生于上海,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著作有:《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孟子评传》、《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实...  相似文献   

19.
自七十年代末以来,王学,即阳明学开始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与研究,海外研究王学的现状也渐为国内学界所了解。但就我们所知,将阳明学作为一起自明中叶迄于近代中国,影响中国达四个半世纪左右的思潮加以剖析阐明者,至今尚付阙如。杨国荣同志所著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正是在这一领域中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它将王学研究推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传统的诠释与转化——访郑家栋副研究员本刊记者郑家栋,1956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于儒家哲学与儒家思想史特别是当代儒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学概论》、《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当代新儒学论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