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早期问题行为发现量表、社会技能测量量表对 12 0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进行测量 ,其中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各 6 0名。结果发现 :1.学习困难儿童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存在明显的问题行为 ;2 .学习困难儿童相对于其非学习困难同伴社会技能低下 ;3.学习困难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技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测验题对小学四年级单纯型数困儿童、混合型数困儿童和普通儿童问题理解阶段、问题整合阶段的差异,以及问题表征能力与数学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单纯型与混合型数困儿童有效识别信息的能力弱,难于利用相关信息和排除干扰信息。(2)单纯型数困儿童比混合型数困儿童更擅于运用图式表征策略。(3)图式表征策略能促进数困儿童应用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特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承芬  赵海  付宗国 《心理科学》2000,23(4):421-424
本研究通过向62名学习困难儿童和56名非学习困难儿童呈现数字和图形两种记忆材料,就主试控制和被试控制条件下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找出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水平明显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而且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回忆量均有较高的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题解决类比任务范式,考察了学习能力、知识经验对90名小学4年级儿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类比问题解决及策略运用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问题解决的质量上,学习能力具有显著制约作用,学习能力越高,问题解决成绩越好,而知识经验作用不显著;在问题解决速度上,学习能力和知识经验作用均不显著。(2)学习能力对问题解决策略运用的总体分布、高级类比和非类比策略运用具有显著性作用。(3)不同知识经验对策略运用总体分布及高级类比策略有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516名四、五、六年级的、学参加了本研究,有效被试505人.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习优秀、学习一般儿童相,其注意力更不集中,更容易分心;他们更多动,冲动性更强,行为问题更多;他们的同伴关系更糟糕,在同伴中的地位更低.  相似文献   

6.
学习困难儿童的神经心理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研究用中国修订的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HRB(m)-RC)、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韦氏记忆量表(WMS-RC)和分类测验测查9—14岁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各50名。研究了学习困难儿童的神经心理特点和神经心理功能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从神经心理学角度来讨论学习困难的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7.
西方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速 《心理科学》2005,28(1):143-145
近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数学学习困难(MD)的研究不断地增加。本文阐述了MD研究的几个主要的方面:MD界定与鉴别的复杂性、工作记忆各个成分对MD的影响、MD数概念与计数知识的发展、MD算术策略的特征及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对MD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学习困难儿童诊断量表常模制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邵志芳  陈国鹏  单阳 《心理科学》2000,23(2):169-171
"学习困难检查表"在上海范围内向1067名被试施测后,本研究对所获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1)各变量原始数据的均数和标准差.(2)各变量原始数据有显著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3)信效度检验结果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4)制定了上海地区常模.  相似文献   

9.
非弱智学习困难儿童VTQ内部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承红 《心理科学》1998,21(2):183-184
1引言目前由各类学校筛选出来进行智力测验的学习困难儿童中有88.4%的被试并非弱智。其中28.9%的被试智商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有随年级升高人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学习困难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智力发展水平处于“中下”及“临界”水平的学生,他们占学习困难儿童总人数的59.5%,根据其智商“培智”学校不可能接收,在正常班级中成绩又难以达到升级的要求,有的甚至经过多次留级,仍然难有成效,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难题。通过对其智力结构的研究发现,他们与学习正常儿童的智力结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认知风格为依据,将合作学习小组分为场依存同质组、场独立同质组以及异质组。通过小组对开放问题以及逻辑问题的解决,考察不同认知风格个体、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考察问题解决过程对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体在解决不同类型问题时的过程体验不同。(2)问题解决过程在个体的认知风格和逻辑问题解决水平之间起调节作用。(3)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过程不同。(4)合作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风格对其问题解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认知风格为依据,将合作学习小组分为场依存同质组、场独立同质组及异质组,通过小组对开放问题以及逻辑问题的解决,考察不同认知风格个体、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水平。结果表明:(1)个体认知风格的作用依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2)异质组中存在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会成为有效沟通合作的障碍,进而影响异质组的问题解决水平,影响程度受到问题本身对沟通合作要求程度的影响。(3)异质分组能更好解决开放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本文界定了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概念内涵,构建了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型,进而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成人期人际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取向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开放式问卷,考察252名25至75岁的成人解决人际性问题的策略取向。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成人偏重于二级控制取向;成人前期个体较其他年龄段成人表现出更多的一级控制取向;情境因素对成人的策略取向有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不同年龄段成人所产生的效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实验通过人—机界面,对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策略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对学习成绩优、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和解决问题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上的差异比较后显示:学习成绩优、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尤其在问题解决的思考推理方向上没有类似专家和新手之间的显著差异;学习成绩的优、差对解决问题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上具有直接的影响;问题解决规则的选择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间接影响;对问题解决规则的掌握对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惯例是一种群体的程序化行为,类似于思维定势,其实验测量最早源于 Cohen 与 Bacdayan (1994)发明的TTT扑克牌游戏。研究选取35对两人组被试,在问题解决的框架下采用微观发生法的思路重新设计实验任务,探讨了两人问题解决中惯例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惯例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结果表明:(1)修改后的40局TTT扑克牌游戏中存在明显的惯例现象,这可以从可靠性、速度、重复的行动序列、基于特定策略的行为模式和偶尔的次优性5个指标进行验证和描述。(2)惯例的产生是在行为掌握基础上,不断进行表征重述的结果。这一过程体现了惯例的产生是程序性知识转向陈述性知识、无意识转向有意识、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以小学六年级思考型和冲动型儿童各32名为被试,通过考查儿童在完成不同难度拼图任务时的表现,探讨不同认知风格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认知活动和元认知活动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线与离线元认知监控均表现出认知风格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在简单和中等任务中,思考型的儿童运用更多的在线元认知监控,进行计划和检查的时间更长。离线元认知监控的差异只表现在简单任务中,思考型比冲动型儿童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预测和评价;(2)在问题解决结果上,认知风格不同的儿童完成任务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冲动型儿童解决问题的操作步数多于思考型儿童;冲动型儿童更多地使用主体参照策略,而思考型儿童更多使用线索推断策略。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有效地识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特定问题或生活境遇,积极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发现有效解决方案的自我导向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过程。首先分析了社会性问题解决的概念,介绍了相应的测量工具,然后着重分析了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如个性特点),最后总结了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影响效果。今后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社会性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拓展和社会性问题解决疗法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problem solving therapy (PST) would be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Sylvia (I. Caro, 2001), a 27-year-old depressed wife and mother of three. PST involves training individuals in five major processes: problem orientation, problem definition and formulation, generation of alternatives, decision making, and solution implementation and verification. We briefly describe a problem solving model of depression that highlights the moderating nature of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regarding the stress–depression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is model, we then delineate how PST can be specifically applied to Sylvia. This is followed by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base supporting the efficacy of PST for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9.
辛自强 《心理科学》2004,27(6):1344-1348
采用口语报告法收集了26名小学三年级儿童解决两道复杂的算术应用题时的口语报告和作业资料,探讨了问题解决中图式与策略的关系。结果发现,对二者关系的解释要以问题表征复杂性为中介:如果被试的关系图式水平较高,表征复杂性(特别是表征深度)也会较大,相应会选择领域专门性更强的快捷策略;如果缺乏必需的关系图式。表征深度就降低,甚至不能正确表征问题,这时只好使用常规策略甚至错误策略。这个结论适用于有多种表征和解题方式的问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