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立新  陶盈 《学海》2013,(1):136-147
人体变异物是指从人的人体衍变、异化而来的具有物的形态,包含人格利益因素的特殊物,其性质属于伦理物,是动产,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人体变异物从其成为物之后,其所有权的取得、支配、转移和消灭,遵循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则,但受到公序良俗以及其他方面的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2.
论意志软弱     
杨国荣 《哲学研究》2012,(8):98-106
考察行动与实践,常常面临意志软弱的问题。从知行关系看,意志软弱主要表现为"知其当行却未行"或"知其当止而未止";从理性与意欲的关系看,意志软弱则更多地关乎理性与意欲等之间的张力。在形而上的层面,意志软弱进而以可能性、偶然性的存在为其本体论的前提。对意志软弱的理解与应对,无法回避以上问题。一戴维森曾对意志软弱的特点作了如下概述:"如果一个当事人不遵循自己的较佳判断去做事,并且是有意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说他的意志是薄弱的。"(戴维森,第462页)"较佳判断"属广义的理性判断:它既不同于自发的意识,也有别于非理性的冲动,是基于反思、比较、权衡而达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庄子哲学中齐物与物物的主张,表面看来形成一对矛盾:一方面,强调齐物似乎有将人淹没于物中的倾向;另一方面,主张物物又使人脱离和超拔于物的层面。但若深入分析会发现,这对矛盾其实是可以自行化解的,庄子的齐物主张正是为了达成物物的目的。从齐物到物物,正是庄子哲学理论以人之主体性为线索的逻辑展开。但庄子哲学的主体性是价值维度上的主体性,具有非实体化的性质,不同于现当代哲学所批判的实体化的主体性,不会导致"唯我独尊"的主体性霸权。  相似文献   

4.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5.
阿伦特认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包含着"他未写出的政治哲学",因为康德真正的政治哲学是基于他对判断而不是意志这种人类能力的考察。阿伦特在康德的鉴赏判断中发现了判断的这种自主性能力,即在缺乏概念和规则同时又不放弃某种普遍有效性的情况下来判断特殊物的能力。判断不仅是在与共通感同源的共同世界中发生的,而且与"站在其他人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这种扩展的思想方式联系在一起,判断的必然性是一种通过想象力而成为可能的示范性的有效性。阿伦特对《判断力批判》的重构旨在表明,反思性判断力不仅是一种区分美与丑的能力,而且也是一种区分对与错的能力。我们必须像判断美的对象那样来判断对与错,因此,反思性判断力成为了政治判断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人体-环境”新系统医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提出以人为主体,将人作为一完整系统,人与环境合为大系统,以整体论的健康观为理念的“人体-环境”新系统医学模式,旨在更好地推动中西医结合和预防医学的发展,加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唤起健康和环保意识,以及更加重视政治和法律政策对现代医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中,"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对"物象"和"物"的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中与"人格"相对应;虽然"物"本身有不同层次的用法,但从根本上延续了理论划界的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是"物化"都尚不足以构成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的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8.
冷冻胚胎是辅助生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冷冻胚胎权利行使的纠纷越来越多。当人们对冷冻胚胎提出法律上的权利主张时,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如何体现人格尊严的伦理要求。冷冻胚胎是具有人格尊严的特殊伦理物。处置冷冻胚胎应当遵循维护社会公益、优先保护人格利益、禁止买卖和有限制的试验研究三个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工胚胎的法律地位问题,目前学界尚存在较大的分歧。在人性尊严和生育自决权以及生命救治的博弈中,各国基于国家政策、社会利益、法律继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对该问题持不同态度。针对人工冷冻胚胎法律地位的认定,学界有主体说、客体说、中间说三种,主体说将人格分为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与"人性尊严"的立场一致。从法哲学、伦理学、医学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可得出人工胚胎具有消极人格,应赋予其法律上主体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要求被试分别根据四种规则对同时呈现的两个图形做出"异同"判断,并对在四种规则下的"异同"判断的反应时数据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所得结果支持"异"、"同"判断是基于不同的加工机制的假设。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同"判断源自两个比较器,一个是和以往双过程模型类似的同一性识别器,该比较器只做出对两个物体完全相同的判断;另一个则是序列的、自终止的分析比较器。"异"判断源自于具有序列、自终止特点的分析比较器,该比较器在每次加工过程中,先加工某个维度的概率与是否注意该维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齐物"是庄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在《庄子》一书中,关于"齐物"的论说共有四种思路:一,内篇的"齐物"思路是,万物本齐,不齐只是世俗之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去除了"成心",则万物本齐的真相便可呈现;二,《骈拇》等篇的"齐物"思路是,万物本不齐,但若能各尽其性,那么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万物齐一;三,《秋水》的"齐物"思路是,打破狭隘视野的囿限便可知,万物的各种属性都只是相对的,与此相应,万物之间的各种差别也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万物齐一;四,《知北游》的"齐物"思路是,万物都由"气"而构成,因此,在构成的材料上,万物齐一。以上四种思路虽都指向"齐物",但各有所重,理据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2.
在人格成长过程中,理想教育和意志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许多家长和教师在教育青少年时都有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切身体会。遗憾的是,当前的思想教育课程缺少相应的学理阐述。事实上,华夏先哲往往通过"尚志"兼顾二者而言之,留下丰厚的可资借鉴的教育思想遗产,它们完全应该融入现代教育理论。因为其中蕴涵珍贵的科学价值,揭示了古往今来人才培养和人格造就的客观规律,并且切合现代科学的相关成果。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考察,高远的理想蓄积势能,坚毅的意志携载动能,从根本上保证成长中的人格"天天向上";同时这一学理根据也吻合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验证了的"有志者,事竟成"的古训。  相似文献   

13.
《名实论》中,公孙龙以"物"和"实"为阐述其思想的初始概念,强调对"具体可感之物的实"的认知和推断必须满足"位其所位"的要求。这一"名实论"和庄子、荀子及墨家学派的皆有不同,具有非常独特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忘足,履之适也"出自《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庄子所说的"忘足"之"适"实际上是一种"自适之适",这是关于主观的审美体验状态的描绘。主体忘却自己的欲求,摒弃自己的成见,包括对被观照之物的一切理性的、逻辑的认识,进入一种无目的的直接的自由观赏中,达到主观感受的至美至乐之境。从艺术创作角度看,当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足"、"履"正好合"适",也就是当鞋子刚好符合脚的尺寸,艺术规则与法度不仅不制约艺术创作的自由,反而是以一种最适合于表现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段出现时,"忘足,履之适也"体现的是一种创作自由达到顶峰的境界。从艺术欣赏角度看,"忘足,履之适也"在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质是艺术理想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一种不对对象进行概念辨析,同时又摒除主观欲望、成见的内心状态。当艺术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都自行消解,"忘足"之"适"便走到了最后的"忘适之适",达到了庄子所说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 人的疾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状态的疾病,另一类是社会状态的疾病。生理状态的疾病指的是人体的生理功能的异常,这一类疾病是客观的,有生物表现,人们无法否认。例如,骨折,肺炎,关节炎,不论我们是否注意到它,不论我们是否把它称作一种疾病,也不论我们怎样评价其好坏,它确确实实是一种生理功能的异常。相反,社会状态的疾病与人们的观念、评价和行动有关。社会状态的疾病之所以被称作疾病,是因为它偏离了现有的大家公认的健康和正常的标准,人们往往用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16.
法律原则能否作为判决的依据取决于个案中法律行为所体现出的道德强度的程度,表现为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向下看",准确判断在具体的个案中,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的违背程度;二是"向上看",全面考察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法律规则对道德规则转化的法律原则是如何回应的。埃尔默"谋杀被继承人"继承案,如果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的违背是严重的,也是为整个法律体系所不容的,该案适用法律原则具有有效性;相比较而言,泸州"婚外同居"继承案,如果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的违背要轻微些,也为整个法律体系所容忍,该案适用法律规则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将奥卡姆作为主观权利观念的源头是一个重要的论断,但目前国内学界对此语焉不详。在方济各会与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关于贫困问题的论战中,奥卡姆把"jus"和"postestas"结合起来,创造出个人的主观权利,以之替换罗马法中作为客观无形物的法。此举基于唯名论的主张,理由有三:第一,唯名论把一般概念视为人造的符号,可以任意约定;第二,唯名论主张唯有个别的事物是真实的存在,凸显出作为现代权利观念基础的个人主义;第三,唯名论与权利观念均体现出对意志的强调。奥卡姆的唯名论开启了以权利观念为核心的现代法律思想。然而,权利观念难以有效地指引法律实践,应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在观念摄影的实践过程中,一些摄影家陶醉其中,将整个观念摄影的拍摄过程变成了一种仪式,甚至对拍摄对象构成了一种恋物情结。他们关注人与周遭环境的并置,并将主观意念融入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摄影风格,具有某种似是而非的观念色彩。摄影师把"物"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在嘲弄、戏拟的背后,更多使用图像的引申意义,与其说物与现实还不如说它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构成的是一种讽喻性的关系。此种摄影文本可以与其相关文本之间互为文本、交相戏拟、彼此颠覆,从而置身到一场无远无界、无始无终的意义的自由嬉戏中去。  相似文献   

19.
庄子“齐物”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物”,是庄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一般认为,“齐物”就是抹杀事物之间的一切差别。这种解释,并不符合“齐物”概念的原义。一般对“齐物”概念的误解,关键在于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态度之间的区别。庄子“齐物”概念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有关对象的事实判断。“齐物”,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在价值意义上的齐一性,并不否认事物在实存意义上的差异性。《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贵与贱,即是一种价值的尺度。庄子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返归自然,实现人的自由。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不自由,乃是因为总在其自我意识和行为中表现一种不自然的、人为的东西。这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20.
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检索"意""志""意志"等词汇,运用内容分析法,发现中国文化认为"意""志"是人体器官"心"所具有的能力,心包含"性"与"情","意"、"志"统属于"情";基于此,先秦文献中使用"意"或"志"时可以互换,"志意"、"意志"含义相同;心以自禁、自使的能力"节"意、"立"志,于此层面上所说的"意志"才具有心理学含义,指克服自身缺陷而与善性合一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