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海》2021,(1):5-13
大一统国家的长期维系和不断重建是中国国家韧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但中国国家韧性的形成并不来自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中国反而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度。自然灾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而给大一统国家带来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国家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统称为荒政。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荒政。成功的备荒救灾不仅以大一统国家为前提,荒政也是中国国家韧性的塑造机制。荒政实践作为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强化了王朝国家的资源调动能力,推进了国家官僚组织建设,规避了中央政府基层控制权的旁落,巩固了普通民众对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支持。荒政还为大一统国家的重建提供了心理基础、历史共识、制度遗产和基础设施。从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中形成的国家韧性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4):76-81
社会基础秩序,指的是基本的社会联结机制,包括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公共问题关联的方式、制度与文化。以单位体制的确立为坐标,晚清以降的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单位社会"、"单位社会"及"后单位社会"三种不同形态。与此相应,社会基础秩序也在不断演进。社会基础秩序的形成,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设置的产物,亦对社会运行的其他方面产生着显著的影响。"后单位时代"中国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值得警惕的"社会原子化"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公共事务缺乏关联的管道,社会领域出现无序互动和失范频仍的乱象。究其实质,在于"后单位时代"社会基础秩序尚不稳固。是故,社会基础秩序的重建,乃是当下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3.
苏丹 《美与时代》2004,(9):60-61
传统,是由历史沿传而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社会文化,如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传统是长期的积累,具有相对固定的性质.中国舞蹈审美形态的传统,是在中国舞蹈数千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一脉相通的传统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制约下,中国舞蹈在表演和审美形态方面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对这个看似简单问题的回答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未对未来社会做过于细致和详尽的描述而把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留给了后人。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虽然经历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但因囿于历史条件而未能对其作出科学的解答。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历史的逻辑终于冲破理论的固有范式而将其纳入常规。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其合乎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驱动下,改革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完全是自然和自发的,其矛盾运动必然要通过革命或改革这个中介予以实现。这既是当代中国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形态思想是对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及其运动的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整体阐发,正确把握社会形态思想中的社会历史分期和演进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论述的理解所形成的“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争论的梳理和辨析,进一步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思想,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相关论述既指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基础和发展方向,又隐含着一定社会历史中人的发展状态的内容,同时内蕴分析社会形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行为是人类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该民族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经济发展和长期流行的价值观念所支配,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西部民族文化发展至今,已经积累和延续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及传统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8,(1):28-34
富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制度是现代国家成长发展的必备要素。制度建设的重要旨向在于激发和巩固制度自信,进而凝聚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础。当前中国制度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树立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自信。制度建设本身不断演进的规律表明,坚定的制度自信既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所蕴含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其表现出来的强大感召力,又源自其改革创新的鲜明特质及因此而来的强大生命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创新性特质使其成长发展起来,源于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制度建构的自主性和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则使其不断走向成熟。因此,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制度自信与制度创新辩证统一起来,把制度创新看作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制度自信则是制度创新的保障和推动力,从而形成制度创新与制度自信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制度成长形态。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大约于公元前2世纪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历经长期传承发展,逐渐形成高度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宗教之一,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也成为沟通中外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纽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和波兰为例,试图分析并阐释在社会变迁背景下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建立和发展的制度逻辑.虽然中国与波兰两国的经济改革都导致了明显的社会分化,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外部约束条件的差异,在中国和波兰,政府针对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市民社会的政治压力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明显影响了两国的社会政策模式.为减轻社会分化和不平等带来的冲击,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社会保护机制形成是通过建立强调社会秩序稳定、"去政治化"(De-politicizing)的反应型社会政策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双重方式来实现的,同时突出机制建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特征.而在波兰,由于受到了不同社会精英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市民社会的政治压力左右,以及国际外部环境与国际组织的影响,该国社会保护机制的形成则更多是通过政治协商与谈判的渠道来完成,其机制建立突出了民主参与和协商的因素.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同中国长期推行经济发展优先的格局不同,波兰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回归欧洲"的普遍社会预期和欧盟的外部制度约束,加快了其社会保护机制建立的制度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居哲  左志宏  桑标 《心理学报》2011,43(9):1026-1037
旨在考察心理韧性儿童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相比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特点, 以探究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的心理韧性发展意蕴。利用量表法和内隐联结测验(IAT), 对经由汇聚操作法筛选出的99名心理韧性儿童和176名缺乏心理韧性儿童, 分别测量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与内隐自我觉知, 并从2个信息源多角度测量其实际社会能力。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儿童比缺乏心理韧性儿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 社会能力自我觉知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总体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向关联; 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低于其实际社会能力但两者显著正相关, 缺乏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接近于其实际社会能力但两者不存在显著相关, 两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与实际社会能力之差的差异极其显著; 心理韧性儿童在内隐社会能力自我觉知测验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上反应时之差显著大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这提示, 外显上谨慎一致的高水平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和内隐上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或为心理韧性发展的主体性机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