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佛教教育吕建福传统佛教之培育僧材、续佛慧命,主要靠早期寺院的译经讲学及唐以后建立的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最早虽由禅宗大德所创,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但后来佛教寺院凡规模较大者,无论宗门、教下,几乎无不实行丛林制度。这是因为它改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何劲松本文认为,两千年来的传统佛教总体上是消极发展的,明清以降,佛教队伍已衰败至极,近代,杨文会、太虚等人提出“人间佛教”理念,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杨文会、太虚二人的改革经验证明,中国佛教的改革只有靠...  相似文献   

3.
正在与高科技结缘的佛教教育探索中,无锡开原寺一直追求创建"互联网+智慧寺院"。除了积极建立佛教网站论坛发展佛教教育之外,还将佛教教育提升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之上,做出了在公共教育探索中的大胆尝试。一、高科技与僧团管理长久以来,僧伽的管理都是寺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寺院一直遵循佛门戒律结合当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坚持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以僧为本,并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僧伽管理的可行之道。以现代化管理模  相似文献   

4.
王雷泉 《法音》2001,(10):7-15
佛教教育事关佛教生存与发展,是佛教的百年大计,各国各地区佛教界无不倾力关注。在新世纪之初,中越两国佛教界、学术界的法师、学者聚会文化古城苏州,于9月17日至18日召开了首次“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围绕传统佛教教育的理念、二十一世纪佛教教育的展望等课题进行探讨。本期选登三篇会议论文,以供关心中国佛教教育的各界人士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文会被视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开创者,原因之一是他开启了近代佛教新式僧教育的序幕,这与他参与其中的近代东亚佛教现代化运动有着很大关系。出访欧洲的经历以及与南条文雄、达摩波罗等人的交流,使得杨文会的僧材培养理念与实践不同于传统佛教的僧材培养模式。他强调对现代佛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构建了以新式教育制度为框架的僧教育体系,创办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弘法能力、能够担当振兴佛教重任的僧材为目的的祇洹精舍,从中走出了欧阳竟无与太虚两位民国时期居士与僧伽的代表人物。杨文会的僧教育理念与实践开创了近代佛教僧教育的新局面,为民国的佛教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福利机制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往佛教慈善事业的理念和机制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公共福利需求,佛教社会福利机制必须应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突出都市语境、坚持以人为本和强调宗教超越性的调整。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光孝寺、开元寺和南华寺等7所重点寺院180位僧众的问卷调查,提出非营利视角下建构佛教社会福利机制的四种途径:建立积极入世心态、提高僧伽教育水平、强化寺院经济收入、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提出以大乘佛教精神与非营利管理优势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我国佛教社会福利机制。  相似文献   

7.
佛教人材的培养决定着佛教事业的兴衰成败,这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这样。近几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实,佛教的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地佛协和一些名山大寺创办了佛学院和僧伽培训班,培养出不少爱国爱教、有一定佛教学识的人材,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但是从当前的佛教现状来看,佛教教育工作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要搞好佛教教育事业,首先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整个佛教界认识培养人材的意义,从而重视、关心和支援佛教教育事业,仅靠少数热心办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其次要增加佛教智力投资,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尊重法师和老师,提高他们的地位和生活待遇,改善教学  相似文献   

8.
丁建华 《法音》2023,(9):22-29
<正>佛教理论中的生态、心理、慈善等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已受到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佛教从一开始就是佛陀对弟子的教学,佛学在印度社会中也是基于超越现实人生的目标而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之一。所以,佛教可以视作建立于师生关系上的哲学教育,在教学理念上拥有丰富的、值得借鉴和挖掘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对法轮功的种种行径,几年前早已看破并予以批判的,是佛教界的有识之士。然而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邪教泛滥,造成恶劣影响。佛教是教育。佛教是释迎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一理念,许多人不  相似文献   

10.
唐思鹏 《法音》2005,(10):18-29
向学法师(中国佛学院教务长):佛教教育的涉及面很广,而这次大家所关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是针对佛教僧伽教育。本人就此提出四点意见。一、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在这次会议上,圣辉法师针对当前佛教教育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为未来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提纲挈领地为我们指出了佛教教育的发展方向,即“爱国爱教,继承传统,适应当代,面向未来”十六个字。二、中国佛教协会应加强对各级佛教院校的调控和管理。当前的中国佛教教育状况有特征,就是“一盘散沙”。其主要原因表现在缺乏一个全盘调控和管理的职能部门,…  相似文献   

11.
太虚大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佛教教育家,在民国佛教复兴运动中致力于佛教教育的改革,其佛教教育的教材观表达出一代大师的独到见解。本文从太虚大师佛教教育的教材观入手,详述他对改革佛教教育及新编佛教教材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反观其教育主张和理念,这些对当今佛教的僧伽教育仍然有着借鉴意义。太虚大师编纂的佛教教材正知正见,充满了佛教对人生与社会的关怀,深受僧俗欢迎,且影响广泛深远。解读太虚大师佛教教育的教材观,有助于更深层次理解太虚大师的佛教思想和对佛教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21,(5)
正2021年2月2月,是当代著名高僧净严长老圆寂三十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回望近百年佛教史,风起云涌,激荡人心。以太虚大师为领袖的一批佛门志士在西学东渐、列强环伺的形势下,反思清末以来佛教发展的现状,提出佛教的"三大革命"主张,在"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佛教运动。太虚大师以佛学院培育僧青年,门下英才荟萃,弘化十方,如星火燎原,照亮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仅就太虚大师传人净严长老秉承"人间佛教"理念,推进僧教育,建立河南弘法基地,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在舟山市民宗局的具体指导下,普陀山佛教协会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普陀山佛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一套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佛教大计,人才为本。佛教人才是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的中坚力量,佛教人才培养是关系到佛教未来发展面貌和命运的大事。一直以来,普陀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观音道场,都把人才培养看作全山佛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舟山市民宗局的具体指导下,普陀山佛协不断创新佛教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正多年来,在舟山市民宗局的具体指导下,普陀山佛教协会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普陀山佛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一套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佛教大计,人才为本。佛教人才是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的中坚力量,佛教人才培养是关系到佛教未来发展面貌和命运的大事。一直以来,普陀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观音道场,都把人才培养看作全山佛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舟山市民宗局的具体指导下,普陀山佛协不断创新佛教教育理念,制定  相似文献   

15.
清代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满族统治者的文化和宗教策略之上的。根据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宗教管理模式,清初的统治者借鉴前朝的宗教管理经验,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佛教管理机构和僧官制度,实施了资格审查制度、官方登记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从而较好地掌握了佛教发展状况,合理地控制了佛教组织规模。清中叶以后,因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统治者无暇顾及对佛教的管理,佛教管理制度实质上已废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封建僧官体制亦被废止,清廷的佛教管理制度由此终结。  相似文献   

16.
当代佛教的主导思想是在继承了近代佛教先进思想的太虚大师等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发扬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佛教思想理念。关于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如果就广而言之,其思想之广博以一言半语不可言尽。今本文仅就从当代高僧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而言,就可窥见其思想博大而精深,影响深远而重大。我们就从真禅法师对佛教的重建和振兴、国际友好往来、佛教现代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发展佛教社会慈善等方面,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真祥法师是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清末、民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能海法师,经历了中国佛教由衰微到复兴再到新生的整个历程。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居士佛教兴起与民国庙产兴学之风的双重影响下犹豫徘徊。最终,他选择了“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的复古式僧伽教育,同时又吸收社会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他的这一佛教教育模式,正在为现代佛教教育所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土宗从开始萌芽到最后发扬光大,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净土念佛法门被其它佛教宗派融摄,净土念佛只是佛教万行中的一行。第二阶段,禅净双修,禅宗开始吸纳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第三阶段,摄禅归净,净土宗开始吸收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佛教这一传统社会组织如何禀承契机契理之原则,因应时代之机,创设新的佛教制度,使其契合新的社会体制与文化空间,成为关涉中国佛教再生与发展根本命脉的时代任务。本文梳理了1949年至1993年间中国佛教界为此所作出的努力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佛教教育中,印光大师注重对佛教与孝道关系的阐释,发展了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印光大师的佛教教育方法既是对历代祖师大德融合儒家孝道与佛教教育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当时佛教复兴运动的积极响应。印光大师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论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界探索佛教教育和自身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