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同性恋形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人们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但它仍是一种反常规现象。让现有同性恋者放弃同恋行为来减少同性恋难度很大,也不人道。在同性恋形成机制的问题上,有生理机制说和社会心理机制说。本文倾向于社会心理机制说。尝试从同性恋的社会心理机制上把同性恋分为两个形成亚型,并说明了每个亚型形成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形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尽管人们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但它仍是一种反常规现象.让现有同性恋者放弃同恋行为来减少同性恋难度很大,也不人道.在同性恋形成机制的问题上,有生理机制说和社会心理机制说.本文倾向于社会心理机制说.尝试从同性恋的社会心理机制上把同性恋分为两个形成亚型,并说明了每个亚型形成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因素两水平(同伴肯定、权威肯定)的被试间实验,探究扩展群际接触干预下,不同的肯定类型对改善同性恋态度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1)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外显态度比较积极,对同性恋群体的内隐偏见比较明显,二者存在分离现象;(2)扩展接触可以改善对同性恋群体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3)扩展接触情境下,相比同伴肯定,权威肯定能够明显改善对同性恋者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相似文献   

4.
关于同性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从四个不同角度分别论述了同性恋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以及同性恋的心理、行为。通过介绍,作想让读对同性恋有一个再认识。在以后社会的发展中,同性恋所倡导的性解放思想以及他们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性规范。  相似文献   

5.
同性恋,这一人类性爱中的逆转现象可谓“历史悠久”,但怎样才算是同性恋?同性恋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类问题的回答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同性恋者有过被视为自然、被认同、被崇拜的时期,也有过须火焚才足以消罪孽的过去,对一个现代的、开放的社会中的人来说,尽管从理智上、情感上不赞同、不认可同性恋,但至少要有一颗平静的心,抱着  相似文献   

6.
凡是谈到人类的性动机或性驱力时,总是把对象定义为异性。同性恋的情形则不同。同性恋者性动机的对象,不是异性,而是同性;是同性别者之间,彼此感到性的吸引,甚至发生性的行为。同性恋又可分为单性恋和双性恋两种类型。在人类的性史上,同性恋一事古已有之。自从基督文化兴起后,同性恋行为被列为禁忌。认为同性相恋,违反上帝的旨意,同性恋者一旦被发现,即遭受严重惩罚。20世纪以来,即使对同性恋的禁忌稍宽,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为止,在精神医学上,一直将同性恋当做性变态来处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信度和效度较高的自编问卷,通过对我国经济发达不同地区的九所不同类别高校167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揭示:不同类别大学生间的性道德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不过,大学生总体上对性道德持肯定态度,对性行为道德、边缘性行为道德的认可程度较高,对独自性行为存在矛盾心态,对同性恋倾向持否定态度。本研究提出:性行为道德由"贞操、感情、自愿、责任、忠诚"五因素构成;边缘性行为道德由"感情、自愿、责任"三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8.
内化同性恋嫌恶是同性恋者经历对外界偏见的内化过程后,所形成的对自身性取向的负性态度。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内化同性恋嫌恶形成及影响机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整合性的内化同性恋嫌恶形成/影响机制假设模型。最后,本文提出进一步验证和发展内化同性恋嫌恶形成/影响机制模型、考察缓解内化同性恋嫌恶影响的保护因素及加强内化同性恋嫌恶的本土化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丁如一  周晖  张豹  陈晓 《心理学报》2016,(8):981-988
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相关研究和实验设计探究自恋与亲社会倾向及与现实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1表明,对男性而言,自恋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不存在相关;而女性的自恋与公开、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研究2通过行为实验证实,在公开的情境下,男性青少年中高自恋者比低自恋者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在非公开的情境下,高低自恋者的亲社会行为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揭示,男性青少年自恋者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我调节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64名男性生理脱瘾后处于不同康复阶段的海洛因戒除者和30名男性无毒品依赖行为的社会招募人员为被试,采用Iowa赌博任务探讨了收益-风险并存情境中海洛因戒除者的冲动性行为模式。结果发现,相对于正常人群,海洛因戒除者表现出"即时收益优先"的决策模式和对高风险的耐受性,且该特征不随戒除期的延长而改善。该研究为解释海洛因戒除者不顾其潜在的严重不利后果仍维持其复吸行为的现象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利他态度和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自编问卷,通过对173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并探讨了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利他态度和利他行为倾向,发现:中学生利他态度和行为存在冷漠、利他、既不冷漠又不利他三种状态。冷漠者为极少数,既不冷漠又不利他者为大多数(62%).利他态度与行为倾向与年龄没有显着差异,与性别有显着差异。利他的态度和行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伦理分析与公共伦理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迅速蔓延与高危行为有着密切的直接关联。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产生与行为者的伦理态度、社会伦理态度又有着深刻的关联。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艾滋病高危行为,可以从源头上了解高危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由此,从公共伦理政策构建的层面上对艾滋病高危行为提出干预,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它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民意民心的描述,对偏见歧视的理解,对社会心态和社会舆论的监测,对志愿者行为的引导。从其服务对象与范围看,包括个体层面上正确的社会态度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人际层面上客观的社会认知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行为和公平的公共服务。微环境、中环境和宏观环境系统是不同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路径。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心理建设的基础,社会心理建设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产物,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建设。它包括社会态度、社会情绪调查系统,形成民意监测与社会情绪预警机制;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测量系统,形成社会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社会行为、社会绩效评价系统,形成社会力量干预与国家力量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往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大部分是以男同性恋者为研究对象,样本很少涉及女同性恋者,现有有关研究大多也将整个女同性恋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在女同性恋的生活中,有"T、P"(类似异性恋男-女结构)的普遍角色分工。"T"角色在社会公众的眼中更被看做异类,她们在衣着、躯体、性行为等方面不符合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常常受挫。她们在同性恋中扮演了异性恋中"男性的角色"。通过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儿时同辈群体、家庭教育、性经历以及同性恋亚文化群体是影响"T"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弱智学校毕业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现代对于弱智定义认识的新发展是,弱智者自童年不仅表现出一般智力的严重低下,而且有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行为习惯和态度的能力,是个体满足社会要求和需要的能力。它不同于智力,是一种社会责任能力和独立性,主要包括个人:(1)能够自己行动和维护这种行为的程度;(2)能够良好地满足教养过程中要求于他的,对他个人和社会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6.
同性恋认同发展的理论模型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质论取向的阶段模型和社会建构论取向的影响因素模型是早期的同性恋认同发展理论,两者对性倾向是否为人类的本质属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当代发展心理学从生态化理论、毕生发展观、生命历程观出发试图对这两种研究取向进行整合,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同性恋认同发展多样性的特点,正确理解对外暴露在认同发展中的作用,并把纵向研究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最后,提出了中国同性恋认同的特点和本土化研究的假设  相似文献   

17.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要彼此接触和交往。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散漫的、初步的群体性活动,通常在社会学里称作“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一种行为方式方面的一致性行动,一般指那些大型的、相对非组织起来的、时间上短暂的群众行为:它常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和短暂性等特点。由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增加,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相互作用日益扩大,加之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各种集体行为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是由“社会促进”作用引起的。有的是因为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刺激而产生的社会助长现象,如各种“热”、时髦、时狂等时尚的流行;有的是出于群体对一个人行为的作用,导致他放弃控制其行为的正常约束而去从事他个人从未想到会单独完成的行为,如盲目躁动、传闻甚至骚扰社会安定等初级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18.
同性恋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但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不是犯罪、精神病的观点,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而我国对同性恋看法的转变还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控制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初步研究,0理控制区(LocusofControl)最初是由社会学习理论家Rotter和Phares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它是指人们对行为诱因的一般性看法.这些看法会导致人们不同的行为反映。内控者(intermalco...  相似文献   

20.
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存在以下几种模式:态度和行为直接相关;态度和行为通过其他的中介,调节变量共同作用于行为;态度的不同构成对行为起不同的作用。该文结合以上的研究框架介绍了近些年来有影响力的模型如计划行为理论、态度强度模型等,并提出未来的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应该充分考虑内隐态度测量以及采用时间序列追踪研究的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