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系统式精神医学将系统治疗的理念和实践整合到传统的治疗方法当中,成为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型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德国精神医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以预防-治疗-康复为整体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尤其是服务中的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是我们发展精神卫生服务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本文作者通过在德国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学习考察,介绍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在德国精神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精神,是一个人的生活信念、理论风骨和实践态度,呈现着一个人独特的气质、人格和境界。马克思的核心精神体现为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相得益彰,既贯穿于马克思的日常生活和革命活动,也贯穿于其理论研究和思想体系,并将其生活、实践和理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被理解的整体。正是这些精神特质,使马克思成为了马克思。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就要研究和澄明马克思的精神,揭示其当代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3.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铸就公民较高的公德素质,有赖于公德的价值内核,即公共精神在公民心中的真正确立。所以,探究公共精神在新时期话语场域的新内涵、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对于公民公德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以公共精神为价值内核的公德是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外在的他律性道德要求,要使公德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道德约束,就必须将公共精神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内化于公民心中,使公民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发扬公共精神,遵守公德。公民对公共精神的自觉,也是公德建设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密不可分。儒家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需要吸收西方近代启蒙精神并转化其启蒙方法,要站到"人类情感的天平上"对人类的情感能力首先做一番学理批判,从中发掘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观,据此推动人类在情感层面的现代性价值启蒙,超越近代理性启蒙之"蔽"。作为生命之大全的"幸福"理念,将是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将是人类在情感层面实施现代性启蒙的最高理念。"幸福"、"和谐"、"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儒家德性现代精神的启蒙价值系。  相似文献   

6.
近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从国家、民族、个人、信念等方面深刻概括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实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再次提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一伟大真理。本文通过全面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精神的重要思想,进而对抗战精神内涵进行解读,在回顾抗战历史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视野展开研究和思考,力求将抗战精神的弘扬与唯物史观的运用结合起来,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据有关权威机构预测,精神疾患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流行病。精神疾患,即通常所说的“心病”。“心病还得心药治”,“心药”为何物?谁也解释不清。但古人善用心药,这里辑录有几则“心药”方,药方用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以文学人类学的眼光站在文学之外重新审视文学,将文学当作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且放在与人类另一种独有的精神现象--信仰的关系中考察,将会发现文学和信仰在神话中就开始结下不解之缘:文学使生存于此岸的人类在达至于彼岸的过程中可以亲切地感受到信仰之光的照耀,文学也因此具有了内外两重意义并成为人们可以苦心经营的一种信仰.在这个信仰危机的时代,文学还有助于感性的方式重新唤回人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对意义的追求.文学和信仰因共同的超越性品质而成为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葬礼作为一种对死者的操作仪式,联结了生死两端。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体系中,葬礼不过是精神自我扬弃和发展的个别环节。通过葬礼,逝者被安排到大地的怀抱并成为伦理实体的一员,这一行为不但成全了死者最后的尊严,而且构成了血亲最高的伦理义务:将作为自然事业的死亡现象打断,进而使其转化为一种精神事件。在这一精神事件中,逝者通过在世血亲的主动承担而成就了其伦理的普遍,而死亡也不再显现为一种纯粹的消极性而是精神直面死亡并承担死亡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韩子奇是《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核心人物形象,在传统与现实的双重裹挟、压迫、钳制之下,他的精神与肉体始终呈现分离状态。韩子奇具有分裂的人格特性,一方面,他将精神信仰寄托于玉文化之中,具有重振玉业的雄心与抱负;另一方面,优柔寡断的性格和残酷的现实又制约着他的人生,他无法自由选择婚姻与爱情,最终成为了传统家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Alzheimer's disease, a form of dementia, affects middle-age and older adults. The disease is becoming more evident because of growing numbers of older people and better diagnosis and detection methods.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behavioral and physical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as well a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care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Counselors can use this article to provide family members and other persons dealing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with information and practical advice about dealing with the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patient.  相似文献   

12.
This research extends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lay disease representations by examining the cognitive organization of disease information and the categories used in thinking about disease. In addi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ategories for people's responses to disease victims are explored. In the first study, subjects were asked to rate 22 diseases on a series of 18 bipolar scales and then to indicate how willing they would be to interact with a person who had one of 12 diseas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imary dimensions used to categorize diseases wer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diseases were perceived to be contagious and serious/life threatening. Further, subjects' responses to disease victims were a direct funct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disease was perceived to be contagious. Little apparent distinction was made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contagious diseases. A second study then examin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ontagious diseas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bjects tended to have a relatively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understanding of contagion. Subjects perceived flu, cold, and chicken pox to be the most typical of their concept of contagious disease as a category.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disease representations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e fear of persons with AIDS.  相似文献   

13.
疾病分布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流行病学探索疾病规律的研究起点,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他医学学科的、独特的研究视角.疾病分布理论在研究病因、发现疾病重点人群、制订疾病防制策略与措施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是脑血管病公认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一些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另有特点,如与遗传、感染、自身免疫关系密切,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5.
16.
17.
状态病与器官病--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证,是人类疾病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证的本质,是人体全身的综合反应状态.因此,用现代的语言,把证称之为状态病,它与器官病是临床疾病性质迥异的两大类别.  相似文献   

18.
疾病假象是疾病本质的特殊表现形态,是影响临床思维、导致误诊误治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显而易见,研究疾病假象问题,探讨疾病假象的内涵规定和疾病假象一般特点;疾病假象的基本类型和疾病假象的成因分析;疾病假象的识别途径和疾病假象的辨析方法等等,对于提高临床思维水平和医疗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疾病诱因是医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医学科研有显著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对疾病诱因一直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提出并探讨了以下问题:研究疾病诱因的意义;疾病诱因的本质属性;疾病诱因与病因、危险因素的关系:“诱发”和“疾病危险因素”两概念辨析;疾病诱因的不同类型;疾病诱因发生作用的一般机制和医学实践中处理诱因的一般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