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锡克教是穆斯林政权统治印度时期外来的波斯—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本土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产物。十七八世纪,锡克教逐渐由和平传道的教派运动变为武装团体,其与莫卧儿帝国政权的关系亦由支持与扶持转向反抗与镇压。这种变化发生于莫卧儿帝国"王法"与"教法"博弈的大背景下,并非单纯的个人恩怨或教派冲突。锡克教见证并参与了莫卧儿政权由推崇保守教法的外来征服者集团变为推行开明宗教政策的本土化集权帝国,后重新转向保守并最终解体的过程。莫卧儿虽然继承并发展了苏丹国时期半世俗半宗教性质的"王法治国"政治传统,但受限于各方面条件没有将其进一步发展成适合多元帝国的现代国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导言在最后这一章,我们将概观一下现代印度哲学。但是,在这样做之前,应当简略地讲讲影响印度文明发展成目前状况的历史力量。穆斯林的入侵和欧洲人的入侵是印度文明受到的两种最强大的外来影响。穆斯林最早入侵印度始于公元八世纪,以后络绎不绝,到莫卧儿帝国(公元1550年——1710年)则达到了顶峰。早期许多穆斯林入侵者和征服者仅仅是些抢劫者和掠夺者,  相似文献   

3.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简称孟加拉国 )是以伊斯兰教为主体信仰的国家,穆斯林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87%。孟加拉国有不少闻名世界的伊斯兰教胜地与清真寺,本文略作介绍如下。    伊斯兰教胜地    达卡   达卡是世界著名“清真寺之城”,也是孟加拉国首都。它位于恒河三角洲布里甘加河畔。 1608年由莫卧尔帝国孟加拉总督苏贝达·伊斯兰汗所建。市内有多处伊斯兰教名胜古迹。其中有 1600余座大小不一、风格迥异的清真寺。它们大部分是在莫卧尔王朝时期建造的。这些清真寺有的气质古朴、恢弘壮观,有的外表素洁、凝重端庄,有的彩绘装饰、雍…  相似文献   

4.
正自伊斯兰教传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社会以来,千余年里,中国穆斯林群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进程中,作为有神论信教群体,始终面临着如何与无神论政权相处的宗教理论问题。在中华文明的汪洋大海中,中国穆斯林浸润了中华文化的血液,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到了明末清初,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等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掀起"以儒诠经"运动,援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以儒诠经",不只是"诠经",重要的还是"以儒"。"以儒"是经典诠释的一种创新,它使仅  相似文献   

6.
<正>一、"以儒诠经"是明清穆斯林学者的自我觉醒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在中国的传承和解读都是"家传心授"的模式,这种模式较为保守。在元朝,穆斯林的社会地位较高,其中有许多人入仕从政,如"回回司天监""回回国子监学""广惠司"等(1)。东来的穆斯林把当时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传入中国,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没有把《古兰经》翻译成汉文,也没有用汉文阐扬  相似文献   

7.
李秀华 《孔子研究》2012,(2):118-124
儒、道互补一直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诱作为汉末著名经师,其处世、立说都怀有浓厚的宗经、崇儒意识。他注解《淮南子》,存在明显的以儒解道的倾向。高诱通常是以儒家的仁义之道、王道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作为思想武器,来改造性地诠释《淮南》道家派的言论。这种以儒解道的方法旨在泯合儒、道两家认知上的成见,改变汉末经学固守一端的僵化状态。此为魏晋学者进一步会通儒、道拉开了序幕,对魏晋学术的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一晚近有关中国内地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研究中,"回儒"一词常被提及,特别是近些年有关"文明对话"研究的兴起,使得这一词汇似乎成了有关中国内地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研究中的流行词汇。那么,什么是"回儒"?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以前麦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纳忠麦加在阿拉伯的政治、经济、宗教……各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政治方面,麦加是阿拉伯穆斯林统一半岛、向外开拓、建立大帝国的策源地;经济方面,麦加在伊斯兰教以前是国际贸易两大动脉的中心,这两大动脉,一是陆上从也门到叙...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以前麦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纳忠麦加在阿拉伯的政治、经济、宗教……各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政治方面,麦加是阿拉伯穆斯林统一半岛、向外开拓、建立大帝国的策源地;经济方面,麦加在伊斯兰教以前是国际贸易两大动脉的中心,这两大动脉,一是陆上从也门到叙...  相似文献   

11.
证言译解     
在伊斯兰教看来,一个人意识到并口头说出“我作证,除独一无伴的安拉外,别无应受敬事的主,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他的仆人,也是他的使者。”当然,这是一个穆斯林起码的信仰。这段证词的阿拉伯原文,穆斯林一般都是能够诵读的。 这段证词里有两个作证,第一作证是证明安拉的存在和独一;第二作证是证明穆罕默德使者在现实世界里所处的地位和身分。在这两个证言里的第一人称代名词都是指诵读证言者本人;是诵读证言者本人以自己的实际切身事实证明安拉的存在和独一,证明穆罕默德使者在现实世界里所处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2.
2015年2月3-4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化相遇"("China and the Muslim World:Cultural Encounters")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受外交部委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伊斯兰合作组织(OIC)所属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IRCICA)合作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数十位具有影响力的代表参加,内容涉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往"、"现代中国与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等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明交往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是一次具有较高规格和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促进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认识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穆斯林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渗透于穆斯林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大多数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在全民信教的民族中,宗教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日常服饰上。本文以西北回族穆斯林服饰文化为例来解读中国穆斯林服饰中的宗教文化。一、宗教文化对服饰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文化是中国穆斯林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参照系,是穆斯林服饰文化形成的深层精神内涵。它对整个服饰文化具有…  相似文献   

15.
内在、超越是儒耶对话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上,过程思想家哈茨霍恩与积极参与儒耶对话的波士顿儒学学者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及其意义尚未得到汉语学界的足够重视。哈茨霍恩的有神论中包含的内在、超越观念影响了波士顿儒学学者,后者亦将之运用于儒耶对话中。另一方面,哈茨霍恩与波士顿儒学之间亦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别。哈茨霍恩与波士顿儒学在内在、超越问题上的异同对于深化儒耶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感赞真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决定,自1990年7月21日起,中沙两国开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在中沙两国关系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作为中国穆斯林的一员,对此,我感到特别高兴。我们多年盼望的中沙建交,终于实现了。这是符合中沙两国人民和穆斯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的。它对维护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到现在,各族穆斯林人口已达两千万。在伊斯兰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国穆斯林人才济济,对世界伊斯兰文化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古兰经》诵读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一个分支,向来受到各国穆斯林的重视。在许多伊斯兰国家,都经常举办...  相似文献   

18.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以《论语》和《老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的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生命的本源、生死的过程、人生的存在状态、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此价值等几个方面。本文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例,从诸多方面对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汉语取代了主要是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主的穆斯林语言,成为回回穆斯林的日常通用语。这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到明末清初,一些“回儒兼通”的伊斯兰学者顺应民族历史的发展趋势,为了“阐正教于中华”,他们着力于“以儒诠经”方式来汉译伊斯兰教经典。这是伊斯兰文明和中国儒家文化历史上第一次对话、交流和融合。它推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本土化的进程,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探讨到了一条适宜的道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是研究中国佛教还是研究儒学,都不能不关注"儒佛关系",这基本上是学界的一个共识,然而,共识归共识,与此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也就是专门以"儒佛关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却是少之又少。尽管每年儒学和佛教都要举办很多学术研讨会,但儒佛双方好像都没太把"儒佛关系"放在心上,以至于弄得"儒佛关系"掉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儒学方面觉得谈"儒佛关系"有损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