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复知盲现象自被发现至今已走过四分之一世纪, 这期间重复知盲的产生机制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并有标记个体化理论、类型节点不应期理论、竞争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和建构/归因理论等多种理论解释。大量研究证明, 重复知盲是一种视知觉失败现象, 但也有研究认为它是一种记忆失败现象。很多研究还发现, 重复知盲不仅受到呈现时间和间隔刺激个数的限制, 还受到实验材料的性质、刺激的空间位置及人们的反应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 随着ERP和fMRI等技术的利用, 从更深层次揭示了重复知盲产生的脑机制。同时, 重复知盲也作为一种实验范式应用于视觉加工领域的研究中。目前关于重复知盲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2.
冷英  邹煜晖  莫雷 《心理学报》2014,46(5):593-606
通过改变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的编码效力, 探讨重复知盲发生的机制。采用RSVP任务, 操作目标的重复性与目标的性质(实验1a和实验2)、位置(实验1b)和非目标的字频(实验2), 对比不同条件下第二个重复刺激的正确报告率。结果是:(1)非目标为字母、目标是字母时的重复知盲大于目标为电脑符号时的重复知盲。(2)非目标为字母、目标为电脑符号时, 目标在1和3位置时出现了重复知盲, 而在2和4位置时没有出现重复知盲。(3)当非目标为高频汉字、目标也是高频汉字时的重复知盲大于目标为符号时的重复知盲。(4)当目标为高频汉字、非目标是高频汉字时出现了重复知盲, 而非目标是低频汉字时重复知盲消失。实验结果表明, 字母和汉字条件下, 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的编码效力都会对重复知盲产生影响, 支持竞争假设。  相似文献   

3.
武悦  王爱平 《心理科学》2015,(2):296-302
本研究采用不同部件特点的汉字材料考察在汉字部件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实验1探究在一组刺激序列中,当两个关键刺激R1和R2的相同部件在不同位置时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实验1结果表明,不同条件的重复知盲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中两个关键字中相同部件的位置相同时与部件位置不同时之间的重复知盲效应无显著差异,这表明部件位置对重复知盲现象无显著影响。实验2探究当关键刺激R1和R2为部件包含关系时的重复知盲效应。实验2结果表明,当一个关键刺激为独体字,且是另一个关键刺激的部件时存在重复知盲效应,其效应的大小会受到具有包含关系的两个关键字(合体字和独体字)在刺激序列中出现顺序的影响,当第二个关键刺激为独体字时的重复知盲效应要显著强于第二个关键刺激为合体字条件。研究结论是不同的汉字部件特点会影响重复之盲效应,这表明重复知盲现象很可能发生在在线的知觉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探讨在RSVP任务中重复刺激的呈现位置和报告方式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 检验该研究提出的注意资源最优化假设和末位优势效应。实验1操作了刺激性质和重复刺激位置, 得出了刺激性质和重复刺激位置的交互效应; 实验2操作了刺激性质和情景信息, 结果是交互效应不显著; 实验3操作了刺激性质和报告方式, 出现了刺激性质和报告方式的交互效应。该结果表明: (1)由于注意资源分配的优化, 重复刺激有末位优势效应。(2)重复知盲的产生不是发生在知觉阶段, 而是发生在报告阶段。(3)注意资源分配最优化理论比建构/归因理论能更合理地解释重复知盲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冷英  陈旭莲 《心理学报》2011,43(12):1370-1379
以汉语中的多音字为研究材料, 采用RSVP任务, 探讨重复知盲的发生水平。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结果是重复情况、位置和呈现时间有主效应。重复状况和呈现时间有交互效应:完全重复条件下, 呈现时间为100 ms和200 ms时都会产生重复知盲, 但同音重复和不同音重复条件下, 只有在呈现时间为100 ms时才产生重复知盲效应。结果表明:1)刺激的重复性和呈现时间是产生重复知盲的重要条件; 2)重复知盲的产生并未上升到语义加工水平, 而是处于知觉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6.
重复知盲是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任务中对第二个重复刺激的加工缺陷。以汉语中反义字和成语为实验材料,采用全部报告任务,探讨刺激的语义关联性对重复知盲的影响。实验1以汉语单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三水平(目标刺激之间的语义关系:无关、相同、相反)被试内设计,结果是重复字产生重复知盲效应,反义字产生语义启动效应。实验2以成语为材料,采用2(目标刺激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同、无关)×2(位置:前位置、后位置)设计,结果是语义关联性消解了重复知盲效应。结果表明:(1)反义字不产生重复知盲效应。(2)语义关联性消解成语中重复字的重复知盲效应。(3)实验结果支持竞争假设。  相似文献   

7.
重复知盲:刺激呈现时间及作业对反应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黄健辉 《心理学报》1997,30(4):345-349
本研究用汉字材料及反应时的数据来探讨重复知盲现象及有关机制。在实验一中,被试必须判断快速连续呈现的两个字究竟是否包含两个或是只有一个动物字。结果显示在70毫秒时,有重复知盲现象(重复动物字组比非重复动物字组的反应时为长);在100毫秒时则无;另外,在200毫秒时则有重复启动现象产生(重复动物字组比非重复动物字组的反应时为短)。实验二采用同样的材料及呈现方法,但被试只需要判断以70毫秒呈现之实验材料中的第二个字是否动物字。结果发现类似重复启动的现象,这些结果显示,呈现时间与作业是决定重复刺激究竟造成知盲或启动效应的重要因素。本文另外还讨论本研究的方法与结果对了解重复刺激心理加工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爱平  张厚粲 《心理科学》2002,25(6):645-648
本研究采用RSVP任务考察了在汉字信息加工中间隔效应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间隔效应是影响重复知盲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当间隔数较小(或间隔时间较短)时,有较强的重复知盲效应;随着间隔数的增加(或间隔时间的延长),重复知盲效应逐渐减弱;(2)在同一系列位置,第一个重复项R1的正确率远大于第二个重复项R2,这可能反映出注意在重复知盲效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冷英  何秀丽 《心理科学》2012,35(2):299-303
以汉语中的叠词为实验材料,对重复知盲产生机制的类型标记个体化理论和建构理论进行检验。采用RSVP研究范式,在两个实验中让178名被试口头报告列表中出现的所有汉字(全部报告)或列表中最后两个字(部分报告)。结果发现:(1)在呈现速率为128ms和198ms时,完全重复的汉字在全部报告和部分报告任务中均存在RB效应,但在部分报告任务下出现的RB相比全部报告任务的减少了,符合建构理论的假设。(2)在全部报告条件下,不仅重复刺激的正确报告率会降低,而且与重复刺激相关的非重复刺激的正确报告率也会降低。研究表明建构理论比类型标记个体化理论更能解释RB效应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探测任务和辨别任务,分别考察了不同线索与目标呈现时间间隔(SOA)条件下出现的基于颜色的重复劣势效应(repetition disadvantage,RD)。研究结果发现:探测任务下和辨别任务下出现基于颜色的RD效应分别倾向于解释为重复知盲现象和基于颜色的IOR效应。关于不同的任务类型对基于颜色的RD效应的影响,可以用特征个体化理论解释。实验3采用Go/No go任务,通过进一步地分析提出任务类型背后,被试对目标刺激的语义加工水平才是影响基于颜色RD效应抑制本质的关键因素。关于该因素对基于颜色重复劣势效应的影响,可以用评价窗口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重复知盲发生在知觉阶段还是在记忆阶段。采用快速视觉系列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representation, 简称RSVP)任务, 让被试即时回忆80个词表中呈现的词。操作了词表中目标词的重复数, 分为无重复、单刺激重复(重复一对)和双刺激重复(重复两对)三种, 和目标词的情绪效价, 分为中性词和情绪词两种。结果发现, 对目标词回忆的正确率是:当目标词和非目标词都是中性词汇, 即二者的情绪效价强度相当时(实验1), 在无重复条件与双刺激重复条件下无差异, 二者均大于单刺激重复条件; 当目标词是消极词汇, 非目标词是中性词汇, 即目标刺激的情绪效价强度大于非目标刺激时(实验2), 无重复条件与单刺激重复条件无差异, 二者均大于双刺激重复条件。结果表明:(1)RSVP 任务下词表中有双刺激重复时, 如果刺激的效价强度相当, 出现重复优势; 如果目标刺激的效价强度高于非目标刺激, 出现重复劣势; (2)人们会主动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效价高的刺激, 重复知盲产生在记忆阶段, 支持注意资源分配最优化假设。  相似文献   

12.
王爱平  张厚粲 《心理科学》2005,28(4):809-812
实验采用RSVP任务,考察了汉字加工中呈现速率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加工汉字重复刺激时,存在着重复知肓(RB)效应,其强度随着呈现速率的变化而改变,当呈现速率较快时,正确率较低,呈现速率较慢时,正确率较高;(2)与加工英文信息比较,在汉字加工中,RB效应的出现似乎推迟了一段时间,这可能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加工汉字比英文需要不同的加工时间.即加工信息的难易程度也影响RB效应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夏依婷  冷英  陈燕  王纪妹  程晓荣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12,44(12):1583-1595
以汉语中的颠倒词为材料, 探讨汉语重复知盲的发生水平。采用RSVP方式呈现包含颠倒词对(C1和C2)的句子列表或词语列表, 让被试对列表中的词进行全部报告或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 记录报告C2的正确率。三个实验采用3 (词语的重复性: 颠倒重复、完全重复、不重复) × 2 (颠倒词对的意义相似性: 意义不同、意义相似)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在全部报告和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的实验中都出现重复性和意义相似性的交互效应, 但不同实验任务, 数据模式不同。该结果表明, 在RSVP任务中, 汉语颠倒词加工存在RB效应, 该效应产生的水平受制于不同的实验任务, 在部分报告任务中, 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知觉水平, 在全部报告任务中, 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语义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内感觉理论主张内省就是内在的知觉或者感觉,这就蕴含了一个逻辑可能性,内感觉也可能会和外感觉一样出现自我蒙蔽(自盲)现象,休梅克基于对内省的理性主义理解,批评了内感觉理论。本文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盲概念(强弱),表明内感觉理论完全可以回应休梅克的批评,试图表明内感觉理论是一个更可靠的经验理论。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视盲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正常的视觉系统出现视觉觉察丧失的现象, 例如变化知盲、注意瞬脱等都属于功能性视盲。情绪诱发的视盲指的是一个与任务无关的情绪性刺激的呈现吸引了注意以致个体无法对快速呈现的靶刺激有所觉察的现象。与注意瞬脱特别是情绪性注意瞬脱相比, 情绪诱发的视盲是以情绪刺激为干扰刺激, 考察情绪刺激如何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吸引注意并干扰靶刺激的加工, 因此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没有lag1节省现象, 也没有像注意瞬脱那样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 不受干扰刺激与靶刺激物理特征相似程度的限制, 在心理机制上属于早期知觉阶段的加工竞争等等。情绪诱发的视盲表明情绪对注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有吸引或干扰作用。未来可以从考察神经机制、了解影响因素等多方面深化此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Ⅰ鲍波尔曾以其著名的论证反驳他称之为“一切归纳理论基础的基本原理”,即观察到的现象或事件重复出现的重要性原理。他把有关这一原理的两种观点作了区分:重复在逻辑上的重要性和重复在时间上的(或心理上的)重要性。按第一种观点,观察到的现象重复出现的事例为建立在观察到的事例之上的普遍规律提供了合理的证明。按第二种观点,即使重复出现的事例不能为普遍规律提供任何合理的证明,却能创立这样一种规律。他认为,不论这一原理的两种不同观点表面看来多么合理,二者却都站不住脚。他的这种说法等于断定,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语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考察非平衡韩-汉双语者在语言内和语言间词义水平的RB效应。实验1采用韩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探究韩语语言内的RB效应,结果表明在韩语词汇水平存在RB效应。实验2采用两个关键词为韩语(R1)和汉语(R2)双字词,并通过韩-汉语间隔词W的语言类型变化探究韩、汉语言间的RB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语言类型的间隔词的正确率有显著差异,语义重复词R2在重复条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非重复条件,出现语义重复启动效应。本研究结论是:(1)在韩语语言内词水平存在RB效应,具有语言类型普遍性;(2)韩、汉跨语言语义水平出现语义重复启动效应,而未发生RB效应,表明双语者在加工韩、汉两种语言时,采用分别形式表征和共享语义表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人们经常会探测不到事物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变化盲(change blindness),它和变化觉察是变化知觉的两个面。对变化盲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对变化盲现象产生的原因辨析以及从刺激属性和注意广度、知识经验、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等分析变化盲的影响因素;近几年来内隐变化觉察也引起研究者的争论和重视;此外,对变化盲的多(跨)通道和错误元认知研究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动向。同时,变化盲研究在其表征机制、加工方式以及内隐变化觉察等方面尚存在争议,变化盲的错误元认知研究以及变化盲的认知神经心理研究则是此领域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特定条件下通常难以探测到事物的变化,这种现象发生在视、听、触感觉通道分别称为变化盲视、变话盲听和变化盲触。文章主要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变化盲视及视觉表征理论、变化盲听及听觉信息加工机制、变化盲触及体表空间表征、多通道变化盲及空间注意和空间表征跨通道一致性本质。此外,文章还对多通道变化盲的理论深度和拓展方向及相关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选择盲是指个体不能觉察他们的偏好与决策结果之间的不匹配, 即人们不能发现真实偏好被操纵, 这一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普遍存在。记忆表征理论主要从记忆表征编码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什么不能发现选择的改变, 选择偏好理论则着重分析人们偏好反转的原因。选择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选项相似性和虚假反馈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选择盲的心理机制与产生根源、影响因素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