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并不赞成经济道德化的口号,也不赞成道德商品化的口号。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生活的形式,必然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关系,否则就不利于其存在和发展。道德要求既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又是道德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发展。而现实生活中那种表现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不道德现象,不仅与道德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相抵触的。商品经济本身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理应是兼顾和摆正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交换、商品消费这三个环节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个社会占主要地位的道德,即社会主体道德,只能是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道德。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合理性的深刻社会基础。从更高的道德立场来审视,它的内容也许不那么崇高,但它适应于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必然在实践中产生积极的影响。道德建设目标只有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上,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道德出发,才能逐步将其提高到理想的高度,缺乏可行性这个中间环节,任何崇高的理想都是不可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重视道德效益?所谓道德效益,就是指社会主义劳动集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社会道德后果。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存在,商品生产本身所固有的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仍发生作用。这一方面使人们可以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在改造自然界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如果劳动集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偏离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道德效益,就可能产生投机倒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所以,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伴随着道德生活的急剧变化。其中,经济生活中的“越轨”和“失范”现象尤为突出。但是,经济行为是人的社会行为,必然受到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人们经济生活的道德要求,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和社会道德领域里大量消极现象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继王锐生同志发表了《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之后,张博树同志也写了《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1期,以下简称张文)的文章,对王文多所论驳。张文认为,商品生产的一般要求乃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从求生劳动到求利劳动的转化,而这种要求不为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左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道德演化的“二律背反”势所难免,即一方面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私有意识的膨胀。与此同时,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道德进步。这些观点是有代表性的。然而在我们看来,上述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根据,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报刊文摘     
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要实行承包责任制,要发展商品生产,要突出个人利益,所以它和共产主义道德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 作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首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性质、目的来看,它们是一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是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建立了可靠的经济基础。其次,从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来看,二者是紧密相联系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共产主义道德既不否认集体利益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给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中包括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与商品经济的辩证关系,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与经济、精神与物质的辩证法的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商品经济的二重社会效应问题,并就商品经济二重社会效应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重视解决对商品经济社会效应的认识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关于发展商品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与社会道德领域消极现象的关系问题,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第11期以及1987年第9期,先后发表了王锐生《商品发产和道德进步》、张博树《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陈瑛、朱勇辉《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之我见》三篇文章,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表了一些不同的见解。现摘要如下: 一、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为了弄清社会道德消极现象与商品生产的关系,三篇文章都首先对商品生产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展开了探讨。王锐生同志提出为了研究的方便,在思维中应该区分“作为生产方式的商品生  相似文献   

10.
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原则与商品经济原则的关系问题。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平等。就经济关系上来说,社会主义本身有两  相似文献   

11.
基本原理 道德观念要适应经济体制与改革的需要(陶德麟)武汉大学学报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道德观念的变迁(李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郭涤)理论学刊1. 论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道德进步(翁亦周)宁夏社会科学1. 试论经济体制改革的道德价值(高春花)河北大学学报1.  相似文献   

12.
商品经济的大潮涌起,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中国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新的观念与某些传统观念发生的冲突、牴牾,使一股反传统的道德虚无主义思潮得以滋长。人们把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归因于道德传统的禁锢,于是就对道德传统“痛下杀手”。不仅为传统社会所需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保守意识”、“家长制”等,受到针砭诛伐,而且连一些未必为商业社会所不容的道德劝诫,如:勤俭、诚信、修身克己等,也一并成了笑为迂腐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民族 的道德素质 葛得溪在《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撰文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以来雄厚的物质文明,也把人类的精神文明大大的推进了一步。文章从三个方面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民族道德的素质提高是统一的。首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促进克己奉公,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以个体经济、公私合营和个人承包等经济形式为补充的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竞争和价值规律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样情况下,反映到人们的心理和道德观念上,会不会产生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道德意识?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适应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人主义道德体系能不能同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和平共存,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合法的道德层次看待?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确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这里我提出一些个人想法和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种意见认为,道德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要贯彻价值导向的一元化。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应成为主旋律,成为社会最强音。理由:商品经济有两个方面的效应。商品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平等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的形成。如果不对这些观念充分肯定,就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应看到商品经济的负效应,它诱惑一些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等,这对社会主义建设起破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展中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新型的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加快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步子,而且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亦有积极意义。然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没有任何消极作用的,在思想道德方面也会带来负效应。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以来,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确出现了一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现象,据此,有不少同志认为在当代中国存在着发展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即善善冲突。基于这种认识,有的同志对发展商品经济的道德后果充满悲观忧心的情绪,有的同志还提出了以道德退步为代价发展商品经济的主张和思路。但是,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国并不存在商品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 首先,不能把商品经济可能导致的负作用等同  相似文献   

18.
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评价,之所以众说纷法,其根本原因是在两大问题上的分歧和不同。一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分歧,二是探讨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方法论不同。道德价值评价,是道德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所凝结抽象而成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对道德客体的道德价值进行认知、判断和评定的一种道德活动。因此,直接影响到道德价值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就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和道德价值评价方法。什么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道德价值评价标准,是道德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所凝结抽象而成的一种价值尺度。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道德进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题”。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究竟以什么标准来评判道德进步?对此,学术界展开了不同观点的探讨。现述要如下。 (一)生产力标准说。该说认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被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服务的。因此,道德的进步性就在于是否同当时生产力所要求的那种最先进的经济关系相适应。尤其在今天,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它也无疑应成为检验道德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只有坚持了这个标准,才能避免对道德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使道德标准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在揭示“道德”有“道”(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与“德”(人们循“道”而行的表现和品行、品性)之分的基础上,认为“道”和社会经济关系相辅相成,进步的方式是“转型”,即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出现新的历史类型。改善“德”即社会道德风貌的基本途径是:在确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的基础上,强化道德教育等以“育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和以此培育“四有”新人,在今天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