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以来,滇西北关帝信仰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推崇,关帝庙因此得以在地方官和汉族移民等力量的推动下逐步在滇西北地区兴建.而从更深刻的层面来看,关帝信仰经过西南边疆地域文化的再造和涵化,产生出关帝“助剿”和“关帝当玉皇”等宗教叙事和民间神话,标志着关帝信仰最终在滇西北地区扎根.滇西北关帝神话甚至回传中原内地,从而成功实现了文化的反哺.  相似文献   

2.
陈曦 《宗教学研究》2016,(1):192-197
在保罗的神学思想中,信心作为世人获得拯救的方式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文本分析的方法考察保罗在其主要的七封书信中对于信心一词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以《哥林多前书》13:2为例探究保罗的信心思想对耶稣传统和其他犹太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分析发现,保罗所论述的信心本质上是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福音宣讲,其信心思想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教会中的具体问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阿联酋的传统首饰集华美与经济收藏价值于一身,有些首饰的质量超过一千克.工匠们在打造首饰时借助于各种宝石和其它珠宝,并偏爱玛瑙、绿松石、祖母绿和珍珠,他们在设计首饰中还经常使用金币和银币.这充分显示出其独特设计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受到最为猛烈、彻底的批判.传统艺术(如国画)、传统文学(如唐诗)、传统戏曲……虽受到一些批判,但还有人为之说好话,说它们有各种优点、好处,只有传统道德,如父慈子孝、忠君爱国,等等,几乎成了"万恶之源",少有人说它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意欲将复仇及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作为探寻中国古代法之精神的进路,因为对于中国古代的立法者和执法者而言,复仇是一个触及中国古代法律理念之核心的根本问题.本文试图勾画复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逐渐被法律概念化的路径.在勾画古典时期社会情境中有关复仇的法律疑问之后,本文分析了唐宋时期有关复仇的四种法律观念,进而指出,上述关于复仇的法律观点即为明清时期有关复仇的法律文本及解释的主要基础和理论渊源之一.最后,得出结论:在传统中国,古代法之于复仇,大致经历了一个混乱--选择--确定的历史过程,其间,于古代法的制定者、执行者和解释者的言行中,特别是在帝国晚期,体现出对帝国法律权威的尊重与维护.这一结论,或许与一些西方和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解读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当前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结合实例阐述走自己的民族设计之路,必须把握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对传统的认识和解读,不能一味地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要把传统精神和创造的理念继承下来,结合时代生活"进行转换性的创造",这样才能产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设计文化.  相似文献   

7.
安启念 《世界哲学》2017,(4):123-129
针对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从历史、道德以及对人的全面理解出发研究人和人类命运,是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和俄罗斯哲学思想的传统。在苏联时期真正代表了俄罗斯哲学传统的,不是А.Ф.洛谢夫,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И.Т.弗罗洛夫。弗罗洛夫的哲学思想紧紧抓住20世纪人类文明遇到的重大问题,不仅运用俄罗斯传统哲学的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从理论上对人和人类命运做了深刻研究,而且由此出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和政治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特色鲜明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文化资本与当代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发展借助对文化资本的思考,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全新把握.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本的形成.不但是一个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力资本把文化资本带入城市更广大的文化消费空间是现代化发展不争的事实,然而,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文化资本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是每一个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情绪调节是当今情绪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欲调节思想.通过挖掘、梳理和提取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的情欲调节思想,将有助于拓宽我国情绪调节研究者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对于此论断,学界虽有不同见解,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说明了道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影响.而道教的"贵生"思想,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为直接和最有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内容特质与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和生存智慧,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革命道德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可以成为和谐伦理吸取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从革命转向建设,就需要我们从革命道德转向和谐伦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的沉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军 《学海》2001,(4):51-55
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在整个史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没有也不可能因新史学的批判而消失,相反,新史学因纠正其初期对待政治史学的偏激态度而重新定位.史学不能离开政治史而获得发展,政治史在新史学中复兴的原因有多种.20世纪的政治史学同19世纪的政治史学有很大不同,因为人们对政治概念本身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它的范围更加扩大,与其他史学分支的联系更为紧密,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政治上保持更好的平衡.了解西方政治史百年发展的特点,有助于认识西方史学现状和促进我们的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丰富,然而大多数技术属于自发的实践经验所得,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也没有随着时代的演进出现实质性的突破,始终处于经验性、实用性的发展态势,没有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此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构架,但是其直观体验思维模式及只重求实不重求知的思想又制约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可能,只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思维定势和消极影响,中医骨伤科技术才能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王艳芬  汪诗明 《学海》2001,(5):144-148
19世纪末,英国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找寻订立反俄军事政治同盟的伙伴.初以德国为对象,未遂.后与日本谈判成功,于1902年订立英日同盟.这一同盟并未背离英国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既继续保持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孤立",又使英国仅承担十分有限的军事义务,便利用日本,有力地遏制了俄国在远东的扩张,维护了英帝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既包括优良的美德,也包含腐朽的糟粕,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剔除其腐朽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概括说来,“三纲”基本上属于腐朽和束缚人性的“糟粕”,应当彻底予以否定,而“五常”则可以视为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我们要持分析和“扬弃”的态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必须同弘扬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仁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和范畴,其核心思想即爱人,经历代思想家阐释而具有丰富内涵,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当代价值是构建争谐的人际关系,打造宽容与理性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世界等;其实现路径是坚持社会公正,并开展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韩振国 《学海》2005,(1):67-73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立之初,由于政权工作不够深入和农民传统政治文化心理惯性,乡村社会权力文化网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在乡村民主选举推选出的基层行政人员中,旧政权任职的传统权威人物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推动乡村基层权利机器运转的主要动力.阶级成分的比重不足以说明乡村权利结构的真貌.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传统德性之一的"谦"德,一般指谦逊、谦卑和谦虚.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阐述了"谦"的含义和根据,而且还论证了"谦"的价值.一般认为,"谦"的价值在于其有益于修德、为学、待人和持业.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重视"谦"德,以至于出现了某种过谦的倾向.西方亦有"谦"的传统,不过与中国古代的"谦"德相比,西方的"谦"德不易走向极端化.当代中国社会虽然正在向现代性社会转型,但"谦"德仍然有其价值.我们应当在接续传统精华的同时,吸取西方"谦"德的有益成分,以重塑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谦"德.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室内设计,应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掘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精髓,把具有深厚文化家居的传统空间元素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手法.其中包括传统的天花、藻井、隔断、底蕴门窗的设计和家具陈设等,吸收传统手法,可以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室内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