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命的物质属性是探讨生死问题的基点, “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遮蔽”是生死哲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核心。将生死问题放在物种背景下加以分析和论证, 将生命定义为具有内因性死亡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通过产生子代促使物种存续的复杂物质系统;死亡是生命内在功能, 生命的意义由生命本身而自足。医学实践和殡葬活动对死亡的遮蔽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增强医学实践的人文性和改革殡葬活动的生死观均基于生命意义的认知, 为解蔽死亡的探索提供了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2.
简论死亡与死亡教育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死亡,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尽管世上大多数人避讳论死,但死亡几乎每日都在发生,其阴影时常徘徊在人之心头。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应该有勇气直面现实,思索死亡,接受死亡教育,赋予人生以完整充实的意义。一什么是死亡?死亡的本质是什么?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  相似文献   

3.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5.
6.
美国儿童的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死亡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中小学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文中介绍了美国开展儿童死亡教育的情况,并探讨了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开展儿童死亡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死亡的意义     
在英国有一个叫布朗的牧师,一生不知曾听到过多少人临终忏悔,许多人在生命鲜活的时候,常常郁积于胸、心烦意乱;感叹春风不度、天不遂愿;抱怨生不逢时、志不得展;直到生命将到了终点,才恍然大悟。本来应该将自己心灵的种子撒向广阔的原野,去拥抱阳光,痛饮雨露,享受繁花盛开的浪漫.[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聚焦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恐惧,分析比较生命回顾疗法的实际应用。基于临床服务案例,医务社工发现晚期癌症患者的死亡恐惧主要受躯体症状、疾病归因、家庭支持和心性支持四方面影响。医务社工通过运用生命回顾疗法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干预,依托建立早期良好专业关系、正视死亡恐惧、回顾重要生命事件、强化/修复重要关系、增强自我认同五大策略,赋予患者生命新的价值和希望,实现生命意义的整合,有效缓解个体死亡恐惧,改善末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死亡恐惧与自我意识相伴而生,成为人类无法根除的永恒性焦虑。它既根源于他人之死呈现出的经验性恐惧,也来自于拒斥死亡的社会文化所导致的认知性恐惧以及面临“自我”之死时产生的形而上恐惧。死亡恐惧不能彻底消解只能消减,保持适当的死亡恐惧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它是人类一切精神性追求的内在动力。人们通常力求通过外向性的追求去摆脱或超越死亡恐惧,然而只有通过反躬自省,不假外求的方式,才能最终完成对生命的觉解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孟宪武同志在“死亡之死亡———新世纪医学目的之假设”一文(医学与哲学,1999,(6):45,以下简称孟文)中提出:“现代医学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实际上一直在紧紧围绕着战胜疾患,战胜死亡而进行的。”这使我也联想到与医学目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人类是否可以彻底消灭一切疾病,达到人人无疾而终,甚至最终达到永生不死(孟文提到的是长生不死)?本文想就此及新世纪的医学能否把消灭疾病与死亡作为自己直接的现实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1 什么是死亡,死亡能否死亡11 “死是个体历史的终结”[1]:人的生物学生命的…  相似文献   

11.
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2、4、6、8、11年级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造句和补充句子的方式考察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及体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发展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模糊不清、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感悟哲理的一个渐次深入的过程;2)儿童对生命过程的体验总体上是积极的,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体验的内涵越来越丰富;3)儿童对死亡的心理体验以恐惧和悲伤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对死亡体验哲理性和迷茫的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临终关怀发展的尴尬处境, 诸如临终关怀机构困境、“供给-需求”冲突、意义世界的冲突等问题, 以及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影响下的老年临终关怀问题和生死孝道教育问题, 必须深入反思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因此, 试图通过生命教育、伦理环境改善、养老模式变革等方式, 树立新的生死观和孝道观, 以推进老年临终关怀发展, 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并结合比较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对传统生死观、孝道观与老年临终关怀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生命价值与死亡意义的阐述,分析传统生死观与临终关怀本土化的进程,从“生命之重”与“优逝之难”、社会角色视域下的优逝期望、安乐死与生命价值的哲学反思等多个层面对生命优逝的哲学理念与现实博弈展开讨论与辨析,同时亦从传统生命哲学与临终关怀、现代医学视域下的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法哲学思考、临终关怀的伦理考量等维度对临终关怀的伦理依据与哲学审思予以细致探讨和论述,以期为新时代构筑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与“健康中国”提供理论思考,同时亦为“和谐中国”贡献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4.
脑死亡是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经过临床严格的判定程序,患者脑死亡即生物学死亡已经成为科学标准,但由于我国在脑死亡立法、公众认知以及医生的各种心理考量,在我国开展脑死亡的判定还存在许多障碍。我们结合自己在判定患者脑死亡后的医患心理变化,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期望引起更多的医学、法学和社会学家关注,使得临床医生对脑死亡的判定,顺应科学发展又能符合患者及其家属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5.

综述分析国内外死亡心理的研究及死亡教育的探索,探讨个体对死亡的认知与反应以及对应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死亡心理理论探索对死亡呈现出积极或消极的认识,其恐惧管理理论与创生理论以死亡意识的不同阶段研究所得结论立场不一,可纵向研究死亡心理认知阶段达成理论整合。死亡教育途径包含课程融入、艺术引导、家庭分享、文化传承等,但针对成年群体的死亡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认识并接纳死亡,为生者带来更贴切的情绪感受与生活体验,死亡心理理论的完善与死亡教育资源的普及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Some have argued (following Epicurus) that death cannot be a bad thing for an individual who dies. They contend that nothing can be a bad for an individual unless the individual is able to experience it as bad. I argue against this Epicurean view, offering examples of things that an individual cannot experience as bad but are nevertheless bad for the individual. Further, I argue that death is relevantly similar.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阐述当今中国死亡价值日渐消解所致苦难,指明死亡价值建构的重要性,挖掘中华传统生死观的底蕴,探讨死亡价值建构的可行性;将关系生命理念引入安宁疗护领域,将其与中华传统生死观对话,总结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临终者关系生命向度,并分析关系生命对于临终者死亡价值建构的意义;基于此,聚焦安宁疗护领域,探讨如何通过维护临终者关系生命来帮助其建构死亡价值,以期为构筑和发展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安宁疗护照护体系贡献理论和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ketches the shifts in Christian thought and denominations on capital punishment from the early church to to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n examines the ethical issu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capital punishment both before and since the Supreme Count stopped executions in 1972.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is that overwhelming evidence of the injustice of death sentences could not sway popular support for capital punishment, but evidence that switching to life sentences could save states millions of dollars is swaying many pro‐death penalty voters and legisl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