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玉芳 《宗教学研究》2004,2(2):131-136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受阻的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本文意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受阻的原因,它们分别是:(1)基督教是靠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2)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3)抱着"欧洲文化中心主义"观念的基督教拒绝中国化,并企图"为基督征服中国".  相似文献   

2.
海外消息     
《天风》2018,(1):62-62
有信仰,应该为世界做好事.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的长期合作伙伴——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被授予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标志着世界朝更安全的方向又迈出了小小的但重要的一步。这不仅是对全球废除核武器所做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基督教会在各地基层从事反对核扩散宣传和动员行动的肯定。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前主任皮特(Peter Weiderud)表示。  相似文献   

3.
早期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的,但是在对"灵与肉分离"的认识上,二者却明显不同.早期基督教的性爱观包括以下内容:人类的性爱是无罪的;不反对结婚,但最好是独身;牧师有独身的义务.初期基督教运动中围绕性爱伦理出现的混乱和逐渐统一的过程,反映了基督教的信仰与正统性爱之间孕育着不可调合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自立"与"合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潮流。在自立运动日趋发展的同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也日渐发达。自1860年全面开教以来,在华传教士意识到加强合作的益处,开始在圣经翻译、出版、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受1910年爱丁堡世界传教大会的影响,中国各区域内及全国性的教会联合运动有了进一步拓展。而1922年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建立,即是二十世纪前二十年各宗派教会合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之后二十余年各教会联合协作的起点。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淡化了之前的宗派分割,各教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教会合一运动自身具有一定限度,而且同样存在着争端与困境。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0,(4)
<正>亚洲基督教联合会一行来访本刊讯(房赢报道):亚洲基督教联合会总干事帕拉瓦特(Prawate Khid-arn)一行4人,于2010年3月1日访问了中国基督教两会,宾主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3):2-3
<正>基督教全国两会召开神学教育委员会(扩大)会议本刊讯(神学教育部供稿):中国基督教两会神学教育委员会(扩大)会议于2015年1月28日在宁召开,基督教全国两会负责同工、神学教育委员会成员共2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商讨神学教育相关问题。基督教全国两会举办"新约圣经研讨会"本刊讯(通讯员黄金斌供稿):基督教全国两会于2015年1月27日上午,在金陵协和神学院举行"新约圣经研讨会"开班仪式,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高峰牧师出席并讲话。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1,(8):2-2
<正>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英文网站开通本刊讯(中国基督教网站):中国基督教两会将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美国再次举办主题为"尔道即真理"的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为了让海外弟兄姊妹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教会、了解圣经事工展,中国基督教两会设立了专门网站:www.bibleinchina.org  相似文献   

9.
张俊 《宗教学研究》2005,(3):159-163
古代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形成,根本在于灵魂与肉体和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的思想.促成古代基督教禁欲主义兴起的二元论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首先是宗教自身的先天性二元论因素,即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区隔;再则是东方宗教,尤其是中亚宗教的二元论思想;最后是犹太教传递给基督教的弥赛亚主义中包含的二元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谢志斌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09-117,194
本文探究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基本思路问题,特别关注具体处境中基督教价值的公共意义问题,论文包括:第一部分,考察1980年以来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总体上看,其中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基本伦理概念(比如人性、爱的观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关观念进行比照的研究,二是实践和具体社会处境的角度,包括从基督教角度对于中国基督徒的道德生活以及全球和本土范围的社会公共问题的研究;第二部分依据相关的基督教伦理研究成果,参照中国思想资源和当代社会的道德议题,反思汉语基督教研究的处境性问题并寻求重新阐释某些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研究采用基督教伦理研究中的实在的和处境化的进路,将之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并考虑到其具体和当下的条件来展开对基督教伦理思想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的向世界传播,来讨论宗教的普世性与地方化,对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即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视点,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从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碰撞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中来回顾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2)探讨中国化的佛教如何既坚持佛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了中国的特色,从而获得了在中土的成功传播与发展。(3)探讨基督教的普世化与本土化问题,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处理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施萍 《宗教学研究》2005,16(1):96-101
林语堂的现代基督教思想是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他以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为纽带,在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之间建立了亲缘关系,在本土语境中重塑了"上帝"的神学形象:它来自人为善的高贵本能,是人类至善意向的神学象征,是个体获得生存意义的导引,是精神世界中至高无上的神.林语堂是"五四"知识分子中将现代基督教思想植入自身文化人格的第一人,他对基督教的认识异于"五四"思想主流,却同样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有一部分傣族却信仰基督教。这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傣族主要是被傣族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群体:麻风病人和披巴鬼。目前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依然是这两类群体的后代。他们在傣族社会是蒙受着污名的群体,被傣族社会排斥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但是归信基督教却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身份:基督徒,成为普世基督教世界中的一份子。因而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来说,基督教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去污名化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借助基督教这一外来力量管理他们受损的身份,从而借以去污名化,这是一种身份的政治学。  相似文献   

14.
杨健吾 《宗教学研究》2004,2(3):109-116
本文扼要地论述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四川藏区传播的概况,总结其传播的手段和特点主要是:广泛收集各种情报,以尽快熟悉中国社会;广设教堂,兴办学校、医院、育婴堂、救济院等慈善事业,帮助传教活动的进行;广占土地和房屋,以地租、房租进行剥削,作为教会重要的经济来源;基督教在四川藏区的传播始终是在与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特别是藏传佛教信仰的冲突中进行的.与传教士们长期付出的艰苦努力相比较,基督教在四川藏区的传播是不成功的.此中原因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沈承恩 《天风》2009,(9):38-39
有几个基督教用语在使用中似乎存在一些问题,我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这几个基督教用语是:祝福、奉主的名、代祷、布道. "祝福"虽然不是基督教专用的一个词汇,但基督教是用得比较多的.基督教的大礼拜和小聚会,在结束前,牧师都要为信徒祝福.  相似文献   

16.
田晓 《天风》2004,(4):18-19
上海基督教两会于2004年3月5日在基督教沐恩堂举行妇女世界公祷日礼拜,来自中国基督教两会本部同工及上海基督教两会162个堂点的1000多名姊妹参加了公祷礼拜,共同为着世界和平、公义向上主祈求,今年公祷日的主题是:“妇女在信仰中构建未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用的基督教中国化概念,旨在立足于学术的立场来更客观、更理性地探讨基督教何以能够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通过中韩基督教史比较、当代中国宗教生态和国际宗教对话动向三方面的思考,笔者力主如下结论:社会实践是检验宗教信仰的唯一标准;就当今中国国情而言,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于,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马克思几句著名格言的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主要以基督教为原型),既是一个否定、颠覆的革命过程;又是一个无法决绝断裂的文化承继发展过程.马克思思想与基督教是两种具有许多本质差异的世界观、人生观,但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两者相互诋毁、相互对抗的根本,也可以成为双方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的前提;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对上帝存在不存在问题的辩驳,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对于世界、历史、人的价值、生存意义、人格尊严的革命性宣告;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对近现代基督教思想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和儒教对人是否能成圣均给予肯定的答案.但耶儒对上帝/天与人的界定以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差异巨大:基督教全善之上帝和有罪之人是分离的关系,儒教至善天道和本善人性是合一的关系.所以在成圣论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这突出表现在成圣可能性的根据、圣人的标准以及成圣的努力方向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是一种以"爱的宗教"和"和好的福音"著称的世界伦理宗教,蕴含丰富的和谐伦理资源。基督教和谐伦理的一个根本理念和主题是重新寻获和谐统一的世界,重建"神-人-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即终极性的和谐、救赎性的和谐、爱的和谐和关系性的和谐探讨基督教和谐伦理的本质,指出贯穿基督教和谐伦理思想的主线是"关系性"或"相互关联性"。基督教的和谐伦理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和谐理论的完善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