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萧无陂 《孔子研究》2012,(3):101-111
近三十年来,随着帛书和竹简《老子》的先后出土,《老子》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在文本考证上,学界考察了简帛《老子》的文本性质、结构,校勘了文本;其次,在文体考辨与老子身世考证上,学界分析了《老子》等先秦文本的句式、韵脚、修辞手法、体裁,为《老子》文本形成时代提供了新证据。对于竹简与今本《老子》的作者,学界存在老聃与太史儋之争。关于老子故里,河南学者和安徽学者之间争论不止;关于老子的姓氏,学界亦聚讼不已。最后,在《老子》研究方法上,学界历经三个阶段的方法论反思,当前正在自觉探索中国哲学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2.
刘国钧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他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图书馆学的研究和教学中,早年曾做过的中国道教史方面的研究,却逐渐被世人淡忘。20世纪30-40年代,刘国钧先生利用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选择当时比较冷门的道教史研究,发表了《两汉时期道教概说》、《老子神化考略》和《老子王弼注校记》三篇文章,对两汉时期道教的发展概况以及古代老子神化历程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在《老子》的校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简《老子》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楚简《老子》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对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早期儒道关系的认识与评价;老子哲学中“有”“无”的关系问题;关于今本《老子》的作者;如何认识楚简《老子》甲、乙、丙本的文本构成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学乃先桑显学,惜至秦汉,几近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校勘经书的需要,方有学者校勘《墨子》。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清代学者《墨子》校勘之大成,《墨子》书始可读。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来阐释墨家思想学说,标志着20世纪墨学研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正《老子》是当今除《圣经》外外译最多的典籍,但迄今为止,学界没有人具体描述和分析它在全球的译介情况。丁巍先生曾经主持完成过这方面的项目《老子书录》,但其研究结果《老子典籍考》并未出版,~((1))另一方面,在此期间及其后十几年,《老子》译本还在不断增加。因此,笔者收集了自己所知道的全球所有《老子》译本,以更全面深入地描述《老子》外译情况,希望为老学全球化的研究作一些文献整理工作。这些译本使我们看到了《老子》的全球化,同时也提醒我们,当代的老学研究与传统老学研究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儒道两大家 ,道家的主干则是老学与庄学。所谓老学 ,内涵有二 :一是老子本人的思想学说 ;二是历代学者对老子及《老子》书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诠释与推衍。故研究老学 ,不仅要对《老子》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以求准确把握其思想意蕴 ,更要对历代《老子》诠释过程及思想理论的发展演变作跟踪探索 ,后者似乎是当今哲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鉴于此 ,本文在研究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的基础上 ,对唐代老学的理论特点试作分析。对《老子》的诠释始于战国。韩非的《解老》、《喻老》着重诠释了《老子》的治国思想 ,庄子则发…  相似文献   

7.
拜读黄克剑先生的《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 6期 ;简称“黄文”)与孙熙国先生的《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1 0期 ;简称“孙文”) ,颇受启发。但深感不足的是缺乏对出土文献与历史的验证。尤其是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帛本”)与楚墓竹简《老子》 (简称“简本”) ,是目前最接近祖本、最少失真的《老子》 ,它们对许多歧义往往有拨讹反正、一锤定音的功效 ,因而是论《老子》不可或缺之文献。如果只以今本为据 ,难免不偏离本意。所以不揣寡闻浅陋 ,陈述愚见 ,以就教于…  相似文献   

8.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简帛《老子》的文本存在状况作了简明的介绍,认为郭简《太一生水》无论从文本脉络,还是从思想的同一性来看,都不属于郭简《老子》的一部分,而《老子》在战国中期以前的文本分量,当远较郭简三组的总和为多,同时也认为《史记·老子传》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看法,应当还是较为可信的。此外,本文对《太一生水》的大量相关问题,作了结论性的观点陈述,集中表明了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出土简帛资料的大量发现和整理,以及传统和域外文献学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单一的文本而言,由于《老子》在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和北大汉简的反复出现,使得有关该文本的研究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何理解不同传本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文本的演变,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家讨论的问题。北大汉简《老子》的发现,给这种讨论增加了新的素材和契机。从整体上来说,对于文献学的研究而言,上个世纪占据主流地位的辨伪学  相似文献   

11.
The Laozi laughs at the joy of those who violate the Dao and praises the suffering of those who attain it,ye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Laozi does not encompass a notion of happiness,a notion that is grounded in the "enjoyment of something together" (gong le共樂) by the sag and the common peopl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Laozi's view of happiness is its cosmology,of which there are two sequences:one is generation and the other is growth.With the influences of Wei/Jin-era metaphysics and Western philosophy,Chinese scholars used to overemphasize generation,tracing only the origin.But in the cosmology of the Laozi,both generation and growth are indispensable,and this is part of the reason why the Dao and the De are equally important in the Laozi.The happiness of the common people does not come from a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on or attachment to certain form of domination,but from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each individual's initiative and action affected by Mysterious De.  相似文献   

12.
刘晗 《管子学刊》2014,(2):106-110
《老子》书大致从战国晚期就开始以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到王弼为《老子》作注时,《老子》的篇次和章句划分应该初步稳定。唐陆德明采用王弼注为《老子》作音义,并以道、德作为上、下篇题,以后又经历了长时期的流传变化,至明代后期或清代,今传王弼本的篇章结构逐渐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3.
《萄子·王制篇》有《序官》一章,专门论述职官制度,通过对“乘白”、“乡师”、“州里”、“治市”、“治田”等条的考证.发现《序官》官制带有明显的齐国色彩。《序官》以及《王制篇》可能是苟子在齐国游学时所写。由于《王制》在齐国成书,当然为齐国学者所看到,《管子·立政》的作者为解决“国之贫”“五事”,所以《省官》一章有选择性地摘抄了《序官》“五官”。  相似文献   

14.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以知来藏往、本隐之显来预测吉凶、趋利避害,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进退存亡、仕隐出处这一问题上,从蛊、遁诸卦中可以看出“与时偕行”的出处观念。先秦原始儒家在此基础上,对《周易》中隐逸行为的动机进行了道德化的阐释,将其归结于一种真诚的道德自觉和抗议精神,体现了儒家在道统与政统之间所始终坚持的一贯张力, 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道德气节和独立不屈的政治不合作态度。这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出处、进退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著录《补斋口授易说》一书曰,门人永丰周佐编次,而补斋未详何人。今以方志及史传文集中考得补斋姓丁,名玑,字玉夫,丹徒人。生于天顺元年丁丑,卒于弘治十六年癸亥,成化十四年进士,后历任中书舍人、普安州判、广信通判、兴国知州、南京仪制郎中、广东按察副使等职.门下弟子有周佐、周价、靳贵、唐侃等人。补斋另有著作《洪范正误》、《大学疑义》、《四礼仪注》、《补斋集》等.  相似文献   

16.
王徵散论     
王徵(1571─1644)是明末天主教徒、维新派和机械工程学家,但长期以来为旧史学家所忽视。本文认为宋伯胤先生《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一书,对王徵的科学成就和宗教信仰做出了公正的评价,恢复了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并从王徵的思想、政治经历,探讨了天主教信仰对他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刘伟 《管子学刊》2012,(1):56-59
"天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在竹简《文子》中,天道不仅是对于世界万物起源的认识,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它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竹简《文子》的天道论继承了老子"道生于有"的思想,但否认"有生于无","有"是其终极。人的行为必须遵循天道。竹简《文子》中对于"天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阐释,也为后世很多思想家所继承。  相似文献   

19.
周云芳 《管子学刊》2012,(3):125-128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