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形成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信仰宗教向无神论的转变,一方面是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特别是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参加了当时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他们认识了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的形成过程也是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二者是紧密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恩格斯通往科学世界观的逻辑进路中,宗教批判思想是其重要一环。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梳理出从有神论到启蒙无神论,再到科学无神论的转变。恩格斯晚年又对宗教的本质、根源、作用和未来走向做出全面、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不仅是对资产阶级宗教观的超越,还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延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奠基,有助于我们从方法论角度廓清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亦从社会思想史角度辨识宗教的社会历史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基本观点的继承和超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适应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告别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著作。马克思通过总结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运动的历史意义,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功能、社会作用,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该文是马克思最有才华的著作之一,对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对新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它也被视为马克思宗教观的代表作。深入研究它所阐述的宗教观,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学说产生的理论起点和逻辑基础。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理论局限性为马克思科学无神论理论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理论素材和逻辑起点。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完成了宗教的真正"祛魅",揭示了宗教产生和消亡的社会物质根源;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宗教的历史命运,实现了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的理论转向;坚守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揭示了消灭宗教异化的革命力量和现实路径,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科学无神论实现了宗教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其理论意蕴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无神论提供了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中国的宗教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理论、实践、制度三种形态来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历史观、价值观,可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形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等方针政策,可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形态;实行政教分离,以宪法相关规定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及针对具体宗教问题而建立的体制机制,可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制度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三种形态,相互依存、相互衔接、辩证统一,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论境域,透过凡俗的生活世界,对宗教神灵予以人格化、世俗化的确证,由此夯实了其新唯物主义基础;强调现实的人必须真诚地向自身复归,才能摆脱宗教束缚,实现自我的自由和解放,由此为他们的人类解放理论寻求到宗教思想的有力支撑;认为只有组成无神论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宗教的自行消失、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最高本质的复归,才能真正实现。正是由于注重从生存论意义上反思宗教神灵观念的现象存在,深究宗教发展的历史根因,突出人民幸福生存的理想追求,因而他们的宗教批判显现出鲜明的生存论特质。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早期对基督教的批判,如对反理性、反人道的狭隘救赎观和圣经无误论等教条的批判,具有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他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提升了宗教的价值蕴含,促使宗教形成符合理性、符合人性的自觉。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含义下的宗教自由,是一种更具积极意义的宗教自由。通过对恩格斯早期的基督教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起始阶段的考察,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把握其宗教批判的路径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杨楹 《哲学研究》2012,(2):9-12
<正>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自由理念、人道原则和解放逻辑等置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系格局、生活自身的辩证历程中考量,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诉求乃是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学科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其二是宗教学原理,即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关于宗教的本质、规律、功能以及方法论的知识系统;其三是指宗教研究领域的宗教学,即除以上二者外,还包括对各大宗教的概念和理论、经典和历史所做的研究。作为一级学科的宗教学包含了七个次级学科,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学原理、世界主要宗教、中国宗教史、外国宗教史、中外宗教经典和宗教与社会现实。论文对加润国、李建欣二位先生的有关论文做了评论,并在评论过程中指出了目前宗教学领域存在学科定位不科学、分支学科设置不合理以及碎片化等问题,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文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牟钟鉴在《中国民族报》2004年3月16日第三版上撰写文章,就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在现时代作了新的解读。作者指出,第一,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是“鸦片论”,即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它没有揭示宗教真正的本质和根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可以概括为两论:唯物的反映论和社会改造论,都是从社会角度看宗教。第二,列宁时期,俄国式、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解释出现了问题,以致于宗教“鸦片论”或“鸦片基石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无神论》2021,(4):44-49
随着宗教中国化的全面推进,宗教观成为衡量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更关系国家的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通过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存在对宗教的认识不深、对错误的宗教行为和现象的批判态度不硬、对文化和宗教关系的把握不准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宗教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更加隐蔽化,且在高校中对青年学生的宗教观引导还存在缺位现象。为此,根据高校大学生实际,应从普及宗教观理论教育、强化"五个认同"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三重维度上全面深化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在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起源、宗教存在的根源和宗教消亡的理论;(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发展规律、宗教与社会关系的理论;(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理论。它把中国共产党人对宗教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重要的贡献。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宗教问题和宗教现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并做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贡献。本文从宗教起源与历史发展,宗教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宗教与科学,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社会主义等五个方面说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重要的贡献。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宗教问题和宗教现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并做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贡献。本文从宗教起源与历史发展,宗教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宗教与科学,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社会主义等五个方面说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对待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又要根据我国宗教的特点以及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回答和解决新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时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而又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立场。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宗教工作最重要的立场。一、宗教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  相似文献   

19.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20.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