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家指出,自杀或他杀事件是心理障碍得不到疏导之后的极端表现形式,除此之外,由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恶性事件在我们身边也是数不胜数。例如前不久发生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仿真枪绑架两女生事件,武汉某高校一失意学子在长江大桥上悬挂一个多小时事件,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慈父卖血六年供儿上学,逆子抛荒学业游荡京城”事件等。除了这些少数的极端行为,在普通大学生身上体现的不同程度地感到空虚、压抑,有时甚至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的状况依然令人担忧。一位大学教授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校园里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2.
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403名单胎、孕周在24~33周的孕妇进行研究,探讨怀孕过程中孕妇经历的生活事件和妊娠压力的关系,以及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丈夫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怀孕计划的主效应显著,孕龄的主效应不显著,怀孕计划和孕龄的交互作用显著;妊娠压力在怀孕计划上的主效应显著,意外怀孕的孕妇的妊娠压力显著高于计划怀孕的孕妇的妊娠压力;(2)怀孕过程中孕妇经历的生活事件与妊娠压力呈显著正相关,与孕妇的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3)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生活事件和妊娠压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即生活事件部分通过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孕妇的妊娠压力;而丈夫支持则对孕妇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当丈夫支持高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的孕妇,其妊娠压力越低,心理健康状况对孕妇妊娠压力预测显著;当丈夫支持低时,心理健康状况对妊娠压力的预测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高职护理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天德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07-113,159
该研究采用SCL-90、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漳州医学护理职业学院2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262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同护理生心理健康有关的生活事件主要是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2)护理生在面临应激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较多,消极应对方式较少;(3)护理生生活事件的各因子和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与SCL-90之间有较高正相关,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分别与SCL-90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和负相关;(4)进一步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的生活事件因子与幻想、自责、解决问题、健康适应的应对因子对高职护理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5)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之间有显著相关,应对方式是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之间的关系,对兰州市九所中学共1964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受惩罚。(2)中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其焦虑程度有关。(3)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国外对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而我国心理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论证了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虽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同性恋者却面临着社会污名、内化的恐同观念、偏见、歧视、侵害、暴力、家庭压力,以及对自己性取向的暴露与隐藏等一系列影响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同性恋者面临着比较严重的情绪障碍、物质依赖、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李虹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03,35(2):222-230
目的是探讨大学校园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意义在于根据压力与心理健康的不同关系,有的放矢地制定干预策略,使大学生在压力之下仍然能够保持心理健康。大学校园压力被定义为学习压力,个人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并由相应的量表所测量。心理健康被定义为:一般健康状况和自尊,也由相应的量表所测量。研究问题是:(1)大学校园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2)学习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3)个人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4)消极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同时建立了4个相应的理论假设。研究所采用的是横断和相关设计原则,并采用回溯性调查问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3所高校的788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了全部4个理论假设。研究结论是:大学校园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应激-易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902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旨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冲动性特质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特质的直接作用受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考察,学习不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和社会适应、学习和违纪,以及焦虑、抑郁和自杀等方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要有自我概念较低、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缺陷。可以通过干预和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23例自杀未遂大学生的质的研究,对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研究表明,由蓝色预警指标——心理健康症状,黄色预警指标——负性生活事件,红色预警指标——自杀早期征兆构成的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医学生中探讨气质性乐观、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以及乐观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两所医学院校的80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应激事件对医学生的自杀意念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应激事件越严重,学生的自杀意念水平越高;②气质性乐观对应激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结论气质性乐观是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调节器。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的外显行为量表对云南省331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并探讨了包括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在内的自杀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27(13.2%)名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卡方检验显示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154(4.7%)名大学生有过自杀企图,男女生人数没有显著差异;(2)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在自杀意念上,女生、独生子女、文科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和不完整家庭的学生、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与之对应的大学生;而在自杀企图上,只有来自城市的学生和不完整家庭的学生、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与之对应的大学生;(3)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与心理症状、生活事件、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问题中心应对、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4)在结构模型中,社会支持在心理症状和自杀行为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情感中心应对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心理症状的调节作用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而问题中心应对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事件的调节作用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目前徐州市医院临床男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主来源及影响因素,探讨缓解男护士心理压力的可行性措施。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压力自评量表,分别对徐州市医院临床男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工作生活压力来源两方面进行调查。结果临床男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而工作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量大时间长、人员配备不足、福利待遇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及社会的理解等方面。结论临床男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各级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措施,以缓解男护士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心理解剖方法对39例自杀大学生的生活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经历了较多且较为强烈的负性生活事件;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生活事件多元化但又相对集中;大多数自杀行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实施.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可作为大学生自杀预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陈君  杨娟  朱熊兆  姚树桥 《心理科学》2011,34(3):733-737
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跨层相互作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杀意念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和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等自评量表对618名高中生进行评估,每三个月追踪1次,共追踪7次,历时21个月,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在控制了第一次自杀意念和性别的影响后,负性生活事件的主效应(b = 0.08, F(1, 2963) = 37.93, p < 0.001)、负性生活事件与神经质人格的相互作用(b = 0.03, F(1, 2963) = 4.35, p < 0.001)显著,而神经质人格的主效应不显著(b = 0.59, F(1, 557)= 3.05, p > 0.05)。结论:神经质人格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跨层相互作用可以预测自杀意念的变化,支持素质-应激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从“富士康事件”看员工自杀心理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富士康集团发生的一系列"跳楼"事件,将这个"代工巨人"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究竟是工作压力过大还是另有隐情?是个人原因还是企业文化的问题?再反观近几年华为、交通银行、移动公司等一系列的自杀事件,根源又是什么?本文将结合"富士康事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自杀者所具有的一般心理特征,并就自杀的预防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在诸多研究中存在很大分歧, 未能为心理健康政策制定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充分依据。为明确心理健康问题的整体检出率并澄清其影响因素, 对2010~2020年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 初中生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检出率排在前三位;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随年代发展呈恶化趋势, 其中焦虑和自杀企图尤为明显;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饱受测量工具、检出标准和检出时间不统一的影响;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整体上随年级而增加, 其中焦虑尤为明显; 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 自杀尤为明显; 中西部地区的初中生比东北和东部地区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尤其是焦虑和自我伤害。未来应立足中国大地研制科学的测量工具和筛查标准并建立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体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素质-压力模型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研究考察了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研究从武汉和商丘两所初中三个年级共选取800名初中生,采用问卷法对其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同伴依恋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独生与否后,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和焦虑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反刍思维能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同伴依恋的调节;(4)同伴依恋能够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内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提升同伴依恋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上大学前、后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莉  胡竹菁 《心理科学》2005,28(5):1223-1226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以及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SCL-90量表得分在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焦虑、敌对、精神病性上存在年级与经济收入的交互作用,月均经济来源在200元以下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症状愈加严重;(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均为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能解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变异量的30.1%;(3)上大学前后的生活事件在性质上的差异具有个体发展的阶段特点;(4)上大学后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影响约占27.4%,上大学前的生活事件的影响约占2.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森林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160名森林公安民警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和生活事件调查分析,并分析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森林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森林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除强迫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差异不显著;应激性生活事件中家庭有关问题强度频度偏重,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强度频度次之,社交及其它问题强度频度最轻;森林公安民警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应激性生活事件能有效预测森林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结论:森林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应激性生活事件能有效预测森林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调节模式和三级预防模式,最后从个体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